PO文学

第三百零三章 这个飞行装置,搭上电池就可以直接起飞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自然》杂志发布的内容,成为了国际科研关注的焦点。
    国际上的反重力实验团队也就只有二十几个,十八个反重力实验团队,携手研究叠加力场边缘效应问题,是规模相当庞大的科研合作。
    可以说,有实力的团队全部参与其中。
    这足以说明问题了。
    比如,很多学者关心的问题,强湮灭力是否真实存在?
    虽然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叠加力场边缘效应和强湮灭力直接相关,但最少反重力的实验团队都相信了两者直接相关,并携手进行合作研究。
    王浩做的叠加力场边缘效应原理的报告,被现场绝大部分学者所认可,他们也都相信强湮灭力是存在的。
    这就足够了。
    好多颇有影响力的学者针对相关话题发表了看法,表示相信强湮灭力的存在,对于反重力团队合作研究,充满了期待。
    以此,反重力相关的研究再次成为了国际焦点。
    很多人都在谈论强湮灭力相关的理论,海伦、陈蒙檬所完成的‘粒子性态弱化,研究,以及研究中对于强湮灭力的表述,自然就成为了物理学界的焦点。
    于此同时,王浩在会议上针对叠加力场边缘效应,所做出的原子内部变动原理解析,也发表了在了《自然-物理》期刊上。
    那些没有参与会议的学者,看了论文就对于叠加力场边缘效应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相信其和强湮灭力直接相关。
    苏格兰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研究院的布鲁森-杰维尔,接受采访时说的话很有代表性,「湮灭力,可以理解为空间挤压。」
    「反重力研究,也就是降低空间挤压强度。」
    「而强湮灭力,自然就是增强空间挤压强度,和反重力效果是截然相反的,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
    「利用反重力实验,可以研究与之相反的强湮灭力边缘效应,这就体现出了物理学的奇妙。」
    「在物理学中,总会出现截然相反却息息相关的现象,就像物质、反物质,量子物理中的超对称性问题。」
    「任何的物理、物质,都会存在与之相反的另一面……」
    「强湮灭力,似乎反向增强空间挤压,也等于是一项全新的物理,基于对反重力的研究,我们就能推导出一些特别的性质,比如说,在强湮灭力场中,粒子的表现会更加活跃,直接体现就是光速增加。」
    「当然,粒子性态弱化也是一种表现,只不过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证明。」
    布鲁森-杰维尔说了很多内容,也表现出他对于湮灭理论、反重力雅研究的理解。
    其他很多的物理学家,也都期待有关强湮灭力的研究。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带着期待的心态,有些人则因为强湮灭力的出现受到巨大影响。
    比如,《科学-物理》期刊的主编索洛恩。
    索洛恩被《科学》杂志解雇了。
    在《自然》杂志发表新一期内容的第二天,《科学》杂志信任负责人查尔伯特,就直接叫来了索洛恩,语气平淡的说道,「索洛恩先生,你可以换个工作了。」
    然后,索洛恩只能收拾东西离开。
    索洛恩的心情很不平静,他当然知道自己为什么被解职,就是因为当时决定,一起发表两篇截然相反的论文。
    在两篇论文发表了以后,舆论上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当然论文错误确实怪不到《科学》杂志的头上,帕森斯的论文是正常进行评审的,物理编辑部找不出错误,同行评审也通过了。
    但是,由此产生了两个重大后果。
    一个重
    大后果就是,王浩的研究被认为是正确的,强湮灭力也快速确定了存在,而帕森斯则被认为是‘骗子,。
    好多学者自然开始抨击去了《科学》杂志,认为他们不应该一起发表两篇截然不同的论文。
    还有学者直白的说道,「为什么和王浩的结论完全相反的论文也可以发表呢?」
    这句话说的很没有道理,不可能说和某个重量级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研究就不能够发表。
    但仔细想想,还真的是很有道理!
    现在不就证明王浩的研究都是正确的,自然和他的结论相反的研究,肯定就是错误的。
    另外一点就是,大家都去关注《自然》杂志,因为《自然》杂志发布了影响力巨大的内容。
    为什么不是《科学》杂志?
    还不是因为索洛恩确定让帕森斯的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舆论问题,导致王浩本人决定不再《科学》发表论文。
    所以索洛恩被解职了,他没有选择只能接受。
    至于帕森斯……
    一个失败者,早就已经被遗忘了。
    ……
    在会议结束以后,王浩回到了西海大学,就开始交代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工作。
    他们当年第一任务就是按照会议分配进行实验。
    王浩还希望做高磁场对叠加力场影响相关的验证,但类似的研究并不是直接能做的,而且也需要根据叠加力场相关实验的结论分析,去对新实验进行设计。
    另外,想要制造大规模的高磁场,就需要引入新的设备,还需要对于整体实验装置进行升级。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王浩安排了工作以后,就投入到了smes电池的研究设计工作中。
    smes电池的设计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最少是王浩认为的关键时期。
    好多的设计工作准备都已经完成了,首先需要攻关的技术就是新型储能线圈。
    新型储能线圈,就是smes电池的核心。
    储能线圈是储能、释放装置,自然就是电池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而相关的设计,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就是材料选择,一个就是针对材料的拟定形态以及缠绕方式。
    后者相对比较复杂,而前者的也是不容易确定的。
    如果放在几年前,材料选择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选择。
    现在就不一样了,超导材料工业公司,生产了好几种超过120k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都可以直接用在工业上。
    临界温度不同,材料的性态也不一样。
    有些材料能够承载的电流强度高,但受环境影响的波动也大,临界温度相对也低一些。
    有些材料符合后两者要求,承载的电流强度相对低。
    不过可选择的材料还是有限的,王浩去了超导材料工业公司,只花费了一个小时就确定了一种新型材料,工业代号为‘c013,。
    ‘c013,的临界温度为147k,所能承载的电流强度也不低,也符合超导电池制造设计需求。
    这个需求的基础,指的主要是高功率‘转变输出,。
    之后实验组就开始进行储能线圈的设计论证。
    如果只是提升线圈的储能效率,方法当然是有很多的,但最关键的是平衡储能效率和安全稳定性问题。
    储能线圈所处的环境非常特殊,高磁场、内部持续高电流以及温度都会带来影响。
    不管是瞬间过流、热扰动等,都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就是储能线圈的失超问题。
    在原来潘东
    的团队里,梁静叶就负责解决失超相关的问题,而王浩的团队底层设计完善,并没有遇到失超问题。
    现在设计全新的储能线圈,就必须要考虑检测以及安全平衡问题了。
    在储能线圈的设计问题上,王浩的做法就是不断的召开论证会议,针对每一个问题,让相关的负责小组拿出解决方案。
    那当然不是直接的解决方案,就只是一些在问题上的想法。
    这还远远不够。
    技术小组不可能想出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王浩还要针对每个问题和很多人进行讨论,有些问题一讨论就是很长时间,还会让其他的技术小组人员发表看法。
    这种论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王浩针对每一个问题确定了设计方案。
    实验组很多人都参与到了储能线圈设计论证工作中,当然也包括梁静叶,她是王浩的助手,是全程参与论证工作的,中途还提出了不少的想法。
    在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梁静叶就发现了奇怪的地方。
    储能线圈的设计工作是很复杂的,每一部分的设计都要牵扯到很多的因素,有些问题想要解决,几乎不可能想到完美的方案。
    但是,王浩总是能确定一种设计方式,即便这种设计方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还是会确定下来,之后就进入到其他问题的讨论。
    最开始,梁静叶觉得针对某些问题,王浩对设计方案的确定有些仓促,还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之后她就得到了刘明坤的提醒,「小梁啊,我知道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你在储能线圈技术上,也是很有研究的。」
    梁静叶认真点头听着。
    刘明坤继续道,「但是,只要王院士是确定了设计方案,你就不要再质疑了。」
    「为什么?」梁静叶很不理解。
    刘明坤轻笑的说道,「其实最开始我们都一样。后来,就会发现王院士才是对的。」
    他提醒你一句,也就不再说了。
    梁静叶则是有些摸不到头脑,他倒是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针对王浩确定的设计方案提出疑问的人员,几乎都是潘东团队,并和她一起来到研究组的人。
    实验组原来的老成员们,根本就不会质疑王浩的。
    梁静叶也只好压住心里的想法,还去提醒其他人,也不要对确定的设计方案提出疑问。
    很快。
    梁静叶和其他人,都理解了刘明坤的话。
    虽然王浩针对一个问题确定的设计方案,似乎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当几个确定的技术方案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好多问题就直接解决了。
    几种针对不同技术难题的设计方案,可以说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实验组好多人都为之惊叹不已。
    他们都对于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感到惊讶,尤其想到每一个小细节的设计,都是王浩敲定下来的。
    问题来了。
    如此复杂的设计方案是怎么逐条确定下来的?
    哪怕他们是一起跟着做讨论,一起跟着做研究的,也想不到王浩是如何做到的。
    最终他们只能得出结论,「王院士,是天才啊!」
    「我们是远远比不了的,即便是一起跟着做研究,也完全想不通。」
    「可能就是智商的差距,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但智商处在不同的维度上……」
    ……
    新型超导储能线圈的设计,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
    实验组花费了一个月时间才确定了设计方案,然后就
    是通知相关的合作工厂进行生产,有了实验品以后就开始做测试。
    于此同时,检测、保护、数据监控等后台软系统,也一起跟着做研究。
    王浩把整体的设计分成两大部分,一个就是最核心的储能线圈,另一个就是包括失超保护、自动化冷却控制、功率调节等结合在一起的软系统。
    后者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完成了新型超导储能线圈的设计以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软系统的研究了。
    软系统的研究要比储能线圈还要复杂,还需要结合储能线圈的测试进行完善。
    这部分工作是耗时最长的。
    另外一个部分,制冷系统,相对就容易了,因为使用了新型高温超导材料,临界温度达到了147k,温度调节就相对容易了很多,只需要保证储能线圈内部温度稳定就可以了。
    下一步实验组的工作就转移到软系统的研究中。
    ……
    两个月后。
    实验团队已经完成了储能线圈的测试工作,很大一部分软系统的设计工作也完成了。
    下一步就是准备制造出实验品了。
    这是不容易的事情。
    虽然储能线圈的测试已经过完成,相关软系统也相对完善了,但线圈、检测器材、内部管道等,想要结合在一起,制造出对应的smes电池也很不容易。
    在基础的设计上,还是要进行一定的修正、改进。
    王浩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smes电池的使用场景,可不像是民用汽车或是无人机那样,制造好成品电池使用就好了。
    smes电池,设计的目的首要是供给‘反重力飞行器,,后续论证可能会用于其他大型设备,甚至是大型军事设备。
    那么smes电池要怎么进行整装?
    王浩有些不确定,就干脆先放下电池研究问题,直接去了航空工业集团团队的实验基地。
    这天他收到了航空集团团队的邀请,参加第一次‘反重力设备,的起飞测试。
    其实并不是直接制造出了反重力飞行装置,就只是测试让‘反重力设备,设备升空。
    所谓的升空,也只是脱离地面而已。
    航空集团的团队在反重力设备下安装了四台小型推进器,反重力设备也连接着电源线。
    因为横向反重力技术让设备自身减重,最终设备的重量也只有不到两吨。
    那么就可以以小型推进器,让反重力设备原地升空。
    这是反重力飞行装置实验设计中的一环。
    虽然只是简单的脱离地面,甚至电能还来自连接的线路,还是很具有代表意义的。
    很快。
    王浩到了航空集团团队的实验中心就看到了所谓的‘线路能源,反重力飞行装置。
    其实就和反重力性的研究中的实验装置差不多,只不过包括冷却系统在内,都已经被独立出来,并搭载在了反重力装置上。
    其他和地面连接的就只有电力线路。
    王浩看到了装置以后,马上就想到了smes电池,第一个反应就是,「可以试着搭上超导线圈,再对内部改装一下,电子系统结合smes电池软系统……」
    「不就能直接起飞了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