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第19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于当时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下,众多女子的命运走向,而她们还都是颇有才名的女子,即使如此,所面临的命运也依旧让人唏嘘难过,也无可奈何。】
    【当真是有才情的女子少吗?不,不是,是那个时候的社会不允许,也看不起。】
    有能力的女子少吗?真比不过男子?
    这怎么可能。
    别说天幕之前展现了那么多优秀的女子,就是他们身边,当真就没有才情出众的女子?可这些女子为什么名声不显……为什么啊。
    现在他们这么问,不是没有答案,而是不好回答,也不敢回答。但不回答却不代表能逃避掩藏。
    至少在现如今的境况下,已然有太多女子不容让人忽视了。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其实李清照的作品也流失了很多,至今也只留下了八十多首词,但尽管如此,这些优秀的作品,也能证明她的才情。】
    【可后世在讨论李清照的时候,除了讨论她的作品外,争议和争论最多的,竟是有关于她是否改嫁的事情。】
    【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朝时期,关于李清照,多是批判和谴责之意,因为他们觉得李清照没有守节,到了清朝,又大多将李清照“考证”为没有改嫁,想要为她树立起“忠贞”的形象。】
    【而在近代时期,因为开始倡导男女平等观念,于是李清照的“改嫁”,竟又开始成了学术界的“共识”。】
    【看看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的这些时代变化,是不是有种可笑的意味在其中?一个“改嫁”,竟如此多变,就因为这个词放置在了一个女子的身上,一个才女的身上,于是这到底是污点还是其他,竟能有如此多的争论和变化。】
    【挺可笑,也挺可悲的。】
    【是否改嫁又能如何,这并不妨碍李清照是独一无二的千古第一才女,也不妨碍她的作品千古流传,耀眼世间。】
    秦王宫。
    赢政就很不理解,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这件事,究竟有什么好变来变去,争论来争论去的?改嫁又如何,没改嫁又如何,非要下个定义出来?
    非要给那李清照扣上一个是或否的帽子?
    这究竟能有什么意义?
    就算真的改嫁,是污了这才女
    之名还是什么?
    如果是单纯觉得事有争议,想要寻个真相出来,也无可厚非,但以这“改嫁”与否来定义其他,那就着实可笑了。
    想到关于这件事,不同时期的说法竟还不同,嬴政实在也是忍不住摇了摇头。这宋明时期,可当真是要有的变了。
    【好了,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这件事,尚有争议,但我们最需要记住的是,关于李清照的才情,才是最无可争议和无可厚非的,在那样一个男权时代,能出现这样一位在文坛上有一定地位的女子,是历史之幸,也是我们之幸。】
    【而讲完李清照这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接下来要讲的这最后一位,是宋词史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可以说是文人里最能打的,武将里最有才的词人,被称为“词中之龙”的——辛弃疾。】
    【不过提起辛弃疾“词中之龙”的美誉称呼,大概并不会让他有多少欣慰之感。】
    【因为辛弃疾这一生的抱负,可并不是当一位出众的词人,而是其一生以恢复为志,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
    【他是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更是一位爱国的将领之才。】"爱国将领,将才?"
    刘彻心想,那不就和那位唐朝的高适差不多?
    一个会作诗的将领,一个会打仗的词人。
    还都是处在风雨飘摇的时期,一个安史之乱,一个靖康之耻,啧啧,这唐宋在某些方面,倒是挺相对啊。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而早在辛弃疾出生前,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爷爷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当了一个小官,但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
    【这可见辛弃疾的名字——辛弃疾,霍去病。】
    【辛弃疾的名字就是他爷爷给取的,因为辛赞是霍去病的粉丝,而弃疾正好对应了去病,也是寄托了辛赞对于辛弃疾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骁勇善战,能够有朝一日恢复中原故土,报国雪耻。】
    【所以辛赞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与此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而这一切也使得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
    #34;嗯?"
    “辛弃疾!”
    霍去病一把拉住了身旁的舅舅:“辛弃疾!”
    这后世中竟然有人对着他的名字,给自己的孙子取名为辛弃疾!瞬间一股热血冲向霍去病的心口,让他着实有些激动难耐。倒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有种被后人纪念和认可的感觉。
    卫青笑着拍了拍外甥的肩膀,他当然能理解这种感受,很奇异的感受,能听到后世之人对他们的纪念,当真是很神奇。
    "既如此,去病,你当更要好好作为才是。"霍去病认真点头:"舅舅说的是。"
    他决计不会比历史中的他更差。
    【在南归之前,辛赞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别人可能是冲着当官去的,但辛弃疾不是。
    他是借机去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有这样的志向,终于在完颜亮当政,准备大举南侵,欲灭亡南宋,并统一江南之际,趁着国内空虚,北方的汉人接连起义,而辛弃疾也自己拉起了一支起义的队伍,在山东揭竿而起。】
    【而在毅然“鸠众二千”,揭竿起义之后,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又投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
    【那这个时候,辛弃疾都主要干了些什么?】
    【我们先说一件事,就是辛弃疾有个叫义端的和尚朋友,这个义端和尚,当时也带着一支队伍起义了,于是辛弃疾也将这个朋友拉到了耿京的队伍中,只是此人名为和尚,实际心思根本不净,最后竟偷了辛弃疾的公章跑路了。】
    【辛弃疾差点受其连累,不过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机会,立下了三天就追回叛徒的军令状。】
    【于是这一路追过去,还当真让辛弃疾给追上了这个义端和尚,最后辛弃疾直接将人给砍了,然后回去复命,自此之后,辛弃疾在耿京的队伍中也更受到了重用,毕竟能文又能武,这样的人才,可不能忽视过去。】
    汉朝未央宫,
    刘彻不禁点了点头。
    能文能武确实是难得。
    既能打仗,又能写词,还有胆气。除此之外,竟还和霍去病有些渊源。
    这听着,更让刘彻对这位辛弃疾不由得产生了不少好感。
    只是人在南宋,又是那完颜构,哦不,赵构当政……啧啧,这未来又是不好说啊。
    【其实追杀叛徒义端和尚,还不算能体现辛弃疾能力的事情,其后的一件事情,更能体现辛弃疾的勇武和骁勇善战。】
    【就是义军内部再次出现了叛徒——张安国,邵进等谋害杀死了耿京,甚至还带领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
    【当时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耿京也同意了辛弃疾的看法,然后命令辛弃疾和贾瑞等人奉表南归,但就在辛弃疾与朝廷接洽成功,准备返回军中的时候,义军内部就在此时发生了此等重大变故。】
    【一般人听到这个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大概会直接再回到南宋朝廷。】
    【但辛弃疾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当即组织率领了仅有五十多人的队伍,然后竟直接杀向了张安国几万人的驻地。】
    【而在当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则是带着人出其不意袭进了金营,不仅活捉了张安
    国,甚至还在五万金兵中带着张安国摆脱追敌,急驰而归,真可谓“燕云五十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
    "哈哈,勇啊!"
    辛赞不由得拍向孙儿辛弃疾的肩膀,大笑道:"不枉祖父对你多年的教导!"
    还是少年的辛弃疾也是不由得神情振奋,随即认真开口道:“那还请祖父允许孙儿现在就投入岳将军麾下!"
    "虽说现在形势一片大好,可金兵仍是在苟延残喘,孙儿也想去尽一份力。"辛赞摇头啧了一声,失笑道:“我看你主要是想去见岳将军。”辛弃疾眼睛发亮:“岳将军乃当世英豪,谁不想见?”
    "如今天幕提起孙儿,想必孙儿现在去投靠岳将军,就算不得个一官半职,但也应当能见到岳将军一面吧?"
    自从听天幕提起岳飞的事迹,辛弃疾就一直有此种念头,到如今也是更有了能够去投靠的底气和条件了,所以还怎能耐得住等待,哪怕他现在尚且还年少,可这收服故土,打退金兵,让金兵再不敢入侵中原,他必然要出一份力!
    辛赞笑看着辛弃疾,不由得点头,满脸欣慰。
    "好,那你就去吧。"
    r>反正如今也不是皇帝当政,岳将军还尚在,一切都已改变,此时去,必然会有更好的形势。就是不知道,在历史还未改变的情况下,他这孙儿,往后又会是何种境遇?会得到重用吗?【南归南归,不知道是当时多少北方汉人的追求和梦想。】
    【对辛弃疾而言也是如此,他也希望着在进入南宋朝廷后,能够得以更好的施展拳脚,将满腔的报国之志落到实处去。】
    【可谁能想到,辛弃疾带着五十多人活捉张安国,摆脱五万金兵追击,从而震动南宋朝野的壮举,竟已然是他这一生最巅峰的时刻了,这此后的四十几年中,辛弃疾的人生,也可谓是坎坷起伏,令人生叹。】
    【为什么辛弃疾与岳飞算是同时代,也都是主战派,可在他的作品中,却从未提过岳飞?】
    【因为在辛弃疾南归的时候,宋高宗赵构正重用秦桧,并一同迫害死了岳飞,此时主和派占据上风,而岳飞的名字,也从此成了禁忌,哪怕辛弃疾心中有所想,怕是也不能表现出来,而这也显然说明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南归的辛弃疾,也自然是不得重用。】秦王宫。
    赢政直接冷笑了一声。
    和他想的一样,有那样的皇帝和奸佞,这辛弃疾南归之后,作为想要收服故国疆土的一方,又怎么可能一帆风顺?
    有岳飞,还有这辛弃疾,如此人才都不懂得珍惜,这南宋,命里该绝啊。倒是可惜了最后跳海的那位少帝,还有那十万多的军民大臣了。
    【宋高宗之后,就是宋孝宗。】
    【这位皇帝倒是立志恢复中原,主战派也由此占据了上风,还发动了北伐,但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由于主将之间的嫉功害能,最终导致符离大败,随后金宋签订了“隆兴和议”.……】
    【而后在这种情况下,主和派势力又占了上风,但二十六岁的辛弃疾不为所动,向宋孝宗呈上了《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不仅客观的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还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以及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
    【在这之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呈上了《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
    【辛弃疾是希望以此能唤起宋廷君臣的抗金热情,坚定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念。】
    【但是在逐渐偏安成风的情况下,他的满腔热忱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经
    过深思熟虑的恢复中原大计也是如石沉大海,这一度使得辛弃疾陷入了极度的悲愤和苦闷之中,而后又是频频调动辗转各地,哪怕升迁,也没有使辛弃疾得到满足。】
    【加上当时南宋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是南宋对于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所以辛弃疾归正人的身份,也阻碍了他的仕途发展。】
    【再到后来,辛弃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阔斧的整顿,创置“飞虎军”等事,妨碍了权贵们的利益,于是被交章弹劾,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最终罢去了所有职务。】
    "怎么竟会是这样!"
    霍去病几乎一下子怒极,这简直和对岳飞的手段一样!
    南宋那些人可当真是没救了吧!
    还有那什么"归正人"?!蔑视从北方回来的汉人?!要脸不要?你们南宋不是逃到南边去的吗?!
    要脸吗?!
    不以收服北方故土为重任,反倒苟且偷生于南边,还称北方的投奔之人为“归正人”?这可真是……让人着实是想要唾弃!甚至已经到了恶心的地步!当真是可笑至极。
    不止霍去病这么想,再次看那留言板,之前唐人和宋人吵架的那部分,此时也是多嘲讽鄙视为主了。
    此时能留言的宋人,哪个还敢冒头?
    他们怕不是也在耻于这南宋朝廷的作为,所以又哪还有脸面来争辩和说辞了。这一段历史,真是无论何时听,都能气得人心肝脾肺疼,也着实是叫人无语得很。【辛弃疾最渴望的,必然是上前线收服北方的故土,可十几年啊,他都不得重用。】
    【所以便只能将自己的满腔愤然和苦闷发泄在词作当中,于是这期间,辛弃疾写了《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欲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来强烈表达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