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6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要是师兄弟俩都考中进士,那肯定是一时佳话。
    可要是石仲魁中了,他这个师兄却落选,保证于同甫今后三年,直到考中之前都没脸见他。
    第101章 皇权争斗
    年节期间,各种准备好的礼物让于顺带人,送去薛家和贾家,还有乡试主副考官,工部的高永民家。
    随后石仲魁和于同甫兄弟俩安安心心的闭门读书,互相考较下一时间倒是各有所得,对会试就更有信心了。
    甚至为了一举成功,于洪高不仅自己亲自辅导,就连隐居泰山的庞世同,都让人送来几箱子的资料过来。
    石仲魁到没什么,反正看过之后,默记几遍又复习几次就能记住,甚至抄一遍放在空间里,想忘了都难。
    但于同甫就显得考前压力过大,有时甚至一夜一夜的睡不着,白天哪里有精力去温习。
    几天下来搞得石仲魁不得不用言语来开导他,并且陪他下棋来缓解紧张心情。
    这办法也确实有用,因为石仲魁一开始就是个臭棋篓子,于同甫连赢几天就找到了信心。
    可下着下着,石仲魁的棋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着。
    要不是担心会打击他,一个星期后他其实就有信心能和于同甫对半开。
    随后因为要想着如何输棋,反而让他的棋艺再次迎来一波增长期。
    每日三盘棋,天天如此维持个三七开,不仅两人的关系更加亲近,学问也确实有了进步,于洪高对石仲魁更是满意的不得了。
    有次站在一旁看过之后,于洪高当晚就把当初收下的那些扇子全还给了他。
    这到让石仲魁意外的同时,仔细想想又觉得这才正常。
    亲儿子的前途,也确实不是十几把扇子可以比拟的。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会提前卷入两任皇帝的争斗中。
    ……
    安乐郡王被太上皇拘在龙首宫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度过了最初的彷徨、恐惧后,这位才16岁的年轻王爷又动起了小心思。
    而且这次差点被皇帝弄死的经历,也让他明白了,等太上皇归天,自己的最好的结局都是被圈进起来。
    但让他直接离间太上皇和皇帝的关系,又没那么大的胆子,也没那么傻。
    思来想去,既然皇帝在剪出自己父王留下来的人手,那自己何不也跟着做?
    一开始安乐郡王还把目标,放在来内阁和几个已经投靠皇帝的六部重臣身上,可两个多月前那场厮杀,秀衣卫不仅把前太子义忠亲王留下的人手杀了一批。
    就连郡王府里里外外也差不多都清理了一遍。
    加上自己被拘在龙首宫,无法对外联系,这让安乐郡王想找个做事的人都找不到。
    左思右想才想到自己奶娘当初说过,当年金陵甄家、贾家等勋贵家都是自己父王一系的人,不由就想到了宫里的甄老太妃。
    而皇帝因为清楚了安乐郡王一系不少杀手和隐藏下来的官员,不免有些志得意满。
    又确实但心自己的安危,隐隐透露出了整顿京营、五成兵马司,甚至勋贵的意思。
    前两条还好说,甄家一直在金陵当着体仁院总裁的钦差身份,和军政没什么关系。
    可要是皇帝有意整顿勋贵,那可就要了甄家的命了。
    当年太上皇七次南游,五次住在甄家,另外两次一次是贾家、一次是王家。
    荣耀也确实荣耀,那些年江南甄家那真是连亲王、郡王都不敢惹的家族。
    但那银子花的像流水一样,甄家就是有金山银海也抗不住,更别说是五次。
    所以这些年甄家一直欠着户部差不多200万的银子没还,而这还是甄家还了100百万,还欠下的。
    太上皇也知道因为自己,甄家真的差点掏空了库房,甚至一度到了过年都一再压缩费用的地步。
    这才一直让甄家当着体仁院总裁的钦事。
    所谓的体仁院,除了每月向太上皇汇报江南之事外,还握着当年太上皇还在位时的内务府,现在的龙首宫采买的差事。
    按理说十几年下来,每年还一、二十万,当年的300万银子差不多应该快还完了。
    甄家一开始还钱倒是很积极,甚至一度缩衣节食,三年内咬牙还了60万两。
    但自从太上皇病重,成了太上皇后。
    这捞到的银子并没还给户部,而是进了龙首宫。
    后面甚至连最后连江南盐税的事,也让甄家参合了进去。
    所以一听皇帝对勋贵不满的一些话,甄老太妃就明白,欠的钱那是必须还的。
    但太上皇还活着,两边都要银子,那不是往死里逼甄家?
    既然这样,那除了和皇帝对着干,甄家其实已经没了第二条路了。
    而且整个江南和朝堂上,有的是官员不愿意皇帝碰盐税和清查例年亏空的事。
    安乐郡王一找上甄老太妃,两人也不知道谈了什么,当天晚上老太妃就亲自送了一碗莲子羹给太上皇。
    好在皇帝这几年也不是白当皇帝的,太上皇居住的龙首宫不说全是皇帝的密探,可只是盯着安乐郡王还是不难的。
    安乐郡王去见甄老太妃的事,夏守忠连夜就汇报给了皇帝。
    一开始皇帝和夏守忠根本没想过有人会把目标放在石仲魁身上,毕竟比他重要的朝臣太多了。
    甚至随便一个掌兵的勋贵都比他重要十倍、百倍。
    而且皇帝一心防备的只有安乐郡王和几个兄弟,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是自己那位不安分的侄子,找老太妃向太上皇求情。
    要不把他放出来,要不去封地就藩。
    可想来想去,只要人不傻,任谁都知道安乐郡王离开了龙首宫,必然会被皇帝和绣衣卫找麻烦,甚至一个风寒病死,谁也查不出结果。
    左思右想无果后,皇帝只能准备着如何应对太上皇,可能对安乐郡王的安排。
    而甄老太妃去见太上皇时,说的话很简单。
    一句‘老身那老姐妹真是好福气,前有探花郎女婿,现在又定下了个连中四元解元公当孙女婿。’
    这话咋听着毫无问题,可在太上皇一听就知道说的是贾母。
    而且在他看来,这是贾家和王家在双边投注,有脱离自己控制的迹象。
    直接下旨训斥贾家,或者把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的位置上调离,绝对是最愚蠢的做法。
    想挽回局势,最简单、最直接、成本也最小的破局点还在石仲魁头上。
    第102章 马道婆
    最好让皇帝对石仲魁起了疑心弃之不用,那石仲魁、贾家和王家就得再次靠拢到他的羽翼下。
    再说即便皇帝不高兴了,也不会为了一个举人,或者进士就和自己这个亲爹翻脸。
    而太上皇的办法也很简单,以稻田养鱼成功,会为京畿之地增加十几万但粮食为理由,封石仲魁个一等神威将军或者最低的三等威烈将军的爵位。
    把石仲魁拉到勋贵阵营里,他想左右逢源就没那么容易了。
    顺带着安抚和震慑住贾家、王家和其他勋贵。
    但要是提前在会试还有一个半月时公布这事,等于断了石仲魁科举的前途。
    人家是有机会夺得六元魁首的人,即便是给他个世袭爵位,心里百分百也会有怨气,甚至怨恨。
    而且说石仲魁此时已经是天下读书人的期望,甚至是儒教的未来,那是一点错都没有。
    一旦大周出现个连中六元者,就意味着大周儒学进入鼎盛期。
    不仅朝廷有面子,也必然有大量年轻学子和孩童,会以他做榜样努力读书科举。
    周边的小国比如同样儒学兴盛的高丽、南边的西香国也会因为这事,兴起读书的风潮,同时对大周也会一定程度上的更恭敬和忌讳。
    所以太上皇没那么傻,和天下读书人对着干。
    既然要考会试,那就让他考不上,然后自己给他封爵,正常人肯定会感恩戴德。
    而且一旦石仲魁接旨,等于自绝于士林。
    要是他不接旨,三年后再考,想过也没那么容易。
    再说三年、六年时间过去,石仲魁的影响力就没此时高了。
    ……
    等石仲魁从锦毛鼠嘴里知道这消息时,已经是第二天晚上了。
    而且这还是锦毛鼠盯着绣衣卫,从绣衣卫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中察觉到异常。
    再顺着查下去,才盯上了皇帝安插在安乐郡王身边的一个太监,出宫传递消息时,这才听了个大概。
    石仲魁这次气急而笑,心里第一个念头就是弄死安乐王。
    但没一会又皱眉起来。
    想弄死安乐郡王,也得等那混蛋离开了龙首宫才行。
    锦毛鼠隐匿的本事再强,也没法避开龙首宫的供奉的守宫神将。
    所以石仲魁只能找其他的办法。
    而且这事除了锦毛鼠外,没法和别人商量。
    同时对付敌人的同时,也得防备着敌人的手段。
    仔细想想,对付自己最直接的诡计其实并不复杂。
    一则弄死或者陷害自己,无法参加二月份的会试。
    二则用些阴私诡计,让自己在会试上出岔子。
    一旦会试不过,甚至如唐伯虎一样陷入科举舞弊案子中,等于断了自己科举的前途,今后入朝为官就成了妄想。
    要是真以举人的身份做官,那等于断了出将入相的机会,一辈子做的再好,顶多也就是个四品、五品官而已。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