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6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顺平公主离开皇城,登上黄船,将由燕承诏护送南下,在初冬前到封地完成大婚。
    公主身边的陪侍得以短暂出宫,将公主陪嫁的物件一一送上黄船,布置公主船上的居所,只一夜,他们又将回到皇宫之内。能和公主一起南下的,只有圣上赐给公主的奴。
    四更天里,物件已经安放妥当,那些宫人也纷纷找地方稍事歇息,等待大总管号令,再返回宫中。
    船尾。
    燕承诏背船远望,河面一片黑漆,不知他在望甚么。
    一阵轻缓的步伐,燕承诏警惕握紧绣春刀,马上又放下了,没回头。
    “听说燕缇帅愿意牺牲自己婚事,搭救小女出宫?”声中无媚,明明是问话,却像陈述事实。
    “此事已了,裴掌言何须多言。”燕承诏知晓了身后人的身份。
    于他而言,裴家拒绝了,此事便已告毕。
    “燕缇帅不想知晓我为何拒了?”裴若竹道,“身在泥潭中的人,是燕缇帅,不是我,所以就不劳烦燕缇帅替我担忧了。”
    言下之意,所谓“搭救”不过是将她也一起拉入泥潭罢了。
    又道:“你是生来就在郡王府,没得选择,但我有得选择。”既然有的是选择,何苦要进这一趟浑水?
    从小娘传进来的信中,裴若竹知晓了燕承诏与世子关系并不好,此事是被郡王安排而为之。
    哪怕只是一小丝反扑的机会,她也要抓牢。
    言罢,又迈着轻缓的步伐离去。
    第66章
    事情尘埃落定,裴少津这才把事情说与祖父、祖母听,他撩起衣摆跪地,恳求祖父祖母恕罪,言道:“孙儿擅自作主,不孝不敬,请祖父家法惩戒。”
    老两口对视,眼神中露出些许落寞,几息之后叹了一声,而后慢慢释然。
    老爷子说:“罢了罢了,念你是爱姐心切,依照父亲的回信办事……此番不算大过错,就此打住罢。”想了想,又低声喃喃道,“我们老了,细数过往,着实办了不少糊涂事,不怪你们。”
    老太太展开裴秉元的回信,眼光落在那句“待秋后丰收,太仓百姓家有余粮,治水与丰年盈收之功,足以向朝廷请功问赏,换若竹自由之身,只差一个问赏的由头而已……”,还有那句“若郡王府明知裴家无意结亲,还敢一意孤行殿前问赏赐婚,可连同徐家、陈家、司马家,以举家之力与其相抗,决不可妥协……”
    从前,她的大儿说话总是和和气气的,鲜会用如此决绝的语气,可见其坚定用心。
    秉元说秋后请功问赏还差个由头,老太太心里想。
    一个急着让竹姐儿出宫的由头。
    老太太的手来回摩挲拐杖,半晌,打定主意后,对裴少津道:“津儿,去把你小娘也叫过来罢,我有话说。”
    沈姨娘跟着少津,匆匆赶来。
    “奴婢给老祖宗问好。”
    借着少津去找沈姨娘的空档,老太太已经和老爷子商量过注意。
    老太太问沈姨娘道:“我近来身子骨大不如前,恐怕需要卧床休养一阵。不过,自打出了周嬷嬷那档事后,旁的仆人我都信不过,想让你到我跟前伺候……你可愿意?”
    沈姨娘日日跟老太太问安,老太太身子若有不妥,她必定是第一个知晓。老太太为何要佯说自己身子有恙呢?可见别有用意。
    沈姨娘看到老太太案旁的那几页信纸,当即明白过来。泪水夺眶而出,沈姨娘跪地应道:“奴婢愿意,伺候老祖宗本就是奴婢职责所在。”
    老太太又对少津道:“少津,你去通知几个姐姐,就说祖母抱病在床,平日里若有闲,常回来看看。”又道,“这段时日我留在府上养病,足不出户,其他人家若是来帖请邀,一应都退了罢。”
    “孙儿省得了。”
    沈姨娘用帕巾擦干泪水,磕头道:“奴婢替竹儿谢过老祖宗,谢老祖宗替孙女苦心经营。”
    老太太道:“从前是我糊涂,未能替竹丫头抵挡分毫,叫她一个人去吃了许多苦头,如今年岁愈发老了,只能替她做些小事了……早做打算而尔,未必见得能够奏效。”
    自此以后,老太太留在院中静养,由沈姨娘伺候,莲姐儿、英姐儿皆不时回府探望。
    ……
    ……
    太仓州里,良田中的水稻已抽稻穗,稻香一片。
    春日里施肥及时,夏日里未被江水河沙摧残,今年的稻穗比往年都大,挂着粒粒青谷,只待灌浆结熟,一片金黄时,即可收割。
    家家户户的老者、农妇,轮番守在田埂边,生怕田里的水多了或少了,时时保持浅浅一层,只没过根系。谷粒结得够不够丰满,全仗灌浆这个时候。
    壮年男丁则组成“民壮”,主动跟着州衙差役们一起操练,精神头十足。
    州衙里,裴秉元愁眉凝思,太仓州丰收在即,他身为一州父母官,有别的担忧。
    即便州里已经组建了一支民壮,为了看守粮食,家家户户的男丁主动报名,即便苏州府知府大人派来不少衙役加强巡逻,可裴秉元仍是心存忧虑,害怕在最关键的时候,镇海卫与贼寇联合,再度上演纵敌抢粮的大戏。
    若是防范不足,让贼寇得逞,整一年的功夫可就白费了。
    苦思不得其解。
    裴秉元夜里归家时,仍是悻悻,胃口不大好。
    裴少淮看出父亲有心事,他最近正好想到一些主意,想说与父亲听,于是叩门进了书房。
    “父亲。”
    “淮儿你来了。”
    夜里烛光微弱,书房内有些昏暗,不够亮堂,摇曳微光下,裴少淮看到父亲两鬓白发又多了。水利、收成、水寇、镇海卫……这么多棘手的时候,确实耗费心神。
    裴少淮问道:“父亲有心事?”
    “还是守城的事。”裴秉元说道,“秋收时日临近,百姓等着粮食过年,贼寇也等着抢粮食过年,我这心里愈想愈是没有底,总觉得准备得不够,又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其实裴秉元做得已经够多了,临时组建的民壮队伍,可比往年人数多出两倍不止。
    治水之道是他实践摸索出来的经验,而兵家御敌,他并没有太多经验,他才会不停心生忧虑。
    “关于看守粮食,孩儿这几日有些新想法,可供父亲参考。”裴少淮道。
    巧了,他和父亲刚好都考虑到同一件事了。
    裴秉元眼前一亮,他知晓儿子的想法素来是颇有效能的,兵家见识又曾得过兵部尚书的赞誉,于是高兴道:“淮儿请说,为父恭听。”
    裴少淮来到案前,先在纸上写下了一句话:“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解释道:“倘若知晓贼寇上岸抢粮的规律、时日,衙役民壮提前防备,即可抢占先机。孩儿以为,贼寇出动的一条规律,可为父亲防御所用。”
    “是何规律?”
    “镇海卫与贼寇相勾连,贼寇出动前,镇海卫势必预先知晓消息,才能配合演好整场戏。”裴少淮应道。
    裴秉元恍然大悟,有些激动道:“我省得了。”又来回踱步自言自语分析道,“军寇勾连,我等皆以为只有害处,却从未想过能利用此事掌握先机,妙呀!水寇四处游窜,想要打入其内部,恐怕不易,可镇海卫就杵在眼前,只需打探到他们夜里要出动,大抵就是贼寇出动之时……”
    又见裴少淮在纸上写下两个字:“合纵。”
    史上,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抵御秦国,称为合纵。
    裴少淮解释道:“镇海卫占据地理之优,得尽好处,一家独大,周边的其他卫所难免心生觊觎,也可为父亲所用。”
    这回,裴秉元没有马上明白,他疑惑道:“大庆有律例,各卫所之间不可逾界动兵,其他卫所岂敢出兵支援太仓州?”
    “不可逾界出兵,他们的船只总可以出海游弋巡逻罢?”裴少淮说道,“若是夜里正好见到有几十架空贼船停靠在岸上,杀过去夺了贼船,或是烧了贼船,也算功劳一件了。”
    裴秉元当即了然,儿子的意思是,不仅要防御贼寇,还要断了贼寇的后路。
    陆上有界,海上只是大概分段,并不禁行。
    水寇为何难治?因为他们来得快,跑得也快,抢到粮食马上离开,登船速速遁走。
    一旦到了水上,他们时散时合,游走灵活,根本无法伤到其根本。
    难在追拿。
    若是有人在后方断了他们的船只,贼寇留在岸上,便只有躲藏逃窜的份了。
    裴少淮又道:“贼寇们下不了水,便只能躲着,届时,父亲派人慢慢搜查抓捕就是了。”
    裴秉元点头,应道:“为父这几日便去镇守其他县的卫所,与他们商议,此法有几分可行。”
    又问:“淮儿可还有其他良策?”
    “剩下的算不得良策,只能算是些小伎俩罢。”裴少淮应道,“譬如粮食离海岸愈远,粮食存储得愈分散,贼寇们愈是难抢,即便抢到了,也要花上不少时日搬运粮食,此时机可作追捕所用。”
    父子二人就此几件事细细长谈,直到烛泪坠地,堆成了小山,台上烛杆已尽,微弱的火光熹微将灭,二人才反应过来,已是夜深人静。
    裴少淮离去前道:“父亲出行,身边务必带人,多加小心。”
    “我省得,你放心罢。”
    “父亲若能捕得几百上千个贼寇,也算功劳一件,加上夏日治水、秋日丰收,此功绩足矣。”
    裴秉元明白儿子指的是何事,点头表示意会。
    ……
    ……
    秋深时,田间稻浪重重,百姓弯腰曲背抢收稻子,小心翼翼护着稻穗,生怕谷粒掉落下来。再一筐筐运送回家,散放在各家各户院里。
    镇海卫里,兴许是他们演过太多场戏,已经娴熟无比,甚至没将夜里的事放在心上,毫无防备之心。
    要出动的人员早早备好了甲胄。
    如此,他们夜里纵容贼寇上岸抢粮之事,经由线人之口,辗转传到了裴秉元的耳中。
    夜里,四更天,城楼上锣声大响,又有衙役放响信号炮,如晴空雷鸣,满城皆醒。
    从城楼上可见,贼寇要攻城了,有三四千之数,规模不大不小。
    贼寇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回城门大开,黑压压的一片民壮队伍,一手举着火把,一手持着农家耕具,或叉子或锄头,不一而足。
    几息之后,城内家家户户陆陆续续点燃油灯,一片通明。
    再不是家家关门闭户,生怕被贼寇惦记上,哀求贼寇去抢其他家,给他们留点活命的粮食。
    此时,贼寇头目明白——他们被算计了。
    “撤!”下令果断。
    这样一群民壮,即便贼寇们迎难而上,与民壮死拼,吓退民壮们,但损失势必惨重,岂还能留有余力去抢粮食?
    如此一来,得不偿失。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