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娇宠外室 第8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成言转身的一瞬,就瞧见了这一幕,他双目骤凝,直蹲下身去,扶住了舟舟,直言不讳地对着成国公说道:“父亲,他年岁尚小,你不要弄伤他。”
    年幼时,成国公拿着军营中的那些法子教养他,从来不拘小节,成言自小习武,习武之时,身上的伤大大小小,多处是成国公不知轻重弄的。
    听之,阿瑜见成国公面色阴沉了起来,就在她以为成国公要动怒了之时,便听他说道:“小胳膊小腿,我就是想看看小娃娃筋骨如何,你摆出这幅模样给谁看?你瞧瞧你自己,失惊倒怪,没有了往日的稳重。”
    成言扶着舟舟的肩膀,刚想把他抱起来,舟舟撇开他的手,摇了摇头,软声软语地说道:“肃肃身上有伤,舟舟太重了,肃肃还是不要抱舟舟了,不然舟舟会压着您的伤口。”
    成国公见眼前的两人漠视了他,心头五味杂陈,他抿了抿唇,刚想开口说些什么,就见舟舟扑哧扑哧跑到了那个姑娘身侧,小小的身子紧紧地挨着她,那双嫩乎乎的小手还不忘抱着她的腿。
    他瞧着那姑娘和小娃娃之间的亲昵,眸色一深,他不知道小娃娃的来历,也不知道眼前的姑娘是何人,可他方才就瞧着小娃娃眼熟,小娃娃和他混账儿子站在一起时,那一大一小的脸,令他下意识比照了一番。
    在此之后,他总算是知道这莫名的熟悉是从何而来,纵然小娃娃的脸蛋偏圆,但是也改不了他似极了成言幼时的样子,两人就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成国公直直地盯着阿瑜,心中的念头一起,便再也止不住了,刚才小娃娃还说他没有父亲,还把他的混账儿子唤作叔叔,怎么会是叔叔呢?合该是唤作爹爹。
    阿瑜瞧见成国公明晃晃的视线向她投来,她肩脊微僵,倏忽间,似是想到了什么,她垂在身侧的手,稍稍一顿,不露声色地拉着舟舟的小手,两手交叠,阿瑜的手心慢慢地渗出细汗。
    第140章 问心无愧
    成国公那抹视线而过,成言瞧见了阿瑜把舟舟护入羽翼之下,他也察觉到了她的顾虑,无非是怕成国公知晓舟舟是成国公府的子嗣,会强逼着她把舟舟送还入成国公府。
    为隔断成国公投在她面上的目光,成言瞥过丢在地上的鞭子,那条马鞭就躺在成国公脚边,他明知父亲善用的兵器是长矛,而成国公府家法所用的鞭子,远比地上的那条粗,其上还有不少短刺,落在皮肉上,且不说是皮开肉绽,被抽上几鞭,他恐怕连腰都直不起来。
    如今躺在地上的马鞭,想来是成国公驾马用的,马走慢哉,执鞭策之,日行千里,当下,成国公知宫中之事,已然动怒,顾不上另寻他物,直接拿马鞭抽他,假若让他得知舟舟是成国公府的子嗣,横插一脚倒是轻的,唯恐人仰马翻,闹的不得安宁。
    况且,他已欠她良多,她是舟舟的母亲,谁也不能从她身边抢走舟舟,就连他也不可以。他早就自请出府,而成国公府就当没有他这个不肖子孙罢。
    他把地上的鞭子捡起,缓缓屈膝而跪,双手捧着马鞭,奉给成国公,低沉着声音说道:“宫中之事,儿子谋划已久,容不得半点闪失,若是父亲怪儿子算计了您,儿子知错。可朝中局势瞬息万变,圣上深中奇毒,昏迷不醒,无法执掌朝政大事,太子仁德足以配其位,由太子奉圣上为太上皇,于行宫将养,此乃万全之策,延绵国祚,安定民心,儿子无错也不悔。”
    成国公府子嗣不丰,成国公膝下也只有成言一个儿子,他怕儿子养在杨氏身侧,性子会变得没有主见且软弱无能,故而,在成言幼时起,就与他同吃共住,他在他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而成言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才识过人,远见卓识,跟在太子的身侧,更是受到太子殿下的赏识。
    前些年,太子处境艰难,朝中之人皆以为成国公府是坚定不移地站在太子身后,但他身为成国公府的执掌者,不敢把整个成国公府赔上,只敢把自己的儿子推出去,成为太子的属臣。
    纵然成言身上挂着成国公府世子的名头,可身上的官职,却是他自己一步一步升迁而来,成国公府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助力。成国公相信他能够独挡一面,于朝堂上厮杀,见刃不见血。
    数年来,成国公以朝堂作为磨练场,让一只幼狼在狼群中厮杀,狩猎完成后,狼群中鲜血淋漓,被伤得遍体鳞伤的不仅不是幼狼,反而是那于狼口中夺权的狼群。
    如今的局势,他还有何不满?狼崽子如他所盼,伴太子左右,助太子夺得大权,而成国公府也安然无恙,再继皇恩。
    成国公暗叹了一口气,瞧着跪在地上的成言,他愤怒自己的儿子欺瞒着他,也算计了他,可若是成言同他实话实说,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放手一搏,为成国公府再争取一朝荣光,他做了二十多年的成国公,背有所负,早就不复年少时的爽朗,行事瞻前顾后,不能全凭自己的心意。
    静默了片刻,正堂中只剩下成国公和成言二人,阿瑜不想掺合成国公府的家事,也不想看成国公教训自己的儿子。况且,她似有所觉,明明那股凛冽的视线是向她投来,若不是成言岔开了话锋,她在灼灼的目光中,怕是原形毕露,她想藏起舟舟,不让舟舟被成国公府中的人知晓。
    而成言出口的那番话,也是她今日想听的。成言在入宫之前,就让人知会了一声,因之,她知风云变,宫乱骤生,她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府内等着消息,于端坐之时,她又忍不住惦念,怕会出差错。
    好在,几个时辰过去,她让林卲守在府门前,若是成言从宫中回府,就与她说道一声,如此一来,成言回府没多久,阿瑜带着舟舟于隔壁府邸叩门,府邸中守门的小厮,似是早得了吩咐,对她恭恭敬敬的,仿若她是府上的主子。
    她一时也没有多想,舟舟又紧缠着她,硬是让她带着他一同来找成言,她实在是没有料及成国公在成言的府上。而今,她既明白了成言的一番苦心,也知道他是故意吸引了成国公的目光,那她也没想着要客气,就此趁着成国公把心思放在了成言身上,她带着舟舟悄悄地离开了正堂。
    她抬头望着天光,晴空万里,风云来的快,去的也快,往后的日子,只见坦途,不见暗淡。
    舟舟牵着她的手,顺着她的目光,仰着头,眯着眼睛看着万里无云的天际。阿瑜低头瞧见舟舟的模样,抿唇一笑,心中暗念道,父王,女儿势必要还您清白,您且再等等,圣上也该遭报应了,就算他病榻在床,也改不了他罪孽深重。太子夺势,女儿终能放开手来,替您喊冤,为您鸣屈。
    ……
    朝中大臣多日上谏,望太子殿下奉圣上为太上皇,择日躬行礼制,登基为帝。
    于七月初一,圣上正式禅位,以太上皇的身份移居行宫将养,太子殿下不愿劳民伤财,以从简为由,使御撵随太上皇去往逸林行宫,就算如此,为保皇室安危,禁军围街,开大道而行,左右两侧的百姓见皇威,伏跪在地,目送太上皇出京都,入逸林行宫。
    太上皇在御撵中昏睡,太子殿下在侧守着,他瞧着父皇的面容,心中生出厌恶。
    陆贵妃于六月二十八日,饮鸩酒而亡,在她临死之前,太子去见了她一面,许是不甘,抑或是想要留活在世的人愧疚,陆贵妃早先就知道太子的性子不似圣上,反倒像极了元德皇后,元德皇后心怀仁善,而太子毕竟是元德皇后的亲子,狠心不足,善意犹存。
    不过,陆贵妃也没想着要求太子殿下放过她,她往圣上的汤药里投毒,此罪可是死罪,太子殿下也不可能会宽恕她,更何况,她若是不死,朝中的臣子怎么肯善罢甘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反正她都要赴死了,干脆把事情同太子殿下说道说道。
    她同太子殿下讲到元德皇后时,却见太子面上并无异色,好像是早知此事,陆贵见之,反而轻笑,既然此事激不起太子的愤怒和痛苦,那她还有一件大事,能呈于他面前,也不知道太子知道后,该作何反应?
    太子与皇儿争了数年的皇位,虽隐含着无上荣光,却也是一个肮脏的物件,以罗织谎言,踩着鲜血,蒙骗世人,得来的脏物。
    “太子殿下,你以为你赢了吗?你所谓的名正言顺,也不过如此。你的父皇,是个掩耳盗铃的窃贼,他是个贼,他偷了胞弟的皇位,还把胞弟打发地远远的。”
    “元德皇后正是知道了他是个贼,才与他生出芥蒂。贼终究是贼,他怕世人皆知他是个贼,他怕至高无上的权力离他而去,他怕你的母后与远在澧州的端王勾结,所以,他杀了你的母后,也杀了端王,就此来成全他稳坐帝位。”
    “纵然是你笑到了最后,可你得到的皇位,沾着元德皇后的血,也沾着端王的血。”陆贵妃嗤笑着,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正大光明,倒也无话可说。可称王的人,本身就是寇贼,那该如何?
    陆贵妃见到太子面上的惊恐,她觉得还远远不够,她可是将死之人,真相怎么能随着她的死,给埋进土里?她背了数年的罪孽,日日难眠,如今,她要死了,终于能摆脱罪孽。可活着的人,又凭什么能安安稳稳地享受荣华,他们理应承继罪孽。
    她在深宫中待了数年,杀人诛心,不留余地,言语即是:“不过,说来倒也不假,皇室无情,一回生二回熟,你的父皇已经当了一回贼,而你如今享有的一切,皆是你父皇偷窃而来,来之不易,你且好好享用罢。”
    话音一落,陆贵妃似是达到了目的,她端起桌上的鸩酒,甘愿赴死,死去的那一刻,她的唇角微微勾起,尚留了一丝笑意。
    太子坐在御撵中,眼下乌黑,自从见了陆贵妃,听了陆贵妃说的那些话,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也不知道该不该把那番话同旁人说道,如今,他与太上皇共处在御撵中,若不是太上皇昏睡不醒,他早就想连声质问。
    贼,原来父皇是个窃贼,他偷了端王叔的皇位,还时时刻刻怕端王叔知道。而母后知道了真相,那封去往澧州的信,究竟又写了些什么,他不信母后会置父皇于不顾,也不信母后会心安理得地享用偷来的物件。
    为何父皇会觉得端王与母后有染,于梦魇中,口出梦话,污蔑母后。
    他后悔了,他不该去见陆贵妃的。如今的他,知道了母后身死的真相,也知道父皇为何要污蔑端王叔谋逆的真相,他该如何去面对堂妹和堂弟,他名正言顺得来的皇位,根本就不属于他。
    纵然端王叔身死,可端王叔膝下的霁之堂弟还活着,父皇已经窃取了端王叔的皇位,他从父皇手中得来的皇位,如陆贵妃所言的那般,是贼偷窃而来的脏物,莫非他还要继续窃取霁之堂弟的皇位?
    太子枯坐在侧,浑浑噩噩地想着,他做不到视若罔闻,也做不到问心无愧。
    正在这时,御撵的不远处,传出阵阵喧闹,他骤然回神,敛了敛容色,掀开御撵其轩上的锦帷,捻着一角,缓缓地探出头去。
    第141章 正文完结
    “发生了何事?”太子单刀直入,问了问跟着御撵的禁军。
    禁军唯唯诺诺地回道:“不知从哪儿,冲出来一位姑娘,拦在御撵前,张公公带人去驱赶了。”
    太子身侧的小全子,伴太子多年,如今圣上于行宫将养,奉为太上皇,那圣上身侧的大监也要随侍,既是如此,等及太子登基,小全子自是新帝身侧的大监,当下足以让禁军尊称一声张公公。
    闻言,太子皱了皱眉,以为不过是寻常百姓闹起的恐慌,派人安抚了便是,他放下锦帷,隔着帷裳说道:“百姓不易,不要伤了那位姑娘,好好言语即是。”
    禁军谨声应道:“诺。”
    太子闭目,靠在御撵的轩侧上,理着自己纷杂的思绪。
    御撵停着,迟迟不动,太子头痛得紧,额头两侧似针刺,他隐隐约约听见从外头传来的声音:“天子无道……陷害忠良,官员勾结……逼人太甚。”
    张公公气喘吁吁地爬上御撵,跪伏在御辕上,隔着锦帘道:“殿下,那位姑娘口出狂言,成国公府世子护在她身侧,奴婢无能。”张公公言语中尽是惶恐,那位姑娘说的那番话,是真是假,他暂且不知,可他知道那都是些要掉脑袋的话,他都恨不得直接上前去堵上她的嘴巴,让她不要再嚷嚷了。
    可成国公世子一脸凝重地站在那姑娘的身侧,他彻底没有了法子,总不能不顾那尊煞星,上手去动他要护着的人。
    如今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圣上退居行宫,禅位给太子殿下,成国公府的世子功不可没,待太子殿下正式登基为帝,成国公府的世子便是皇帝手下的能臣,他可开罪不起成国公府的世子,张公公如是想到。
    “则安?”太子面上露出不解,则安同他告假了几日,今日随行的人里头也没有他,天子无道,陷害忠良,忠良,太子脑海中乱糟糟的,他嘴唇微启,静默无声地暗念道。
    他似有所觉,原来如此,堂妹当街挡御撵,便是要闹得人尽皆知,口中念念有词,大声喧嚷,让他这个即将登位的太子,不得不彻查当年端王府谋逆案。
    太子捏着眉心,他盯着那块锦帘,面上尽是复杂之色,堂妹便是如此着急,莫非她根本就不信他?他早同成言讲过,会在合适的时机,让端王府谋逆一案真相大白,还端王叔清白。
    还不等太子起身,从御撵上下去,就见张公公掀开锦帘的一角,俯着身子,递上罪状。
    见此,太子颤着手,接过了那纸罪状:“文帝十年,天子无道,命朝中近臣,远赴澧州……陷害忠良,澧州生乱,官员勾结……酿成端王府惨案,端王谋逆重罪,无中生有,构陷于此……太子殿下宽厚仁德,望殿下彻查此事,还其清白,端王之女李蕴之奉上。”
    喧闹声不断,依稀能够听见百姓在喁喁私语。
    曾参杀人,道侧两旁的百姓已然知晓此事,他怎么都堵不住他们的口。而堂妹为父喊冤的决心,他也见着了,假若他不接下这纸罪状,往后,他哪还有脸面再去见堂妹。
    父皇犯下的罪孽,早就还不清了。
    ……
    七月初五,太子继位,颁下圣诏,彻查澧州端王府谋逆一案。朝中曾与端王有故的老臣满脸泪痕,词不达意,言见其衷,跪谢皇恩。
    当年,圣上一意孤行,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为端王府定下重罪,朝中大臣见圣上昏庸,已然不管其迷雾重重,还不容许臣子直言献策。朝中大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皇帝动杀心,灭端王府。
    如今,端王一案被重新翻出,不少老臣顾念着早年间与端王的交情,在彻查之时,出言出力,半点都不顾及还在逸林行宫将养的太上皇。
    太上皇昏庸无道,宠信罪妃,令朝中多年不得安宁,已寒了部分臣子的心,往前,尚有骨气的臣子,为了府中亲眷,敢怒不敢言。如今,太子殿下继位,已是嘉靖初年,当下的皇帝能够接下那纸罪状,便是应允了彻查端王一案,旧事重提,不见龌蹉。
    七月十五,澧州巡抚刘椠被成国公府世子押入京都,种种罪状,尽数吐出。
    真相大白之际,端王勾结朝中重臣,结党营私,妄图谋反,种种罪责的证据,不过是无中生有,从端王书房中搜出的数封密信,是刘椠指使下属于搜查中放入的,刘椠尚没有如此胆量,敢污蔑朝中亲王,他直指文帝是背后之人。
    听之,朝中大臣脸上不见讶色,嘉靖帝静默了良久,听百官谏言,命赵阙拟罪文帝诏,公之于众。嘉靖帝此行径,顺天命,赢民心。百姓皆知端王清白,澧州巡抚刘椠臭名昭著,不为世道所容,于秋日问斩。
    凡是涉及此案的官员,予之罪责,革其职,斩其首。凡是负有冤屈的官员,还其清白,动之升迁。
    天清云朗,蒙受的不白之冤,历经四年,公诸于众。可对于阿瑜而言,历尽了整整两世,前世的大白于天下,她没能见着,如今,事情水落石出,而她也能以李蕴之的身份,行走于世间。
    李蕴之,阿瑜嘴里暗念着,自此,世间没有了那个名唤阿瑜的孤女,她是李蕴之,端王独女。前尘之事,若她再耿耿于怀,困住的不是旁人,正是她自己,她该释然了。
    三年前,她从京都离开,再回京都,不过是为了陈年旧案,如今事情告一段落,她也该回自己该回的地方,她想澧州了,想澧州的旧事旧物,想澧州的端王府,蕴之牵着舟舟从府中走出来,不动声色地环顾了一番,却没见到那个该到的人。
    她敛藏住眉间的失望,静静地垂下了眸子,盯着自己的脚尖,心头泛出一股说不清的滋味。
    “阿姐,我们回澧州去,成国公府世子跟着我们做什么?”李霁之走到蕴之的身侧,蹙着眉头,脸上露出嫌弃,咬着牙狠声说道。
    闻言,蕴之陡然抬起头,见到那人站在马车一侧,眸中晦暗一片,说不清的情绪含在其中,她盯了半响,在原地怔忪了好一会,两人就如此对视着,旁若无人。
    霁之稍顿,紧了紧神,他仔细地打量着阿姐的神色,再瞧了瞧成世子眸中的情意,此番一见,往前不甚明了的事情,在这一刻,皆若澄明,情意绵绵,就差捅破那层窗户纸了。
    他倏忽泄气,刚想说些什么,却听阿姐瞥目言道:“澧州谁都能去,路朝八方,他要去哪儿,我们管不着,随他去罢。”
    话音一落,舟舟似是听懂了娘亲和舅舅的话中之意,他瞧了瞧成肃肃,又仰头瞧了瞧娘亲,圆乎乎的小脑袋左摇右晃,甚是雀跃地说道:“娘亲,肃肃要同我们去澧州吗?”
    听之,蕴之捏着舟舟的小手,盯着不远处的那人,迟迟不语。
    就在霁之以为阿姐不会回言之时,便见阿姐轻启朱唇,吐气如兰,说道:“娘亲不知道,不过,你可以去问问他。”
    一言一词都意味深长,可舟舟不懂娘亲与肃肃之间的弯弯绕绕,他只知晓自己喜欢同肃肃在一起,不想和肃肃分离,假若肃肃能和他们一齐去澧州,他甚是欢喜,既是如此,那便听娘亲的,他自己可以去问问肃肃。
    舟舟踩着步子,朝着成言跑去。
    “肃肃,你要同我们去澧州吗?”面团子似的小人儿,脸上的软肉挤在一起,尤其喜人。
    成言见了,眉梢微抬,面容上尽是温情,他把舟舟抱了起来,唇边带着笑意,说道:“你们去哪儿,我便去哪儿。”
    蕴之走了过来,刚好听到了这一言,她身形稍顿,心中一紧,她为遮掩面上的神色,颔首凑上前去,为舟舟整了整衣襟。由此,两人离得甚近,阵阵暖香散在成言的鼻翼间,他闻着这股独属于她的馨香,心弦拨动,不见平复。
    李霁之见此,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冲动,他怒哼了一声,阴阳怪气地说道:“成世子可是陛下的肱骨之臣,陛下怎么会放任你离开京都?我们回澧州,是因为端王府就在澧州,而世子的成国公府好像就在京都啊。”
    端王谋逆一案真相大白,嘉靖帝命人重新修葺荒废的端王府,势必呈如原状。蕴之和霁之也恢复了该有的身份,嘉靖帝封蕴之为明成郡主,霁之由郡王之尊承端王的王爵之位。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