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农家小福女 第31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出门前,老周家的人就很担心满宝在外头受凉生病什么的,所以给准备的东西不少,比如一床小被子。
    而白善宝他们准备有席子。
    大家一起动手将席子铺到地上,这才坐上去。
    周四郎将中午从茶寮里买的馕饼拿出来分给大家,道:“晚食便将就一下吧,等明天进城再吃好吃的。”
    满宝道:“我明天要吃炖鸡。”
    一旁忘了买晚食的五人:……
    不过他们有干粮,只是做了好几天的干粮味道实在是不怎么样。
    庄先生看得出来他们不太喜欢,忍不住一笑,从袋子里取了三张馕饼交给满宝,笑道:“拿过去给那几位先生。”
    满宝便将自己的馕饼放下,将那三张拿过去给他们,“我们先生请你们吃的。”
    第524章 闲话
    几人先看了庄先生一眼,这才接过,为首的中年人干脆揪了一块馕饼便坐到了庄先生的对面,笑道:“没想到如此巧,我们今日竟碰到了两次,在下姓李,家中排行第二,不知先生如何称呼?”
    庄先生就笑道:“庄某家中独子,李二先生若不介意,便称我庄大郎吧。”
    满宝也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一边吃馕饼,一边悄悄的和两个小伙伴道:“和白二排行一样。”
    白善宝点头,“人也差不多。”
    听到了悄悄话的庄先生:……
    李二郎见他顿住,就抬头疑惑的看向他,庄先生便对他笑了笑,问道:“李二先生一路行商时间不赶吗?”
    李二郎笑道:“这天下的生意是做不完的,故偶尔也会放慢脚步慢慢走。听白日所言,先生此去益州是为了让学生考府学?”
    他的目光在满宝三人身上滑过,最后定在了白善宝身上,笑问,“是这个少年郎吗?”
    庄先生笑着颔首。
    李二郎忍不住赞,“看这孩子也才十二三岁吧,竟都能考府学了吗?”
    他在茶寮的时候就留意到白善宝了,一是他们谈话露出来的意思;二则是因为这孩子捧着书在茶寮里看,他看得出来对方是真的看进去了。
    之前在茶寮不好搭话,这会儿倒是方便了。
    李二郎干脆考校起白善宝功课来。
    白善宝一一回答了,后来问题越来越难,他忍不住去看庄先生,但庄先生微笑着没说话,他就只能绞尽脑汁去想。
    但心里还是忍不住吐槽,就这还是商人?
    懵谁呢?
    满宝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白善宝忍不住用手肘撞了撞她。
    满宝想了一会儿,便悄悄提醒他,“说的是《道德经》中的不言之教。”
    白善宝一听便明白了,这才从容的答上来。
    李二郎这才看向满宝,与庄先生笑道:“庄先生有两个……”一低头对上白二郎的眼睛,他微顿,改口道:“有三个好弟子啊。”
    庄先生自然谦虚一番。
    李二郎将手上的馕饼吃完,喝了口水后便去找另一边的农夫说话,“老丈背篓里装的是什么?”
    “是泥塘里挖出来的藕,”农夫让他看到背篓里的东西,解释道:“这会儿子家里种的青菜还少,去年冬天留下的藕没挖完,正好挖了拿到城里来卖。”
    “这是没卖出去?”
    “卖出去了,卖出去了,就剩下这几节,”农夫笑眯眯的道:“只是城中不好留宿,所以才特意出城来住在道观中的。”
    李二郎便笑道:“这家道观倒不错,还特意留了静室给路人歇脚。”
    “是啊,这静室以前是没有的,还是几年前才开始建起来的,所以我们才敢在城中停留到很晚,等人逛完了晚市才出城的,”农夫笑道:“换做往昔,我们申时一过就要回家去的。”
    满宝好奇的问,“不能连夜赶路吗?天黑了可以打火把呀。”
    “哎呦,那可不敢,山深林密,就算有一两个人结伴也不敢在半夜走山路的。”
    白善宝也感兴趣起来,兴奋的问道:“是不是有山匪?”
    李二郎:……
    农夫哈哈笑道:“倒没听说过有山匪,但夜路不安全,就是没有歹人,万一撞上邪祟怎么办?”
    “你家离这里远吗?”李二郎生怕白善宝又问出什么奇怪的话来,连忙将话题扯了回来。
    “远呢,走一趟将近两个时辰呢。”
    李二郎:“这么久?”
    “是啊,所以我们天将亮就要出门,走到县城时早市没赶上,只能等午市,可午市买菜的人少,倒是晚市捡便宜的人多,虽然价格被压下来了,好歹卖出去了不是?”
    李二郎问,“这两年家里的日子难过吗?听说前两年益州水灾,茂州也都被波及了。”
    “哎呀,就是因为那场水灾,大家现在才挣命一般,”农夫道:“那会子为了活命,家里欠了不少的钱,好在这两年风调雨顺,我估摸着再干两年就能把债还清了,只求着老天爷接下来的几年也能赏口饭吃呀。”
    “欠的什么债,竟然要还这么多年?”
    “两袋谷子。”
    李二郎眼睛微睁,问道:“难道你们全家一年劳作,除去自家吃的,竟然还余不下两袋谷子吗?竟然要分四年来还?”
    “我借的是灾年的谷子,那会子谷子都三十文一斗了,应是赊借,还有利息的,事后不管是还钱还是还谷子都得照着市价来。”农夫道:“这欠着的钱滚着利息,这两年粮价又不高,这不就越还越多吗?我特意请了里正算过的,估摸着得还四年才能还清。”
    满宝眨眨眼,道:“像是赌场借给赌徒的印子钱。”
    白善宝:“利滚利是违法的吧?”
    白二郎问:“官府会管吗?”
    “看情况吧,”满宝撕着馕饼一边吃一边道:“要是杨大人知道了估计会管,傅县令的话那估计就是当没听见了。”
    “傅县令都走了好几年了,你怎么还没忘了他?”白善宝觉得傅县令也挺可怜的。
    满宝则道:“怎么可能忘,上个月我才收到傅二姐姐的来信呢,说她已经定亲了,现在已经在议婚期,可能今年秋天,可能明年春天就要嫁人了,我还在想给傅二姐姐送什么礼物过去呢。”
    李二郎既想继续和农夫说话,又想顺着满宝的话往下问,于是他顿了一下问满宝,“你们哪个县的人?”
    “我们是罗江县的。”
    “罗江县?”李二郎略一思索便想起来了,笑道:“你们那县令是叫杨和书吧?”
    “是啊,是啊,你认识杨大人啊?”
    “见过,那位杨大人为官如何?”
    “不错呀,”满宝道:“我们都很喜欢杨大人的。”
    “哦?这是为何?”李二郎笑问,“听你们的话音,罗江县的前任县令姓傅,怎么,他不好吗?”
    庄先生便放下了竹筒,轻咳了一声。
    满宝便想了想道:“这倒没有,傅县令走的时候,我们还去送行了呢。先生说,当时要是没有傅县令努力,我们县也不可能免税一年。”
    农夫一听,立即问:“你们县免税了?”
    第525章 农事
    “免了,免了一年。”满宝道:“当时我们县中也有人不欲上书免税,是傅县令奔走,这才能搭着益州的尾巴免税的,不然我们村的日子肯定也难过。”
    农夫就拍着大腿道:“哎呀,你们运气可真好,碰上了一个好大人了,我们县别说是免税了,去年还新增了两捐,说是洪水冲垮了道路水利,都得花钱休,花用的钱粮都分派到了我们头上,不然我家也不至于还不上那两袋谷子呀。”
    满宝已经不是六七岁的小孩儿了,她如今知道的事情更多,想的也更多,虽然依然牢牢的记着傅县令增加入城费的事,但也想着先生说过的话。
    评定一个人,不能只记着他做的一件事,得把他该做的事列出来,再把他做了的事列出来,方能知道那个人怎么样。
    傅县令在罗江县多年,却只去过七里村两次,平时劝课农桑从不会走到七里村;
    六年的时间,他只加过一次捐;
    每年都发劳役修水利和道路,还修过县衙;
    收城门费;
    上书给他们免了税;
    总结下来也只有这么几件事,但因为母亲的缘故,满宝很喜欢道教,这两年也读老庄,慢慢的知道,有时候,不做,就是一种正确。
    当然,她更喜欢现在的杨县令。
    因为每年劝课农桑他都会走到七里村来,甚至不仅是七里村,罗江县下所有的村庄他都会走过一遍;
    几乎每年他都会从县衙中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粮种,农具或耕牛分到各户或各里,扶贫扶弱;
    每家若是添丁或是添置产业,里正都会比以前上心一些,有时候不用村民们去找,里正自己就找上门来核对记录,然后向上禀报;
    杨和书也会发役令,却会将事情提前,农忙过后十天之内出役,不会像傅县令那样,一年早,一年晚的,不是正好咬着农忙的尾巴,就是正好是天气最冷的时候;
    杨和书不收城门费,还约束县城里的帮闲,不准他们找城里小摊贩们的麻烦;
    还会帮城里的商户联系外头的商户,将生意扩出去……
    所以不仅是这位一看就没显露真实身份的李二郎问,就是一般人问她两个县令如何,她也不能说傅县令不好,只会说自己更喜欢杨县令而已。
    李二郎却转移了注意力,专心问起农夫加的捐,以及为何他们县两年前的受灾情况。
    但农夫哪知道整个县的事,他能说的也就是他们村和附近几个村的受灾情况。
    但这也足够李二郎推断出他们县的情况了。
    白善宝也坐了上来,祖母和先生都说过,将来他要是当官,这些都是要了解的。
    而且他也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当官的,百姓会怎么说他们。
    李二郎问起农事来,“不知去年收成如何,一亩能有多少石?”
    “那个倒是没算过,但一亩麦子好的有三袋半,差的也有近三袋,收成还算不错的。”
    李二郎蹙眉,想起了什么,扭头问白善宝:“你们是罗江县来的,可知罗江县的收成如何?”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