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第1392章:铁肩担道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崔耕这话当然不是骂太平公主的,太平公主以常理推断李隆基的行为,这有什么错?
    关键在于李隆基。
    四周国家都虎视眈眈,李隆基又不傻,非得搞这么大的排场干神什么?吐蕃突厥新罗契丹,对了,还有乞乞祚荣的渤海国,任何一国起了歪心思,后果都不堪设想!
    “哎呦,王爷是在生谁的气呢?发这么大的火。”帘栊一挑,吴知和李泌周兴,联袂走走了进来。
    “你们来得正好。”
    说话间,崔耕将那份邸报递了过去,道:“大家都看看吧,李隆基如此倒行逆施,咱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这……”三人看完了邸报,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面色无比难看。
    崔耕恨恨地道:“我就是纳了闷了,李隆基又不傻,五国的威胁就在眼前,他怎会如此不智?”
    吴知眼珠一转,道:“启禀王爷,卑职对李隆基的想法,倒是能猜上一猜。”
    “嗯?你说!”
    “恕我直言,王爷您对鬼神之事,是不怎么信的吧?”
    “呃,也可以这么说。”
    “这就是关键了,王爷不信,李隆基却信。这百万大军,就是他真正一统天下的证明,必须带着。”
    崔耕疑惑道:“这是说,欺骗上天?天可欺乎?呃……算我没说。”
    古人对天虽然敬畏,但也不认为天不可欺。比如老人家故意提前过整寿,比如祭灶君让灶君上天言好事——天要是不可欺骗,给灶王爷行贿有什么用啊?
    李隆基虽然不一定确信这办法能瞒过上天,但将信将疑还是有可能的。
    李泌受吴知的启发,道:“李隆基此举,针对的也并非仅仅是天意,还有民心。”
    “此言怎讲?”
    “您和大唐朝廷的矛盾,谁不知道啊?大唐能不能威压四夷,在有识之士的心目中,也是个大大的问号。所以,李隆基这个封禅之举,很多人是当笑话看的。恐怕就是千载之后,都没什么好名声。但是,如果,李隆基撤下绝大部分兵马之后,四夷还不敢轻举妄动呢?”
    崔耕一拍大腿,道:“那就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他果然威压四夷,封禅理所应当。不过……若契丹等国真的趁机占便宜怎么办?”
    李泌道:“那就是,有蛮夷趁着边关空虚之际,卑鄙无耻地对大唐发动了偷袭。这只能说明李隆基是一时大意,却不能说明大唐没有威压四夷啊!怎么都不吃亏,李隆基为什么不赌一把?”
    崔耕道:“怎么能不吃亏呢?那因此丧生的万千百姓,就不算损失了?”
    “那个……恐怕就不在李隆基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好个李隆基,真够狠得啊!”
    经这些人这么一分析,崔耕百分百确定,恐怕李隆基就是这么想的。
    再阴暗一点猜测,李隆基“攘外必须安内”,在解决外患之前,先不惜一切代价,先把自己解决掉,也不是不可能。
    想到这里,崔耕轻拍了一下几案道:“李隆基做他的春秋大梦去吧,本王还不捧场了!吴知,你再帮本王写一份公文,就说我忽然堕马受伤,去不了了,看他李隆基怎么封禅?”
    “王上英明。”吴知等人也不想崔耕身踏险地。
    在崔耕的想法里,自己不去参加封禅之典,李隆基的封禅之典就不完美,也就不会调动百万大军护驾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李隆基虽然没有对岭南道做什么。但是,那调动百万大军的计划,却没有任何改变。
    崔耕冥思了三天三夜之后,再次召集岭南道的重臣们开会。
    关于崔耕想干什么,其实不少人都猜到了。会议一开始,就想起了一阵阵的劝谏之声。
    理由也是非常充分的。
    其一,若李隆基真的使坏,五万大军被百万大军包围,崔耕的安全很成问题。崔耕一身系岭南道剑南道安南都护府,近千万人的安危,不可轻身犯险。
    其二,你崔耕先说去,又说堕马受伤不去了,现在又改口说去。堂堂的越王千岁,这也太不自重了吧?凭空惹人耻笑。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若出现最坏的情况,五国趁机联合伐唐,大唐江山有倾覆之忧。崔耕坐镇岭南道,可以及时调兵遣将,解天下于倒悬。
    崔耕只是静静地听着,未做任何反驳。
    直到大家都说累了,没人继续发言了,崔耕才轻叹了口气,道:“大家可还记得先天政变?”
    “当然记得。”
    “当时,本王和郭元振将军,一起被困在安乐公主府,尽可自保。我在河北山东二道的兵力,大约占了全国兵力的三成。不夸张地说,若我坚决不肯与李隆基妥协,胜率纵不到一半,也应该有四成。面对那至尊之位,四成的把握已经不少了。我为什么不赌一赌呢?因为我一直想着,只要我崔耕活着一天,就不能眼睁睁得看着大唐陷入无边战乱中。如今,李隆基可以不顾天下安危,我崔二郎却不能不顾!所以,我决定兵发泰山,若四夷有趁火打劫者,可以尽快发兵,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封常清道:“越王一心为天下百姓着想,末将佩服。但是,大唐百姓是百姓,难道我岭南道剑南道这千万百姓,就不是百姓了?若您有什么三长两短的……”
    崔耕微微摇头,道:“这点我已经想过了。其实,说起来,百万对五万,优势很大。但是,大家仔细想想,历史上高达百万大军的大战,是人少的这方赢得多呢?还是人多的这方赢得多呢?”
    从古至今,战例如云。但是,涉及到百万大军的战争,简直屈指可数。
    比如汉楚之间的几场大战,比如刘秀和王莽的荥阳之战,比如赤壁之战,比如官渡之战,再比如隋唐伐高丽的几次战争,比如大隋统一天下之战。
    封常清仔细想想,面色微变。
    崔耕道:“怎么样?你想明白了吧。兵力多到了一定程度,很多时候,反而是累赘。这些战例中,有七成的结果,确实人少胜人多。本王不敢说能胜李隆基的百万大军,但自保的可能相当不小。”
    封常清犹豫道:“话虽如此,可是……”
    崔耕打断道:“还有,大家想过没。若因为李隆基之过,天下生灵涂炭。那么……青史斑斑,是不是有人给本王记上一笔呢?说本王毫无责任,你们能说服自己吗?”
    “呃……”
    若无崔耕割据岭南道,李隆基无可奈何,他至于这么发疯地要通过封禅找补回来吗?
    人们一阵语塞。
    ……
    ……
    几日后,崔耕率领五万大军出了韶关,穿州过府,往泰山方向而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