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2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碻士,是这老者的字,他姓沈名德潜,如今已是七十古稀之龄了。
    这年轻男子,姓袁,单名一个枚字,字子才,今年刚满三十岁。
    沈德潜和袁枚虽然相差四十岁,但却是同科进士,如今都是翰林院庶吉士,关系也还不错。
    “子才,再有半月,便是庶常馆散馆日,你有何打算?”
    沈德潜避开了袁枚的话题,笑呵呵地问道。
    沈德潜热衷于功名,但这样一个满腹才学的读书人,竟然科举屡不中,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被录为长洲县庠生后,40年间屡试落第,竟多达17次。
    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沈德潜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又被朝廷斥贬,他的诗作被禁止流传。
    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才以67岁的高龄荣登二甲第八名,与比他小40岁的袁枚一起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袁枚捋了捋不长的胡子,淡然道:“无甚想法,随遇而安罢了。”
    翰林院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
    考核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沈德潜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如今三年之期已到,考核即将来临了。
    对于袁枚的想法,沈德潜嗤之以鼻。
    正所谓,京畿之地好升官。
    在那天高皇帝远的偏僻之地为官,哪怕你做出了天大的功绩,还不如讨得皇帝的欢心更重要。
    因此,沈德潜对于能否留馆,甚为关心。
    时间一晃,转眼就到了4月19日,这一天正是翰林院庶常馆散馆日。
    沈德潜、袁枚和其他的庶吉士们,早早地来到大殿上,准备参加三年一次的考核。
    掌院学士早有严令,散馆之日,庶吉士们须得严阵以待,若有迟到者,一律取消考核资格。
    众人虽有疑惑,但不敢将自身前途当作儿戏,哪怕是一向淡然的袁枚,也是早早赶到大殿,寻了一处位置,正襟危坐。
    沈德潜虽已古稀,身子早已不如从前,但也是不敢怠慢,坐得腰杆挺直,心里却在担忧:但愿之前那四十年的霉运,别再落在头上为好。
    倘若不能留馆,最好也能派往六部任职,若是被遣至地方任职,他这把老骨头,只怕还没到地方,就很有可能途中颠簸劳累致死了。
    沈德潜正神恍惚间,忽然听得一声尖锐的高喊:“皇上驾到!”
    满殿的庶吉士们全都大惊失色,皇上虽然偶尔也会前来翰林院,但此次前来,却是毫无征兆。
    众人连忙拜倒在地,俯身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微一抬手,轻笑道:“众爱卿平身!”
    待得众人又重回大殿坐好,乾隆皇帝便坐在大殿上方的宝座上,正色道:“开始考核吧。”
    翰林院教习们将题目和答卷一一分发下去之后,庶吉士们便开始埋头作答。
    乾隆皇帝这次来翰林院,并非是为了庶吉士散馆考核,而是他诗兴大作,眼见夏日将至,有心作一组《消夏十咏》的诗来,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至今仍只作出一咏来。
    心情烦闷之下,竟不知不觉来到了翰林院,正巧又碰上了这事儿。
    乾隆皇帝坐在宝座上,望着下方埋头答题的庶吉士们,忽然发现,在一群黑压压的人头之中,竟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甚为刺眼。
    他不由得好奇心大起,向一旁的掌院学士询问。
    掌院学士答道:“启禀皇上,此人姓沈名德潜,今年已七十高龄,于乾隆四年得中二甲进士第八名,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皇帝闻言,顿时大感兴趣,遂让人召沈德潜前来回话。
    沈德潜听闻皇帝相召,不由得心跳不已。
    尽管此时的乾隆皇帝,不过三十一岁,与他孙儿年岁相仿,但那可是大清朝的真命天子,手握整个大清的江山,更能一言让他荣华富贵,一言让他跌入万丈深渊!
    别说是他,哪怕是当朝宰相,见了乾隆皇帝,那也得战战兢兢!
    刚来到乾隆皇帝跟前,沈德潜便一骨碌趴在了地上,山呼万岁。
    乾隆皇帝见了老态龙钟的沈德潜,颇有兴致地问道:“文成乎?”
    沈德潜汗颜不已,答道:“未也。”
    乾隆笑道:“汝江南老名士,而亦迟迟耶?”
    沈德潜闻言,竟一时间怔住了,不知该如何作答。
    等他醒悟过来后,才发现乾隆皇帝不知何时已经离去了。
    一连两日,沈德潜心思浮动,寝食难安,心中更是懊悔不已。
    如此一个接近讨好皇帝的大好良机,自己却是错过了。
    更让他难受的是,他考核并未答完就被乾隆皇帝召去问话,等他回来时,考核早已经结束了!
    这可如何是好?
    难道真要被遣出京畿之地,去往偏远地区为官?
    这一去,就算侥幸抵达,恐怕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回京城了。
    一时间,沈德潜惆怅不已。
    就在这煎熬之中又过了一日,沈德潜忽然接到文书,他竟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留馆了!
    自己考核未曾结束,居然留馆了!
    沈德潜喜极而泣!
    他留馆了,袁枚却没这么幸运。
    因为考核成绩不理想,他被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r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乾隆十四年(1749),袁枚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自号随园主人,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的遭遇,正应了沈德潜之前的那句话:京畿之地好升官。
    不过,此刻的沈德潜并没有在意袁枚的去向,他正为自己能够留馆而处于兴奋之中。
    都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沈德潜并不知道,他却是“人生七十辉煌始”。
    翰林院编修,只不过是他仕途之中一个毫不起眼的起点而已!
    第39章 乾隆爷的枪手
    翰林院编修,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按惯例是由榜眼、探花担任。
    庶吉士散馆考核成绩优异者,也可留任翰林,授予编修或检讨。
    翰林院编修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及机密文件,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
    沈德潜初任翰林院编修,颇有点意气风发之姿。
    正七品啊,这品秩与一县之长相当了,更何况,自己还留在了翰林院,随时都有机会再见到皇帝。
    别说是知县了,哪怕是换个知府,沈德潜也不一定会愿意去做!
    忙碌了几日,沈德潜方才熟悉了编修的日常工作。
    可就在这时,他就接到了乾隆皇帝交代给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唱和(hè)诗。
    唱和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唱”,是指吟咏歌唱,即一个人先写了一首诗;“和”,是指声音相应,第二个人依第一个人作的诗词体裁、题材、原韵,或第一作者“唱”的思想内容,作诗词酬答。
    唱和之作,关键在于内容上要互相配合,而不能南辕北辙。
    乾隆皇帝怎么会找沈德潜唱和诗?
    这就不得不说起乾隆皇帝的一大爱好了——并不是下江南,而是写诗。
    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是谁?
    专业写诗60余年,写了9000多首的大才子陆游?
    可惜他只能排第二位,第一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乾隆皇帝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一个有雄材伟略的君主,在文坛上怎能落后?
    所以他卯足了劲写诗,他写诗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多”。
    据不完全统计,乾隆皇帝御制诗有40000多首!要知道,清代收录的《全唐诗》也不过48000首,乾隆皇帝的诗不可谓不多。
    第二特点是“快”。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赵翼,就是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那位,曾见识过乾隆皇帝“风一般的速度”——上一次厕所,他就作出来了四首诗!
    这可不是造谣,而是记在当时笔记里的。
    写诗就跟现在的人发朋友圈似的,一会儿一首不算,还天天刷屏!
    所以,乾隆皇帝找沈德潜唱和诗,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可问题就在于,乾隆皇帝只给了一首诗,让他和九首诗!
    沈德潜看了一下题目——《消夏十咏》。
    这里面,乾隆皇帝写了第一首诗《消夏十咏·其一·荷》:
    “澄思临池镜,含情对月窗。春光回洛浦,秋水忆湘江。
    爱看花无万,宁闻格有双。坐参兼倚咏,声色任摐摐。”
    沈德潜并没有因为难度太大,而心生不满,反而欣喜异常。
    他活了70岁,早就成了人精,哪里还能不知道,这可是讨好乾隆皇帝的好机会啊!
    唱和诗?写9首?
    这算得了什么?
    沈德潜早年师从叶燮学诗,曾自诩深得叶燮诗学大义,所谓“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其自负可见一斑。
    因此,唱和诗对于他来说,不过是毛毛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