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苏厨 第62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程棐慷慨道:“给我三个月时间,我为太守献上妖贼何九郎、郭进人头!”
    回到徐州之后,苏轼专门给赵顼上了两道奏折,以为在徐、沂等地,象程棐、程岳这样勇敢善战的人颇多。
    官府如果不安抚他们,让他们去捕捉盗贼,恐怕这些人会铤而走险,起来反抗官府的统治。
    苏轼建议赵顼,将京东路的豪强们组织起来,编为壮勇,防御盗贼。
    赵顼采纳了苏轼的建议,提拔沂州承县尉师谔为左班殿直,赏钱一千贯,沂州民程棐、傅晖为右班殿直,赏钱五百贯,率领乡军,抓捕盗匪,安定地方。
    ……
    交趾路,朝廷新的召命下来,已经是四月了。
    因为所有官样文章上,归宋都是占城人民自己的选择,所以交趾路几个狗狗祟祟的阴谋家,就没有一分功劳可言了。
    李舜举算是真正明白了大宋的文人们到底有多黑,啊不,到底什么叫英雄无名。
    整个大宋的官员阶层,立功受赏的就一个董非,一个曹南。
    剩下的苏油,沈括之类,只在接应难民上头有一点点小功劳。
    倒是原在占城籍的张令从等人,被大力提拔为各州刺史。
    律坨罗以前的一班手下,刚好在交趾郡上完了一届培训班,前往各州接管政务,权领知州。
    倒戈过来的将领如良保,故伦,带着残军回乡,稳定局面,成了大宋光荣的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
    原执政官邹家,和原诃黎小朝廷的官员们,摇身一变,成了路级领导,分别担负起四路转运司的相关职务。
    闹了半天就换了个锅盖,锅里边该是什么,还是什么。
    太监就是皇帝的小夹袄,皇帝随便打个喷嚏,他们就会想是不是自己在哪里破了洞。
    至少在宋代是这个样子。
    因此李舜举自打被内诏降责之后,连看胡姬抖屁股的心思都没有了,成天长吁短叹愁眉苦脸,直到今日方才舒了一口气。
    功劳没有就没有,对于太监来说,功劳什么的,远不如在皇帝心里边挂号来得实在。
    王韶才刚刚官复原职,经过一场人生的大起大落,现在的他,跟着苏油一起,“悟”了。
    王相公那种看你对眼了就疯狂提拔的路子要不得,人生就是要狗狗祟祟,所谓祟祟保平安嘛。
    苏油就更好说了,他的底线就是不去极北抱羊取暖,才三十出头就连灭两国功高盖主,那接下来西夏辽国还轮得到你?
    所以功劳完全属于天赋属性的赵宋官家,以及英雄的占城人民,五十张空白告身,那是赵顼为了自己的名声下足了本钱。
    就连郭逵带几万大军横跨全国来灭交趾的时候,空白告身也不过才发了五十张。
    大宋官制叠床架屋,在苏油这里,就变成了细致管理。
    战争的创伤是不言而喻的。
    好在诃黎的财产,带来的红利太丰厚了。
    大宋没有出动军队,说起来损失几乎没有,反倒是之前卖军火给三方势力就大捞了一笔,现在再次大捞了一笔。
    而三州,如今在抢收甘蔗,努力榨糖。
    第九百二十四章 解封卷子
    五间仓库里,堆放的其实是一些蜈蜞岛汽油,在现在这个时段,就是毫无用处污染大海的东西。
    弹药倒是用掉了不少,但是如今的弹药,已经不再是郑州工业基地初起时候那么昂贵。
    冶州能够完成整个煤铁工业体系,三酸两碱制备,有煤有铁还有盐,弹壳用的硝化竹纸贴魔芋胶薄膜,效果又完成了一次升级。
    付出的代价太小,跟收获完全不成比例。
    诃黎的数百头战象,还有降军,被苏油送去了湄洲,参与九龙江平原溇港大建设。
    沈括原地提拔,完成了市级领导向省级领导的转变,成为大宋南海路转运使。
    新州港,会成为大宋在南海最大的中转站,占城的收成,大半被苏油投入了这里。
    从杭州出发,顺风一月就能抵达新州,几乎就是贴着澹耳东南斜拉下来的一条最短路径。
    对于商贾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出于客户就是昊天上帝的服务理念,今后整个中南半岛的物资——交州的工艺品,冶州的金属器皿刀具,金瓯路的糖,南海路的帆布食品,都会朝这里集中。
    李常杰取三州之后,新州之前是占城的新王都,后来诃黎觉得海港不安全,又内迁了近百里,现在已经没有必要了,还得迁回来。
    后世这里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芽庄,景色宜人鱼肥虾美,大虾半斤一只,把苏油馋得哟……可惜现在还去不成。
    三州地区,如今的金瓯路,才是他第一个关心的重点。
    在这里讨生活的宋人很多,又是重要的蔗糖基地,一年鏖战,甘蔗地倒是没怎么被祸祸,损失不大,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
    第一批牛犊已经下来了,印度羊角牛和二林牛杂交的一代牛犊,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
    安宁河谷的二林牛,已经是如今大宋最健壮的牛种了,而新一代的牛犊,个头明显比二林牛犊,还要大上一圈,关节粗壮了不少,而且成活率极高。
    战争分散了苏油的精力,到现在终于空闲了下来,才发现自己的牧场已经多了近千头两三个月大的健壮牛犊子。
    就连交州周围农人家中的母牛,也都生了不少小牛犊。
    因为种牛和蕃人们太给力了,李道成在得知苏油的牧场还有能让母牛们一日怀九百头的骚操作后,要求将免费配种作为百姓的福利。
    闲着也是闲着,顺便还可以练手,于是交州今年出生的小牛犊特别多。
    象草是一种极佳的大型牧草,和甘蔗非常相似,产量非常大,二林部的牧人们早就偷偷给自己的大鬼主送去了好多的种子——鬼主鬼主,大巫的东西就是不一样,他家的牧草两人高!
    象草切碎拌上氨水作为青储,牛,羊,马都特别喜欢吃。
    青储池也不用费力了,找个不积水的高处挖个坑,铺上魔芋胶薄膜,将青储料放进去压实,然后将薄膜折盖起来,堆土压紧,用油布盖上,就是一个青储仓。
    这样的棚养畜牧业,极大程度地降低了饲养的难度。
    天师道的道人们除了医人,也能医动物,而且中医都是走预防的路子,交趾路的盐也不缺,牲畜们长得很好。
    不过绝大多数母牛都是二林的,印度母牛只有二十来头,产奶被牛犊吃掉后,能剩下的就不多了。
    苏油还是忙里偷闲,制作出了很多奶糖,送去了汴京。
    ……
    汴京,文德殿,试官孙洙献上了今年殿试前十名的试卷:“陛下,自王相公废除殿试诗赋,专取策问以来,几次试卷都不怎么如人意。”
    “新科进士们欠缺要务锤炼,所言大多虚浮堆砌。”
    说完又有些得意:“但是这一届,这十卷不但文理清通,且分析独到,谏议可行,看来大宋士风开始转向务实。”
    “鞭辟入里者,纵然文辞稍逊,臣亦取之,而华丽空泛者,列之于后。呵呵呵,这一科,纵然不能与欧阳学士嘉佑二年龙虎榜比肩,亦必将名扬后世。”
    赵顼对孙洙的身体更关心,老头本来就在生病,熬着主持了一次阅卷,愈加干瘦,不过眼神灼灼,精神处于亢奋之中。
    于是问道:“孙老身子可还支持得住?此间事了后,给你两个月假期,好好调理修养一下吧。”
    孙洙身体有些摇晃,神情却是愉悦:“还没给陛下道喜,此科朝中可称得人也。陛下你赶紧看看吧。”
    赵顼点头,将试卷翻阅了一遍,期间还拿指甲在佳句侧面划痕迹,最后抬起头来:“不错,真是不错。尤其这个第一名,深于经术,可以革除如今的浮藻。我没什么意见,那就解封吧。”
    弥封揭开,第一名,济州巨野人士,晁补之。
    殿中哄然一声,试官们全都是满脸兴奋之色。
    赵顼这段时间被家事烦心,忽略了科举,便问道:“怎么了?”
    孙洙拱手道:“陛下,晁补之今年二十六岁,之前开封府试,礼部别院试,皆为第一。陛下,我大宋,又多了一名及第三元!”
    “是吗?”宋人重文事,赵顼也不由得感觉非常光荣:“我的治下,也出了三元了?”
    试官们齐齐拱手:“陛下文德天运,臣等为陛下贺。”
    赵顼也兴奋了起来:“接着开吧……等等,晁补之这名字我听过,好像是苏明润幕府要员,大宋状元不落官身,他……不是官员吧?”
    章惇也在试官之列,因为和苏油关系不错,对这些人都比较了解:“陛下,晁补之博闻强记,有张学士过目不忘之能,因此苏明润在两浙路时辟为书记,算是参赞幕府,但是无官。”
    赵顼松了口气:“幸好幸好,呵呵呵,要是苏油当时荐上来,我朝可就少了一个三元及第了!”
    章惇微笑道:“功名只在直中取,就算是苏明润有这意思,晁无咎估计也会拒绝。”
    赵顼看了章惇一眼,面前这位,当年可是因侄子排位在自己之前,就抛掉进士敕告,换了一届重考,名次一样很高的主。
    再想想前段时间发落的那些投机干谒的上舍生,叹了口气。
    算了,学霸的境界,学霸才懂,学渣们只有瑟瑟发抖的份……
    第一把开了个好张,第二名揭开,青神人,唐瞻。
    唐瞻的经术学问比晁补之还深专,不过在实务上稍微欠缺一点,孙洙犹豫了好久,还是将实务精彩的一卷置为头名,把唐瞻的放到了第二。
    唐淹是西南经学大家,如今邕州学宫里边有一千多学生,除了蜀中慕名而去的,尚有周围的西南夷,甚至大理,吐蕃人。
    唐淹倒是有教无类,每日授讲,大量吸收和继承了龙昌期的理念,深得蕃夷信服,声望非常高。
    孙洙皱了皱眉,龙昌期,这个名字让他很不舒服,当年进京的时候,欧阳修上书反对龙昌期留朝,他虽然很年轻,却也是附议了的。
    第三名揭开,交趾郡交州人,杨莳。
    名不见经传,交趾又太偏远,没人知道是谁。
    文章前面部分赵顼倒是在殿试上看过,不由“咦”了一声:“这人竟然不是黎文盛?交趾郡还有比李道成黎文盛更突出的文才?知道他是谁吗?”
    众人都是面面相觑,然后摇头,没听说过。
    第九百二十五章 唱名
    接着解封,第四名,李夔,后边还有陈瓘,时彦……邵伯温拿了第七,直到第十名解封,才出现了黎文盛的名字。
    赵顼点头:“交趾郡相当不弱啊,南海万里之外,十名里竟然能有两人!实在是出乎意料。”
    章惇说道:“出乎意料的就是这个杨莳,至于黎文盛,一直就是王室侍讲,交趾未平之前,位列副相,这个名次,算是合情合理。”
    赵顼看了下前十名,皱眉道:“国子监是国家育才之地,《三经新义》也是首先发给了他们,怎么这次……这让大家怎么看我朝官学?”
    章惇想了想:“要不,将这个杨莳与李夔互换一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