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三、活力之源: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三、活力之源: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市场经济是交换关系的总和。“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交换关系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关系。“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 “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表明交换关系同生产一起是经济生活的根本因素,是任何除绝对封闭型经济以外的社会所须臾不可离开的,也是生产社会化的联系枢纽。市场经济是发达的交换关系总体,是生产社会化重要的集中领域,成为社会配置资源的基础机制,所以,应当首先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进而弄清一般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市场经济的发育成长大体有四个阶段:(1)简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雏形阶段,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偶然交换关系,到奴隶社会形成初级的地方性小型市场,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但都附属于主体社会;(2)市场经济成熟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并开辟了世界市场;(3)发达市场经济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乃至金融统领整个经济,形成全球化趋势;(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可谓市场经济的最高阶段。
    市场经济的运行结构(从成熟阶段开始),大体有四个基本层次:(1)基层组织是承担一定社会分工职能与个体利益的经营体,即企业形式;(2)承担交换职能的中介联接体,即市场;(3)承担调节个体与整体相互关系的宏观调控组织,即政府;(4)最终端是消费者,是生产品的归宿和最终拉动力。市场经济犹如一个有机体,由器官、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由各类细胞组合为载体)。但它包括一个成长过程,其初级形态只有前两个层次,而且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其成熟形态,由于交换中枢(市场)形成社会规模,需要政府的保护与少量的调节;其发达形态,基于基层组织(企业)在市场中相互矛盾的增多,市场需要秩序和调节,也就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政府功能,此阶段是经历很长的发展过程后才渐渐完善的,即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后形成的宏观经济学,但自发性仍然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真正健全的市场经济的“神经中枢”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完善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结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视为最高形式的市场经济。
    基于市场经济的特点,其一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1)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体现最核心的关系,支配其他规律;(2)供求规律反映有效生产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各个经营主体之间的矛盾状态及其产生的动力;(3)竞争规律,表现各个经营主体之间的矛盾状态及其产生的动力;(4)价格规律,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反映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交互作用,也体现市场经济再分配的功能,价格是市场的晴雨表,牵动整体经济;(5)资源配置规律,以利益为驱动力、以价格为信号,形成各种资源组合的形式,进而由各类企业组成各类产业之间的变动,并呈现优胜劣汰的动力。以上主要经济规律组成所谓“看不见的手”,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无形力量,推动着经济在波动起伏中发展。这种自发波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产生了周期积累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是它特有的规律。
    商品—市场经济的活力在哪里?在于它是一个机制的集合体。(1)联系的机制。以分工和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其最基本的功能在于“联系”。如果说自然经济是封闭的孤立的经济,计划经济实际上为放大了的自然经济,那么,市场经济则是开放的、联系的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这种经济联系越普遍、越密切。它的基本联系对象是供给和需求两侧。(2)核算机制。商品生产面向市场,因此它的产品质量、品种和成本要受到社会的核算,首先是地方市场的核算,其次是国内市场的核算,最后是国际市场的核算。这种市场的核算作用,就是节约规律、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在社会化生产中的表现。(3)激励机制。就是经济利益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激励作用和体系。市场经济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沟通经济效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使经营者的收入与他们创造并得以实现的价值直接挂钩,成正比关系。(4)竞争机制。竞争是一种市场关系。有市场经济就一定有竞争。市场竞争对于每个企业来说,既是外在的压力,又一定会变成内在的动力,促使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更新设备、改善工艺和管理、发展联系等来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调整价格,改善服务,争得信誉。(5)连动机制。这是由社会和经济联系作用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果互换的运动系统,特别是不断扩大的需求拉动。一个环节的突破可能牵动其他一系列环节,使发达的商品经济成为扩大再生产型的经济,对技术进步不断产生拉力,形成加速反应,反过来推动市场经济更加发达。当代高新技术的飞快发展,正是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6)资源配置机制。上述机制的合力能够合理地分配、优选、淘汰、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更有效率的生产、流通、消费的配置结构。资源配置机制就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价格规律的交互作用,以价格为主要信号,经营者积极寻找更有效益的方式,使各种要素能够最佳组合,避免人们主观计划带来的盲目性投资和不计成本的行为。市场配置资源与计划配置资源相比更具有客观性,以追求高效为目标,避免僵化、停滞、封闭和大规模的社会浪费和产业结构的畸形化(计划的盲目性会造成更严重的浪费),也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的多样化,促进生产和消费联接,有利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所以,市场发挥决定性的资源配置作用,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新陈代谢。(7)优选机制。这是指社会化生产力通过市场经济中介,促进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的优化。
    我们讲市场经济要尊重自然历史的作用。光靠生产力、生产关系不行,缺乏一个关键环节即交换,没有交换经济活不起来,只有经过交换才能变成社会化生产,才能把经济搞活。同时商品经济生产关系的属性,就是利益关系,过去认为商品经济的产生是基于社会生产和私有制两个因素,现在来看商品经济的产生也有公有制基础,原来最早有部落交换后来才出现了私有制,说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有公有经济的交换。商品经济产生交换是社会分工这没有问题,但是并不完全是私有制,并不是现在建立的社会才有公有制之间的交换,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有独立的利益,有分工承担的任务,也有经济核算,列宁最早提出“经济核算”正因为有利益关系才有价值。企业有独立利益就要计价,张宇教授关于这一点论述得很好,有独立利益才能进行交换,总体是两个社会化:一个是生产力的社会化,一个是生产关系的社会化。这是公有制,公有制社会化并不是没有独立的利益,它需要分配利益的形式。这里我想提出一个问题给大家讨论:“过去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到社会主义也是如此,对不对?”原则上讲也对,但是忽视了交换方式,我认为它应该是社会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交换方式,不要忽视交换方式,交换方式非常重要。
    为更自觉地运用和驾驭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必须看到市场经济的严重缺陷和存在的各种风险,即把握好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有巨大活力(前已论述);另一方面也存在严重缺陷。缺陷主要表现为:(1)市场经济是基于个体本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具有自发性、短期性、过度竞争的危害性、大起大伏的周期性,乃至同国际经济波动相联系的特征。(2)由于价格信号往往不能完全反映长期的供求关系,特别是信息不对称带来信号的虚假性,资源配置又会出现很大的盲目性,出现产能过剩、产品过剩。(3)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些市场主体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常常损害资源合理利用,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特别是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综合效益的丢失和资源浪费,乃至周期性综合经济危机。(4)由于商品拜物教的泛滥导致伦理危机,造成“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助长人们为赚钱而不顾社会利益、为私利加剧信用缺失与诈骗行为泛滥,造成诸多药品、食品、环境、安全等社会问题。(5)更为严重的是单靠市场自发调节,必然产生和加剧两极分化,资本主义就是凭借市场经济的“风力”发展起来的。由此还必然会产生破坏市场正常秩序本身的“第三只手”(相对于正常的“两只手”而言),形成黑恶势力、垄断集团,以至各种犯罪的社会团伙。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为弥补其重大缺陷,在利用“看不见的手”(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同时,还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产生另一只手,即“看得见的手”。西方经济学说经过了两个历史过程:18世纪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论点,形成古典自由主义;20世纪30年代发生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从生产社会化规律考量,宏观调控是发达市场经济必备的功能,不是另外附加的东西,“两只手”缺一不可。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它仍然解决不了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从而也不可能协同“两只手”,总是跛足运行,危机不断发生,也不可能克服市场经济的其他缺陷。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集中反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缺陷的意识,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比如,“经济人”即自利人,人性是追求私利的。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逻辑起点。20世纪中叶兴起的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发展到极致,形成“市场原教旨主义”(斯蒂格利茨语),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凯恩斯“经济学革命”的否定。由于英美大金融资本寡头的需要却使它成为统治者意识,变成思想垄断工具和政策指针。现代国际超级垄断资本主义已经把它变为侵略和统治世界的意识工具,可谓新帝国主义特征之一。由于它过分自由地违反经济规律,最终引发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始于美国并殃及世界的金融危机,致使各国经济至今疲软,复苏乏力,市场萧条长达七年之久。连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新自由主义惨败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