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第一百五十八章 二虎相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美国出兵俄罗斯,绝对不是小事,几乎彻底打乱了戚凯威的战略部署。
    十月份的后二十天里,美国向俄罗斯发出了八支运输船队,规模最小的有十八艘,最大的有五十六艘,除了运送十个师之外,还运送了大约一千万吨作战物资,以及足够装备十个俄军师的主战装备。
    只是,这仅仅是个开始。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美国计划在十一月向俄罗斯发出二十四支船队,再运送十个师的地面部队、提供给俄军的二十个师的主战装备、一千二百万吨作战物资、以及大约四百万吨粮食。
    如果一切顺利,到二零五三年结束,美国将向俄罗斯出动一百万地面部队,并且为俄罗斯武装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运送的作战物资足够使用半年,连非军事物资也足以帮助俄罗斯渡过寒冷的冬天。
    显然,美国并不缺乏武器装备。
    虽然地面战系统要到年底才能投产,但是在战争爆发后,美国一直在不断的生产陆军的主战装备。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仅在二零五三年,美国就生产了一万八千辆主战坦克、三万辆装甲战车、一万二千门远程火炮、四千门火箭炮、六百套战区防空系统、一千二百套战术防空系统。
    毫无疑问,如此多的主战装备,已经超过了美军的需求量。
    结果就是,美国可以肆无忌惮的向盟国提供武器装备。比如,在二零五三年,美国就为以色列提供了三千辆主战坦克。
    必须承认,美国的战争生产能力确实非常强大。
    要知道,同样在二零五三年,中国也只生产了一万五千辆反装甲平台、二万四千辆多用途平台、一万六千辆火力支援平台、四百八十套战区防空系统、八百套战术防空系统,以及翻新了百分之六十的封存装备。
    对戚凯威来说,美军源源不断的到达俄罗斯,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到了十月底,戚凯威就坐不住了。
    原因是,他把进攻时间订在了十一月底,而到时候到达俄罗斯的美军将超过六十万,还有大约一百万俄军得到了武装。如果把这些新生力量的战斗力算进去,中国军队的进攻难度将提高一倍。
    问题是,提前发动进攻也不大可能。
    要知道,动用二十个集团军,总兵力一百五十万的战略进攻,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全部准备工作,而且所有准备工作都得像钟表一样精确,不是说总司令想加速,就一定能提前完成的。
    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进攻,后果更难设想。
    摆在戚凯威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推迟进攻行动,花更多的时间做准备,投入更多的进攻兵力;二是降低战役目标,给作战部队减压。
    如果没有外界因素影响,戚凯威肯定会选择前者。
    要知道,到年底,四个充当预备队的集团军就能准备就绪。进入二零五四年,情况将变得更加有利。到时候,除了每个月能够有两到三个集团军获得武装之外,还将获得改进后的地面战平台。显然,就算美国继续向俄罗斯增兵,而且在二零五四年让地面战系统装备前线部队,也不可能与中国军队抗衡。别的不说,到二零五四年四月底,至少有十个集团军能够获得采用第二代燃料电池的地面战平台。在装备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后,这十个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将提高一倍以上。
    问题是,绝对无法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
    首先,牧浩洋策划的所罗门群岛战役肯定会在十一月初开打,而这是掩护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发动战略进攻的战略佯攻。如果戚凯威推迟进攻,牧浩洋肯定会把佯攻转为主攻,甚至会要求陆军出兵。原因很简单,推迟到二零五四年五月发动进攻的话,陆军没有理由拒绝出兵太平洋。
    其次,随着赴俄美军增长,如果戚凯威不出手,美俄联军都有可能出手,而且美军肯定会在其他战场上发动进攻,迫使中国陆军分散兵力,而最有可能的,就是美以联军在中东战场上发动进攻。当时,已经有足够的迹象表明,罗林森为了保住美以联军总司令的位置,会在年内发动进攻。
    最后,军事情报局已经发出警告,美国出兵俄罗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俄罗斯稳住战线,二是威胁欧盟国家,瓦解法德意轴心,阻止欧洲实现统一。因此从政治上讲,也绝不能推迟进攻行动。只有及时发动进攻,才能牵制住规模庞大的美军,也才能拉拢已经倾向于中国的法德意。
    显然,戚凯威没有选择的余地。
    十月三十一日,戚凯威向战争部提交了作战计划。
    基本上没有修改,即以攻占伏尔加河以东地区为主要目标,只是向乌拉尔山进军的行动将由战役的进展情况决定。
    牧浩洋签署了作战计划,反正他不想签也得签。
    只是,在一个关键问题上,牧浩洋与戚凯威发生了争执。
    当时,戚凯威坚持要去前线指挥作战,而牧浩洋则认为,戚凯威作为陆军参谋长,还是相当于总参谋长的参谋长会议主席,不应该去显现指挥战役行动,应该在大陆战场上任命一名司令官。
    事实上,牧浩洋早就提出了这件事情。
    要知道,当时其他战场上都任命了战区司令,只有大陆战场由戚凯威直接指挥。
    更重要的是,陆军不是没有合适的战区司令官人选,就算戚凯威不大信任那些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年轻将领,也应该相信他的左右手,即陆军大将魏成龙。要知道,魏成龙一直是陆军的二号人物。
    当时,牧浩洋就提出,任命魏成龙为大陆战区司令,再把蒋博文派去当参谋长。
    显然,戚凯威不会答应这样的安排。别的不说,他早就想把蒋博文发配到非洲之角,绝对不会让这个有点自以为是的家伙去大陆战场。至于魏成龙,戚凯威更加担心,因为魏成龙不是那种敢于与牧浩洋唱反调的陆军将领。如果让魏成龙来指挥大陆战场,恐怕就是由牧浩洋做主了。
    事实上,牧浩洋这么做,也是担心戚凯威坐大。
    要知道,戚凯威一直在跟他唱反调,如果让他在大陆战场上取得胜利,恐怕今后更得于牧浩洋对着干了。
    再说了,一山难容二虎。
    在战争时期,一支军队只能有一名统帅,如果出现了两名统帅,肯定会出问题。
    虽然牧浩洋还是中国军队的军事统帅,战争部长的位置不是谁都能坐的,但是戚凯威已经对他构成威胁。即便不为私利着想,牧浩洋也要考虑得更加长远一点,即今后的总体战略是否能够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可以说,这也是当时中国军队存在的最大问题。
    可惜的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恐怕比战胜美国还要困难。因为真正的结症,不是牧浩洋与戚凯威的分歧与斗争,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即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黄瀚林绝对不会让军人坐大。可是在战争期间,军队坐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此一来,黄瀚林就只能想办法控制住军队,让军队听从他的指挥。唯一的办法,就是为军队安排两个有着足够的才能、又有不可调和矛盾的领袖。说得直接一点,不管是牧浩洋、还是戚凯威,谁敢不听从政治指挥,谁就下课。
    显然,黄瀚林的安排一直在发挥作用,因此中国军队一直在为政治任务服务。
    也许,在某些人看来,这是在妨碍军队作战。因为不管是牧浩洋主张的海洋战略、还是戚凯威主张的大陆战略,只要坚持走下去,都能取得胜利,而在两个战略之间转换,只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可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不受政府控制的军队,迟早会摆脱仅有的束缚,演变成军国主义。
    别忘了,战争永远是政治斗争的手段。
    只有为政治服务的军队,才是真正的军队,而纯粹为了战争而进行战争,那就是疯狂的战争份子了。
    最后,这件事闹到了黄瀚林那里。
    这次,黄瀚林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来解决纷争:各打五十大板,再各给一根棒棒糖。
    按照黄瀚林的安排,戚凯威兼任大陆战区司令,但是委任魏成龙为中亚战区司令,兼任前线总指挥。
    事实上,黄瀚林把大陆战区拆分成了两个战区。
    戚凯威的地位被削弱,魏成龙得到了重用,牧浩洋仍然别想插手大陆战场,因为魏成龙直接向戚凯威负责。
    当时,黄瀚林还做出了一个决定:按计划在十一月上旬攻打所罗门群岛。
    也就是说,整体战略计划没有变,要等到陆战队攻上所罗门群岛之后,陆军才在大陆战场上发动进攻。
    对牧浩洋来说,这不是一个糟糕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黄瀚林的部署对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他提出的主张,得到了部分实现。
    至少,戚凯威在跟他做对的时候,得考虑下魏成龙的感受了。
    说得简单一点,在戚凯威得花心思处理陆军内部的问题时,牧浩洋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推行海洋战略。
    现在,牧浩洋要做的,就是把陆战队送上所罗门群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