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第19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一个月前陛下曾经驾临过唐贤妃的宫中,但据说陛下和贤妃起了争执,很生气地离了后宫,没有宿下。之后一个月,更是未曾踏足后宫半步。”
    方顺德有些难以理解地开口:“宫里的消息,昨夜陛下又去了后宫,这次去的是一位才人的殿中,但是那才人连夜被送去了宫正司,昨晚被杖毙了!”
    “杖毙了?”
    方孝庭摸了摸胡子,眉头紧蹙。
    “陛下又在玩什么新花样?”
    “儿子也不知道其中有何缘故,我们在宫中的人手大多在上次放宫人出宫时被清理了,消息并不确切。”
    方顺德顿了顿。
    “但陛下这么久不临幸妃子,我们是不是要发动百官催促选妃之事?”
    “不,不不不……”方孝庭的手快速地在桌案上敲动,眼神也晦暗不明,“不但不要促成选妃,还要拖延此事……”
    方孝庭抬起头,眼神中出现了一抹狠戾之色。
    “我们该动了!”
    “什么?”
    方顺德一凛,以为自己听错了。
    “您说什么?”
    “我要你和宜君,不计一切代价,杀了三皇子!”
    ☆、第114章 摘星?踏月?
    腊月二十二,毛小虎带着浩浩荡荡的车队趁着天亮之前出了城。守城的卫士是京兆府管辖,却提早开了城门让他出行,显然是早就收到了消息,为他破了例,提早开了城门。
    京城有宵禁,清早一支车队从南门出去,瞒得过普通的百姓,却瞒不过有心之人的眼睛。
    一时间,京中暗潮涌动,气氛诡秘,显然都是对毛小虎带出京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
    另一边,因为元月十五上元节登楼之事,京中各部也在纷纷忙碌着。
    上元节,又称天官赐福祭,是代国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日,不亚于除夕。高祖信道,上元节在代国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天,不但是全家团圆的日子,还是一年中少男少女们能名正言顺走上街头的日子。
    从元月十日起,各家各户就要开始忙着悬挂和测试各家的花灯,即使是最穷苦的人家,也会在门前挂一盏灯笼。
    有钱人家的花样更多,有所谓“斗灯”的传统,即使是同一条街上的人家,挂出去的灯也不尽相同,就为了让能多的人能驻足在自家门口。
    对于商家来说,上元节的灯会是最容易赚钱的日子。由于赏灯的多半是拖家带口一家老小都出行,这一天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边走边玩边买的比比皆是,而且很多达官贵人见惯了好东西,对这些新鲜玩意儿反倒比珍奇异宝更好奇,往往那些讨巧的手艺人都能赚个盆满钵满。
    而对于一些想要在上元节有艳遇的男男女女来说,这个日子又是最让人雀跃而期待的日子。每年上元节之夜,大街小巷都是人,大家聚在一起游戏玩耍,敲锣打鼓,响声震天,火把、灯笼照亮各方。
    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上元节的灯会,年轻男女大多带着面具,甚至还有女扮男装的大家闺秀和跳舞唱歌的歌伎戏子、杂耍子弟一起戏耍,却丝毫不会被人诟病。
    正因为这一天是代国人可以名正言顺放浪形骸、惊世骇俗的日子,上元节就成了京中乃至全国最热闹的节庆,每年上元节皇帝都会出来“与民同欢”,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毕竟这一天京城四处锣鼓熏天,又有灯火耀京城,即使是皇帝也不愿意苦守在宫中,听着宫外热闹喧嚣,自己宫中冷冷清清不是?
    “登楼观灯”正因为如此,应运而生。
    你若问代国其他地方的百姓,皇帝是什么样子,大抵是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的,但京中和别处不一样,每年皇帝和皇后或贵妃都会登高观灯,还会亲自在城楼上点一盏灯,为百姓祈福,虽说站的那么高也看不见皇帝长什么样,但至少见过了皇帝的真颜。
    几代皇帝都热衷于上元节的登高,只有平帝时期因为帝后不和,曾经断了几年上元节的“登高”,但在刘未身上,是从未缺过一次的。
    正如景帝所言,皇帝想要知道宫外的事情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只能从细微处推算百姓的民生。就拿灯节来说,城中挂的灯多不多、品种如何、歌舞伎班子够不够宏大,都能看得出民间的生计如何。
    而那一天来“参拜君王”的百姓有多少,就直接关系到皇帝的人望如何。
    皇帝出巡,在内城是看不到什么的,这登高的楼,是在内城和外城的交接之处,名曰“定安楼”。
    此楼本身只有三四丈高,但到了上元节前夕,宫中将作监和工部会在这座城楼上搭起高高的“彩楼”,四周立有旗杆和梁木,其上缀满巧夺天工的宫灯,远远看去,火树银花,璀璨如天界宫阙,是京中四绝之一。
    经过精心搭建之后,登高的楼能从三四丈直达六七丈,而且十分结实,所用的木材俱是宫中修建宫殿所用的木头,这些木头从恵帝时期就开始用起,年年拆拆搭搭,仅费些人工罢了。
    “灯楼”搭好后,每一层阶梯踩上去如履平地,直达楼顶,皇帝和皇后在这一天会登上楼顶,亲自点亮最亮的两盏龙凤灯,然后和京中的百姓一起观灯、欣赏外城的歌舞伎班在安定门外的表演,直到亥时才回宫中。
    等到上元节过后,灯楼上的宫灯会被悉数拆下,赐给京中大小官员,嘉奖他们一年来的辛苦,这些宫灯皆是内造,算是一件稀罕玩意儿,即使是朝廷大臣,也皆以得到灯楼上的宫灯为荣,竞相攀比自己得到的宫灯如何。
    这样一件热闹的事情,对于京兆府来说却是一场噩梦。
    每年上元节都有失火的事情,从腊月开始,京兆府就要走遍所有的大街小巷,在巷口摆上大缸,督促坊里时时放满可以用来灭火的水,到了上元节那天,因为出行的人太多,各种摩擦不断,京兆府往往要向军中请求调派人手支援才堪堪足够维持安宁。
    除此之外,勾搭成奸的、拐卖儿童的、走丢了自家孩子的更是层出不穷,上元节的灯会,年轻人向来有戴面具的习惯,这就给许多有心之人可趁之机,往往在上元节发生的案子,到后来都成了无头公案。
    譬如这家小姐在上元节被人掳走,那家公子在上元节被人捅死,也不是没有。
    尤其到了帝后出行的时候,京兆府和禁中十二万分精神都在帝后身上,更是容易出事。
    今年宫中的年节过的特别冷清,刘未并未在麟德殿举办宫宴,只按例宴请了朝中官员,刘祁和刘凌两兄弟去给父皇请了安,除夕守岁都是东宫里过的。
    别人都可以休沐,这两兄弟过年还要做功课,给礼部和兵部的官员写谢帖,忙的焦头烂额。
    忽一日,岱山领着紫宸殿的人送来了刘未用的大氅和裘衣,又有宫尚服局来量体裁衣,两人这才想起来,马上要到上元节了。
    今年的上元节因为皇帝明确确定了不会去,只派了刘凌“代天子同乐”,所以预计去灯楼的百姓不会太多。不过这已经成了京中一道景致,也是彰显国力的时候,宫中和京兆府都不敢疏忽,不但刘凌的衣冠鞋帽并浑身配饰都是皇帝亲自过目的,京兆尹更是几次入宫,亲自给刘凌讲解上元节那天的行程和安排。
    “登楼观灯”每年都来一次,无论是宫中还是百姓都已经习惯了,气氛倒是不太紧张,只是对刘凌来说,第一次被委以重任,还是在这么多百姓面前,要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刘祁对于刘凌的差事并没有太多情绪,就如刘凌对刘祁主祭没有表现出什么不妥一般,但实际上心中在想什么,谁也不得而知。
    就这样既兴奋又紧张的到了元月十五那天傍晚,刘凌在宫中侍卫、宫人以及礼部官员浩浩荡荡地簇拥下,向着安定门上的“灯楼”而去。
    ***
    安定楼外。
    已经早早到了安定门前占好位置、等着内城门打开的百姓们人山人海,直挤的维护秩序的京中侍卫们脸都绿了。
    为了保护皇子的安全,清出足够的空场,刘未调派了三千兵马驻守在安定门前,之前早已经有京兆府差吏和军中人马清理了沿途的要道,百姓只能在安定门外共赏灯会,敢越过安定门前半部,立即就会被格杀当场。
    由于今年皇帝和后妃都不出现,灯楼顶部安放的也不是龙凤灯,而是一盏足有人高的鱼跃龙门灯。
    去年关中大旱,今年上元节布置的花灯大多是以行云布雨、龙腾虎跃为主题,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宫中和京兆府原以为今年的人数绝不会比往年更多,毕竟来的只是一位皇子,还是个只有十三岁的少年,很多朝廷官员都不见得会来陪同一起登楼,毕竟皇子结党是宫中最大的忌讳。
    但他们错估了今年京中留下来过年的外地人数。且不说年后皇帝要亲自接见户部选拔上来的皇商人选,就那么多早早来京中租房定客店顺带行卷的士子都有不少,这些人并非京中人士,对这一年一度的盛况自然是绝不会错过,加上当日会有许多官员到场,说不得碰碰运气就得了谁的青睐,更是一个个打扮的玉树临风、风流倜傥……
    ……个屁啊!
    “谁挤掉了我的帽子!啊!别坐我我头上!”
    得,是个捡帽子被人干脆坐脑袋上的。
    “我腰上的玉呢?哪个小兔崽子把我的玉摸走了!”
    “别挤别挤!哎哟再挤过去我就要被城墙上的弓箭手射死了!”
    这是被挤的滚出去的。
    乱成这样,前面有持戈的卫士,后面有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挤过来的人,被夹在中间的最是痛苦。
    有钱的达官贵人自然是早早派出了家人圈好了合适的位置,身边有身强体壮的家丁护院相护,自然是不会被挤出翔来。
    “怎么这么多人,不会有什么问题吧?”王七皱起眉头,问着身边的护卫:“十四郎,去年有这么多人吗?”
    那被称作十四郎的护卫正是和王七寸步不离的健壮汉子,闻言摇了摇头。
    “我素来不爱这种热闹,若不是今年那位殿下主持登楼,我是万万也不会来的……”王七嫌恶的看着不停拥上来的人潮,往十四郎的怀里靠了靠,有种想要夺路而逃的冲动。
    王七是商人,和百姓相比,自然是有钱有势,和丢在京中,却什么都不是,所以虽然在定安门外适合观灯之处占了一块地方,但并不算前排,有显要官员的家人前来,少不得为了人脉和人情关系,还要让一让。
    这一让两让,原本就不算大的一块地被挤压的更小,原本带来的十二个护卫也不得不只留下八个,其余四人留在了外围,唯有十四郎紧跟着王七,寸步不离。
    王七素来不喜和人近身,此时被人潮挤的奔向十四郎怀里,竟是让十四郎诧异到身体微僵,有些手足无措的地步。
    他小心翼翼地抬起手,有些迟疑地虚虚环过,隔开拥挤的人潮,一双原本平常无奇的眼睛突然迸发出凌厉的气势,震慑的原本还想继续挤过来的家丁护院之流顿在了当场,不敢再向前一步。
    他眼神在周边扫视而过,发现最靠近安定门前的地方有一处空处,居然没有人占位,他想了想,给两个侍卫一个手势,让他们留在原地占住了现在脚下的这个位置,手臂却突然一舒展,拨开人群,硬生生在人堆中开出了一段路来。
    “干什么?”
    王七被十四郎右手一揽,带着向前了几步,有些诧异地抬起头。
    “前面空畅,如果有人来了,我们再回原地。”
    十四郎的胸腔一阵震动,浑厚的声音像是在王七耳边响起一般,王七左右看了看,发现这么挤确实不是事,便依着十四郎的意思到了前头。
    这里视野开阔,左右都是王七能报的上名字的官员,最少也是户部侍郎那个等级的,再想到这里这般开阔居然没有人敢占,王七心中有些七上八下,不安地小声问道:“会不会占了什么了不得的……”
    “马上都要戌时了,还没有来,再怎么了不得大概也不会来了。”
    十四郎眼神警觉地望着四周,见其他人用好奇又啼笑皆非的表情看着他,只当看不见,继续站在王七的身后护卫。
    就在王七还想再说些什么的时候,城楼后突然一阵喧闹,礼乐声和赞者高唱的声音直入云霄,原本嘈杂不堪的城楼外,竟蓦地静了一静,所有人睁大了眼睛看着那后面越来越近的声音。
    刹那间,就像是突然被人施展了什么法术一般,随着“安定楼”上的赞者一声“吉时到,点灯!”,安定楼上百盏灯被一层层点了起来,只余顶上一盏鲤鱼跃龙门的巨大花灯未亮。
    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宫中的来人还未走近城门,就已经在内城的街道上看到了这壮观的一幕。一时间,城门外吸气声、叫好声、感慨声,不绝于耳,仅此一景,就足以让之前等待的焦急和诸多不快全被抛诸脑后。
    王七即使已经看过很多次了,见到这样的情景还是会被震动。她抬起头,似是想起了什么,眼眶渐渐湿润,喃喃自语。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四郎听到王七的低语,忍不住心中一软,悄悄挺直了身子,替她阻挡着其他人好奇的视线。
    好在看灯看到哭的,除王七外,大有人在。
    毕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触景伤情,有一番感慨,也是寻常。
    随着内城里的动静越来越大,百姓的期待之情也越来越是浓厚,有些小孩迫不及待地爬到父母或其他家人的头上,眼睛瞪得滴流圆,屏住呼吸等待着那道城门被打开。
    “来了没有?皇帝老爷来了没有?”
    “今年没有皇帝老爷,说是宫里死了娘娘,皇帝老爷伤心着呢,不愿意一个人来点灯……”
    “死了娘娘也不能不点灯啊!这么多人等着呢!”
    “得了吧,你当看猴戏啊,你等着就得出面?”
    窃窃私语声不断,更有一些消息灵通的百姓洋洋自得地在卖弄。
    “今年来点灯的是三皇子,皇帝老爷的儿子!”
    “三皇子?就是那个传说和高祖长得极像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