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横刀十六国 第30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官府登记的户口也在直线攀升。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仅仅一个泰山臧氏,就荫蔽了五千多户,鲍氏,三千五百多户……
    泰山郡治下的奉高、博、茌、卢、肥成、蛇丘、刚、柴等县,名义上属于梁国,但其实已经属于他们的家族领地……
    这也就不奇怪他们为何如此抵制革新。
    王猛下手狠辣,将兖州豪强连根拔了。
    而臧氏、鲍氏只能算作豪强,真正的大鱼崔氏、郑氏、刘氏等,势力更加恐怖。
    如同并州三薛一样,已经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积极参与苻姚争锋之中。
    崔、郑、刘等大士族与梁国深度绑定,在仕途有更高的追求,懂得隐忍和妥协,吐出了一些土地利益,让两边都过得去。
    革新的第二步初见成效。
    梁国朝堂形成常炜在内掌控尚书台,王猛在外督镇司隶的格局。
    一内一外,梁国走上了茁壮发展的轨道。
    第三步恢复五铢钱体系,李跃觉得时候还没到。
    如今是巩固第二步成果的时候,恢复五铢钱需要大量铜矿支持,百姓刚刚吃上饭,国库刚刚有了些底气,没实力弄这些。
    民间以布帛交易,还能维持下去。
    布帛成为货币也有一定的好处,鼓励百姓农闲的时候织布,也是在发展生产。
    梁国现在最需要的与民休息,让他们适应新法。
    不过百姓能休息,官府却不能。
    李跃扩大了鸿胪司的规模,置卿一人,少卿一人,自下至上分掾、吏、郎、使、丞五级,每级上中下三阶。
    从尚武堂中挑选大量子弟,分至各地。
    以说书的方式进行思想和舆论的引导。
    寿春一战,不管江东有多稀烂,中原百姓对他们仍抱有期待,几百年正朔的观念,不是一时片刻就能改变的。
    至少不是立国没几年的梁国能轻易扭转的。
    李跃为此还特意写了几个脚本,洛水之誓,当街弑君,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苏峻祖约之乱,主要是对司马家作历史定性,让百姓知道司马家的江山是怎么来的。
    封狼居胥、苏武牧羊、三通西域、十三壮士归玉门等七个脚本则是重塑士民尚武精神。
    李跃个人觉得司马家造成的破坏,不仅仅是北国沦丧,更是对华夏精神层面的一次重挫。
    从周幽王以来,还从没有亡于夷狄之手的国家,司马家算是开了历史之先河。
    周幽王虽亡于犬戎之手,但很快就赶走了敌人,恢复国土,司马家偏安江左,口口声声北伐,却只是做做样子。
    除了这些,李跃还加了大量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十八路诸侯战董卓,关羽千里走单骑,火烧赤壁,七擒七纵,六出祁山等等。
    丰富百姓文化生活,间接塑造他们正确的认知观。
    李跃很忙,每个脚本只弄出一个骨架,细节让鸿胪司自己填充。
    对外宣发之前,李跃带着亲卫先试听一遍,避免有人歪嘴念歪了故事。
    “……石勒亲率四千胡骑追至苦县宁平城,二十万晋人抱头鼠窜,自相践踏……太尉王衍跪于石勒膝下,推脱罪不在己,说他志不在仕途,还劝石勒称帝,石勒言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还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途,于是下令推到墙壁压死俘虏的王公大臣……”
    身边亲卫一个个面红耳赤,拳头捏的咯吱咯吱响。
    “杀得好!杀得好!”
    几个亲卫实在忍不住,喊了出来。
    几乎所有人都一脸愤慨。
    李跃听完也感觉实在憋屈,太原王氏,只要姓王,全都高官厚禄,平日争权夺利一把好手,享民脂民膏,真到了用他们的时候,烂泥扶不上墙。
    对比两汉三国,可以清晰看到晋朝的全线衰颓。
    不止是将士,还有百姓、士人……
    两汉的一汉敌五胡,现在完全反了过了……
    两汉三国士人出了张骞、班固,出了皇甫规、段颎,出了周瑜、诸葛亮、荀彧,到了晋朝,开国时还有羊祜、杜预、王濬撑着台面,后来就是一落千丈。
    “尚可,然还需多加一些细微之处,如胡人如何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王衍等人如何跪地求饶,不必完全照着史书来。”李跃对一众鸿胪掾道。
    说书又不是说史,大方向是对的就行了,其他的全靠艺术加工。
    想到此处,李跃心中一动,晋朝陈寿修了《三国志》,却没人修西晋立国至今的史书。
    鸿胪司是民间层面的,还需在官方层面上给司马家定性,让他们遗臭万年,还有汉赵、羯赵、冉魏等等。
    李跃当即招来辛粲,别看他人品不怎么样,学识却不错,年纪一大把,八王之乱到衣冠南渡,他全都亲身经历过。
    虽然屁股稍微偏向江东一些,但编史不是他一个人,会挑选很多饱学之士一起完成。
    “殿下要修晋史?”辛粲一脸惊讶。
    “辛老有何疑虑?”李跃笑道。
    辛粲吞吞吐吐道:“疑虑倒是没有,不过……朝廷……不……江东仍存,不好定论。”
    “无妨,你先修前晋、汉赵、羯赵、冉魏,细致一些,待孤收拾北国,再下江东!”李跃沉声道。
    天下只能有一个正朔。
    统一是历史的宿命,十六国南北朝,不主动统一天下的,都走不远。
    隋朝短命,是因为隋炀帝步子迈的太大,扯到蛋了,一个人干了几个王朝的事业……
    辛粲愣了一下,旋即一脸喜色,这是一个青史留名的好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殿下打到哪儿,臣的史书就修到哪!”
    李跃当即设立文学馆,秋闱即将开试,正好吸纳世家子弟。
    除了文学馆,李跃顺便还开了招贤馆,下了招贤令。
    这年头很多有本事的人隐藏在山泽之间,消极避世,对司马家不屑一顾,对北国的胡人王朝更看不上眼。
    王猛便是其中的翘楚。
    第三百九十九章 病累
    辛粲都七十了,仿佛迸发了人生的第二春,干劲十足。
    以文学馆的名义收罗天下名书,亲自挑选合格文吏,彻夜攻读。
    李跃生怕他熬不住,倒在任上,叮嘱他多多休息,注意身体。
    除了晋朝,每个王朝立国之初都朝气蓬勃,梁国上下也都憋着一股劲儿,从上到下都热火朝天,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
    士卒刻苦训练,农家辛勤耕织,官吏们恪尽职守,尚武堂的学子都奋发向上。
    就连奴隶们都异常勤劳,就为了后代能早日脱离奴隶身份,过上好日子。
    辛粲在这种氛围之中,自然精神百倍。
    不过辛粲没有累倒,王猛却先倒下了……
    革新改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王猛事无巨细,劳心劳力,从不懈怠,无一日之休。
    刚刚有了成效,李跃立即提拔他为司隶校尉,从无到有,重新组建司隶……
    这么多事压在一人肩上,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李跃赶紧带着月姬赶往王府。
    偌大的府邸,除了李跃派来的宿卫,却没几个人,府中也颇为简陋,连个装饰物都没有,空荡荡的。
    “拜见殿下!”三个青少年拱手一礼。
    王猛年近三十,夫人早夭,却为他留了三个儿子,早年寄居汾阴薛氏,去年才接回邺城。
    老大王永十四五岁,清修好学,聪明伶俐,能文能武。
    老二王皮十一二岁见到李跃后,眼珠子贼溜溜的转着,一看就是心思活络之人。
    老三王休八九岁的样子,却最像王猛,身材健壮,超过两个兄长。
    “免礼。”李跃挥挥手。
    病来如山倒,没病的时候身体还算健壮,现在病了,整个人都凹陷了,枯瘦枯瘦的。
    李跃一阵心疼,忽然想起历史上王猛也是劳累过度,早早撒手人寰,以至于没人再能劝苻坚,最终淝水一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看似强极一时的前秦帝国轰然倒塌……
    “景略如此操劳,是孤之失!”李跃亲自为他把脉。
    脉象还算沉稳有力,主要是过于劳累所致。
    “臣……身体无恙,多谢……殿下关怀。”王猛干裂嘴唇道。
    “都累倒了,还说无恙?细水方可长流,国事不可一蹴而就,这段时日,你先休息,孤让月姬为你调养调养身体,再给你选些婢女,把这个家撑起来。”
    可惜李跃的两个女儿刚出生,不然能跟王家联姻。
    眼光不知不觉望向月姬。
    这丫头年纪也快二十了,在这时代属于大龄剩女,为了安排了不少才俊,却一个都看不上眼,一心痴迷于医术,这些日子又沉迷于道家之中,身上的仙气越来越重……
    李跃心中寻思着能不能撮合一下她跟王猛。
    以王猛的才学能力,绝对配得上她。
    不过两人早就相识,停留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地,并没有擦出火花。
    王猛咳嗽一声,“怎敢叨扰……殿下,臣休息一日就可。”
    “此乃军令,你必须修养,直到明年开春,其他事你不必担忧,孤已将房默、郝略、田勰三人调到司隶校尉府,有他们在,你足可放心!”李跃以命令的口吻道。
    后世常言王猛功盖诸葛第一人。
    细细看来,还真有几分相似,都是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夙兴夜寐,而且都不长寿。
    “谢……谢殿下。”王猛只能点头。
    李跃扫了一眼他的三个儿子,“文学馆已开,大儿好学,可调入其中,二儿好动,可入尚武堂,景略意下如何?”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