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靖明 第30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但朱厚熜没忘记自己设立这些企业,除了扩大财源之外的另一个目标。
    朱厚熜还在写着东西。
    写完之后,他就要交给林希元去润色。
    下一期《明报》将会在国策会议正式举办当日发行,如今的排版、印刷效率有限,自然要留足时间准备。
    林希元率领着编辑部已经将其他内容准备得差不多了,但是头版头条要留给朱厚熜。
    继那四衔新制之后,《明报》头版要再有一个重磅。
    这个重磅,就是朱厚熜作为皇帝“亲笔撰写”、告天下臣民的一封信。
    另外,还有一个《皇帝陛下答明报总编辑十问》。
    与此同时,林希元也仍旧在加班,他在编辑室里再度审阅自己撰写的这篇稿子。
    《明报编辑部撰稿人征募启事》。
    以编辑部全职的这几个原先的翰林学士班底,实在难以支撑每十五天一期的明报内容编撰任务。
    何况,他并没忘记皇帝设立《明报》的初衷——引导天下舆论。
    这件事,现在可以开始了。
    这些撰稿人的稿子,自然不是递来就刊载。如果有修改的意见,书信来往不便,在京的撰稿人近水楼台,自然可以凭借能署名的承诺更好地扬名。
    林希元已经可以想象到这件事的长远影响:文坛重心,只怕要从江南慢慢北移了;北方举子,只怕也会慢慢比江南更有得名师而教的机会了。
    江南士子是多,但是如今朝廷并不允许地方也办报、除非明报行特许分号。
    从考中秀才到中进士的漫长时间里,无心仕途但想扬名的那么多人,有多少会渐渐往北京或者北方汇聚?
    再联想到这一期上面会刊载的北京西南郊重工园、东南郊巧工园的规划,那又是陛下集十六家国企之中数家之力,将在北方大兴工商之利、凭商税也压过江南税赋占大明之重的战略。
    这些事,自己因为和皇帝交流得多,因为本来也是官绅之中的翘楚——翰林学士,所以能看得到那个可能的未来。
    但更多人呢?
    林希元再次看向了那个自己确实在陛见时按照陛下给的题目问了陛下、而后撰写出来的《皇帝陛下答明报总编辑十问》,看着下面那一行行的林希元、嘉靖陛下,只感觉心头火热。
    这一期之后,天下人都将知道他林希元的大名!
    第280章 印刷之难
    “都听清楚旨意了吧?你们虽然都年轻,但个个都是万里挑一选到这里来的,本领不比多年大匠差多少!”
    今天一开课,皇明大学院工学院的院长申仲鸣就到了大匠研修班这边。
    郑魁坐在底下,有点懵地看着台上的院长大人。
    这申仲鸣本只是工部一个小小主事,但他对于各种器物和道理实在痴迷。年已近五十,却仍旧只是一个主事,尤喜派外差去工部下面的厂。
    皇明大学院要找这个工学院院长时,李鐩推荐了他,现在申仲鸣觉得这是十分好的机会。
    “眼下整个大明,哪里去找这么多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一起?”申仲鸣十分振奋,“学院之中,还有研制了皇明钟的教授、供奉。本院长以为,你们学业之余,更可借此机会参与这件事。若有所得,考绩便可加分!”
    他说的就是改进印刷技术的事。
    但这些年轻工匠们仍旧是懵的:过去,他们只是按照上面安排下来的任务,以自己学会的本领完成上面需要的数量。
    到这里来每天要学字、要学算学、要听那些杂七杂八的道理就够上头了,现在还要参与这个事情?
    当然,旨意他们听清楚了,如果有好方法提出来、用了之后是有效的,可以奏请陛下授恩衔甚至功衔。
    申仲鸣十分熟悉工匠们大致是什么样的,因此现在也就只是给他们安排任务:“你们能动手,也要能想。今日课毕,夜里便再来此处,群策群力想些法子。若有可行的法子,本院长便安排试制。”
    过来宣布了这个事,这大匠进修班的年轻工匠们只能压着内心的哀嚎。
    不能表现出不满,但是每天课业就很重啊。
    过去抡锤抡铲抡各种工具的手,如今每晚都要习字、做算题,已经很难了。
    刻印这种事……大多数人不是这一行的啊!
    但对于院长安排的事,他们也不敢轻忽。
    午间时,寝舍里便都议论开了。
    人群围绕的中心,是来自司礼监经厂的伍二七。
    他正是一个印刷匠。
    司礼监从永乐年间就开始有刻印书刊,到后来甚至有了专门刻书的经厂,供皇室所需。司礼监刻本,还是市面上比较权威的一些书籍勘校版本。
    而在经厂之中,计有刊字匠百五十人、裱褙匠三百一十二人、印刷匠五十八人轮班匠。
    “所以只有俺也不行啊!”伍二七还没被这么多人一起围着过,“俺不懂刻字,也不懂裱褙啊!”
    “你多少知道怎么做啊。”有人开口道,“院长大人说了,陛下想要的就是能印得比以前快。现在大家不想个法子,天黑了院长大人问起来,难不成一直将我们关着想法子?那字帖还要不要写了?”
    “哪有那么容易!”伍二七大摇其头,“俺跟你们说说,现在都是怎么印的……”
    他开始讲着经厂里刻书的工艺。
    首先第一步就是刻字。
    经厂里,其实至今仍有雕版,那是呈御览的精品版,刻出来的字都是先经书法极佳的人写好,再由最手巧的刊字匠刻出来。
    如果是活字,那也得看是什么样的材料。经厂能用到的好木材多,木活字占得还多一点。另外,还有泥活字,那就还要先刻母模,而后往里放胶泥烧制。至于铜活字,那也是有两套的。
    若是用活字印,接下来还要拣字、制版。
    这拣字耗时耗力就不说了,拣好的字排列好时,也要保证在一板之上十分平稳、牢固。现在用的法子是先在板底放一层热了便软、压平后就能凝固的松香、蜡调制的软脂。
    等板子制好了,接下来便是上墨。
    “这油墨调制就不说了,上墨时极要熟练、小心。要匀,墨不能多也不能少。宣纸盖上后,用棕刷小心扫纸背,只见纸背也显出墨迹就要轻轻揭下宣纸。俺跟你们说,揭纸的力道也要十分巧……”
    伍二七着重说了一通这里面的技巧和难处,想显露的是他的厉害,最后洋洋得意道:“现在知道有多难了吧?想想太宗爷爷在时,那《永乐大典》花了多长时间才刻印完?俺听他们说,俺们用了一年多时间把那新字典刻印出一万册来,那已经是用了经厂、礼部、工部许多匠户,没日没夜轮班才做完的。”
    都是懂行的,虽然不懂刻印,但只听伍二七着重去讲这其中需要的巧劲、柔劲,便知这事只能靠大量熟手。
    这还能怎么快起来?熟手是最难带的。
    纸铺平后,板上活字但凡有如头发丝般细微的高低不平,印出来便会有的字印得清楚、有的字根本没着墨。
    如果太用力,纸又容易破。
    伍二七又道:“老实说,那字典还好,反正字拣好了、板子制好了,以后便只有一些字模坏了要换一换。但那报纸啊,每次文章都不一样,每次都得重新拣字制版,实在难!”
    此时此刻,宫里明报行编辑部那个小刻印房里就都是原来经厂的熟手,负责这里的大匠就跪在管他们的刻印部经理面前。
    “鲁大人,没日没夜拣字制版了。这一期,几万个活字啊。要印那么多份,非得捡出十来个版才行。十五天就出一期,这一期还勉强能交差,下一期小的们可真的扛不住。有两个拣字工,眼睛突然就看不清了。”
    “这是皇命!”
    “大人恕罪,实在要更多人手才行。”
    “陛下开恩,人手不是已经调了一些来吗?”
    “可他们不是干这行的。拣字的总有错漏,制版更不敢让他们来,就算是上墨、印刷,出来的样品也不能用。这一期还有圣谕,到时候印出去的报纸岂能有重影或没印分明的字?”
    “……抓紧时间教他们。”
    “大人,就不能先一个月才出一期,等新的刻印厂建好了、熟手也够了才改为半月一期吗?”
    “陛下要半月一期,就是半月一期!你要人手,我给你请调人手。你要纸张、油墨,要什么我给你什么。但报行里要半月一期,这事没得商量!”
    那大匠只能抹着眼泪无奈地钻回刻印房。
    宫里的动静自然瞒不过朱厚熜,尤其是现在这件事是他关注的大事之一。
    听了黄锦的呈奏,看了看他无奈又不忍的表情,朱厚熜也长长叹了一口气。
    如今这个时代,太多的事只能靠堆人力去做了。
    但对于印刷这个领域的技术、工艺,朱厚熜也一窍不通。
    《嘉靖字典》如果能够控制刻印出来的字形责任,未尝不能在明报行建立了地方的特许分号之后再授权出去。
    新字的出现,严格控制好别出现各种各样的异体字本就是能成功推广开极重要的一环。这东西,要的就是统一。
    听了明报行那边汇报过来的难处之后,朱厚熜已经允许了他们多刻制一些雕版。
    这也怨朱厚熜对目前的技术情况细节不够了解,在他的认知中,自然认为活字印刷是更加先进的,所以新字和字典、报纸这两件事,一开始都明确点了刻一批新的简体活字。
    但字典这个东西,一旦确定了,雕版才更好控制住将来刻印或者授权出去之后每个字的写法不变——供雕版就行。
    唯独报纸是绝绕不开活字的。量上去了,单份报纸的刻印成本固然会降下来,但是对人力、对字模等等诸多方面的消耗倍增,如今的活字印刷的弊病也会成倍地被放大。
    “告诉报行那边,报纸无需力求精美,犹如过去呈请御览的诸多书一般。有点重影、有些字不清楚,问题不大,只要字没错便行。”
    朱厚熜知道,大家的标准是不同的。
    他要的是报纸这个东西能定期发行这件事本身,但报行那边仍旧会有这是“皇帝要求办好的事”,因此自然而然会追求精益求精。
    对朱厚熜来说,有报纸看就行。至于印刷质量,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从糙到精细,明报行存在这个压力,也是刺激他们去优化工艺的动力。
    “如此一来,不可驱策匠人过甚。”朱厚熜叮嘱了一句,“将来报行刻印厂的新员工,还得靠他们带,每一个都很宝贵。明确告诉他们,朕不需要这报纸有多精美,看报的人,看得懂意思就行。偶尔几个字不清楚,难道还猜不出是哪个字?”
    等黄锦出去之后,朱厚熜坐着发了一会呆。
    对于这一行,他脑海中也只能冒出两个词出来:铅字、印刷机。
    后来都用铅字,这铅字相比眼下的木字、泥字、铜字,有什么优势在?又怎么铸?
    还有印刷机,目前这一套印刷的工艺,在制版完成之后怎么怎么整合成为一台印刷机、提高印刷环节效率的?
    等黄锦安排了人去明报行那边通传回来进入养心殿书房,朱厚熜就开口道:“去把阿方索叫来,朕问问他在欧罗巴有没有这方面的见闻。”
    ……
    阿方索同志已经融入了大明,穿着他其他的同僚们常穿的长袍。
    作为皇明大学院的供奉之一,他现在在皇明大学院过得还不错,尤其喜欢大明的诸多美食。
    在自己对造船、海战、枪炮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和见识都被掏空之后,阿方索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自由”,更别提什么其他的机会了。
    去年,东方皇帝的国土上发生了一场叛乱,阿方索同志的“贡献”在其中也有一点小小的功劳——那些新式的东方火炮和战船听说在战争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