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胡同人家 第18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后面几天,贺实走哪儿都把闺女带着,一副生怕被人抢了的样子。
    钟文姝看得啧啧摇头,然后趁着暑假乐呵呵招呼四果子和小正霖来自己家玩儿。
    这么一招呼,上面几个已经长大的也跟了来,一时间院子里长满了孩子。
    下班回来的贺石头:“......”
    行吧行吧,小孩子总归还是要和同龄人一起玩儿的。
    夫妻俩不算多努力,但确实运气不错,身边的贵人不少,小书然的人生起点已经是大多数人毕生达不到的终点。
    所以,夫妻俩秉承着自由生长的原则,也没特意给小书然提前规划未来的路,反正只要不作奸犯科,以后想做什么随她便。
    敏宝南月这两对夫妻显然也是这个想法,孩子的天性没必要刻意压制,喜欢什么就发展什么,毕竟人生是他们自己的。
    闯与不闯,拼与不拼,只看个人。
    于是乎,这么放任下去,钟文姝发现自家这个闺女的兴趣爱好简直就和敏敏一模一样,爱唱歌爱看书,还爱听人讲故事。
    钟文敏惊喜得不行,根本不管她贺哥的眼神,带着小书然去看她那些珍藏书,姨甥俩的感情与日俱增,经常缩在一个被窝里分享心得。
    感情上来了,钟文敏那些连钟文姝都没给看过的随笔,都拿给小书然看了。
    小书然的世界被二姨推开了一扇窗。
    钟文姝察觉到闺女最近有些不对劲儿,好奇问她怎么了。
    小书然还有些懵懂:“妈妈,二姨为什么有那么多故事啊?”
    钟文姝想了想,摸着闺女的头轻声道:“因为二姨经历多,记性也好,她能记得很多很多人的事儿。”
    “很多很多?”
    “对,很多很多。”钟文姝把闺女搂进怀里,“不仅是二姨,还有你大姨、舅舅他们都有很多故事。”
    小书然双眼骤然发亮。
    “然然想和二姨一样,想做听故事的人吗?”
    “想!”
    “那妈妈明天送你去陪太姥爷,咱们然然先听听太姥爷的故事好不好?”
    “好~”
    第246章 番外一:关于钟老
    “然然想听故事啊?”钟老爷子依旧盘着核桃,笑眯眯看着眼前这个一脸期待的小辈,又瞧了瞧不知何时凑过来的姐弟仨,“那可不是一两天能讲完的。”
    “那我天天带着然然来。”
    “行啊,你们不嫌烦就来。”老爷子从兜里掏出一颗糖,像哄小时候的孙辈那样,剥开糖纸递到小书然嘴边。
    待后者吃下肚,苍老的声音带着回忆缓缓展开:
    “故事可长喽,那是一九一零年......”
    一九一零年,是清末,也是钟树亭出生的那一年。
    记忆中家里有很多人,什么叔叔姑姑堂哥表姐,来来往往谁是谁根本记不住。
    但是不知道从哪天起,似乎是等他会跑会跳,可以认人了,家里的人反倒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那么几张脸。
    钟树亭想不明白,跑去找总是跪在佛像前不知道在求什么的祖母,问其他人去哪儿了。
    祖母不苟言笑,但最疼的就是他。
    苍老的手把他抱在怀里,告诉他:“树大分枝,外面也不太平,大家都走了。”
    “去哪儿啦?”
    “哪儿都去。”
    “那我们不走吗?”
    “祖母不走。”
    “为什么?”
    祖母笑了,把他搂得更紧:“因为祖母是旧时代的人,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喽。”
    年岁尚小,钟树亭不知道什么是旧时代。
    “旧时代是过去的时代。”
    “那现在是什么时代?”
    “现在是民国。”
    钟树亭还是不懂,但他看见了祖母的脚,接连做了好几天的噩梦。
    后来他才知道,那叫三寸金莲。
    【那是一九一五年,他五岁】
    他们确实没有走,父亲带着人把家里的铺子都出手,只留下了一个供营生的,又带着他们从大宅子搬去了小院子。
    钟树亭问父亲为什么要搬家,父亲没答,只叮嘱他不要闹,乖一点,以及好好跟祖母道别。
    他又跑去找祖母,问她为什么不一起搬家。
    祖母还是抱着他,似答非答:“祖母就在这儿。”
    他没有再问,窝在满是檀香味儿的怀抱里睡着了。
    搬家的那天,祖母带着两个熟悉的老人站在宅子门口朝他挥手。
    他满脸都是笑跟祖母挥手,说明天就回来看祖母。
    祖母似乎说了什么,但他不记得了。
    新家只有他们一家五口,父母,哥姐,和他。
    年龄太小,开始还总是念叨,时间一长祖母就被他忘在了脑后。
    直到后来的某一天,父亲接到了一封信,再抬头的时候眼眶通红,告诉他祖母没了。
    “什么是没了?”
    “就是再也见不到了。”
    没有人带他回去送祖母,他哇哇大哭,母亲和大姐轮流抱着他哄了好半天很久。
    之后他又把这些事儿忘了,好好吃饭,慢慢长大,终于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清晰的记忆。
    大姐到了出嫁的年纪,嫁的是父亲朋友家的儿子,是个很好的人。
    只是大姐的注意力很少再放在他身上,大姐有了自己的生活。
    钟树亭有点儿难过,但没关系,他还有二哥一起玩儿。
    但是二哥嫌他太小,是个小麻烦,二哥更愿意坐在书桌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
    好吧好吧,他只能乖乖待在母亲身边,缠着母亲给自己讲故事。
    故事越听越多,他又长大了。
    而二哥,和很多人同龄人一起,背上背包离开了家。
    【那是一九一九年,他九岁】
    开始那几年,二哥的寄回来的信很频繁,母亲搂着自己一字一句读给他听。
    后来,信件越来越少,母亲担心得睡不着,学着祖母曾经那样一心求着二哥的平安。
    直到有一天,父亲似骄傲似担忧拿出了一封信,母亲看过之后哭得险些晕倒。
    他也认得不少字,好奇凑上前,准确捕捉到了那两个字,扬声道:“二哥去当兵了!”
    母亲无暇顾及他,反倒是一向严肃的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二哥是咱们钟家的骄傲。”
    生逢乱世,再小的人物都想要施展一身抱负。
    钟树亭还不能彻底领悟,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本是读书人的二哥弃笔从戎。
    但这并不妨碍二哥成为他的榜样,每每提起总有一股与有荣焉的骄傲。
    母亲很快振作,嘴上不再说担忧的话,只手上功夫不停,做了不少衣服鞋垫,让父亲给二哥寄过去。
    父亲没说扫兴的话,让寄就寄,半点都不耽误。
    儿行千里母担忧,也算是一点慰藉了。
    寄出去的包裹渐渐增加,母亲的眼睛愈来愈花,他又长大了。
    到了娶妻的年纪,依旧是父亲生意场上相熟的人家,他和那个姑娘也见过不少次。
    在双方父母见证下,他郑重承诺会与姑娘相知相伴,携手一生,会护她周全,让她过一辈子好日子。
    姑娘的父母红着眼拍他的肩膀,连说了好几声“好”。
    不说郎有情妾有意,总归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他和那个姑娘成了家。
    【那是一九二七年,他十七岁】
    成家第二年,妻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眉眼竟然有几分像离家许久的二哥。
    母亲疼得不行,就连常年不见几分笑的父亲都珍而重之。
    他和妻子都心下了然,不觉间也多了不少酸楚。
    他给二哥写信,问他何时归家,父母甚念。
    隔了许久才有信件寄回,信上说,望小弟代为尽孝,兄感激不尽。
    没说归期,他也没再问。
    忠孝难两全,那便一分为二,兄在外保家卫国,弟在双亲膝下尽孝。
    接下来也确实如此,他和妻子生儿育女,学了门技术代替父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也尽可能连着二哥那一份陪着父母。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