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第114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光耀帝把玩着手中的头骨,叹息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和朕作对的主谋,早就被朕打得绝后了。”
    “这《论语》哪里都好,就是名字不合朕的心意,朕一直想改。”光耀帝放下心爱的骨头,提起朱笔往书封上一划,直接把《论语》改成《抡语》,并将其丢到众儒生面前。
    在场的儒家全都被气得脸红脖子粗,却敢怒不敢言。
    就在所有人都噤若寒蝉,不敢有任何言语的时候,一个五十多岁的儒家人站了出来,“陛下日理万机,怎么好再劳烦陛下,臣叔孙通,愿为陛下分忧。”
    “爱卿真的明白朕的忧?”嬴舜华挑眉。
    叔孙通顶着一张儒家的老脸,严肃地说:“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早就该有人站出来为儒家制定规矩了。儒家能得陛下费心,是儒家的福分,即便孔孟圣人站在这大殿之上,也必定会感谢陛下的一番苦心。”
    “儒家能有爱卿这样的大才,才是儒家的福气。本来朕还想着,你们儒家既然不愿为朕所用,朕就自立一派,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民家’。”
    打完棍棒,光耀帝立马给甜枣,“既然儒家还有爱卿这种明事理的,朕也就不费心了。”】
    “公主可真是会理解圣人言,臣自叹不如。”淳于越气得想要拔剑把嬴舜华砍了。
    嬴舜华紧紧贴着大靠山始皇老父亲,保证安全后,义正言辞的对淳于越说:“那是光耀帝说的,和本公主没关系。本公主可是一直都很尊敬儒家的,也觉得孔孟之言很多都值得世人学习。”
    坐在儒家队伍后方的叔孙通,眼见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淳于越和舜华公主身上,赶紧溜。
    此时不走,等儒家其他人反应过来,他肯定会被暴揍。
    淳于越已经气得顾不上始皇在场了,冷哼道:“公主小小年纪就想着招揽三千门客,佩戴‘仁德’之剑周游大秦,臣可没看出一丝对孔圣人的尊敬。”
    嬴舜华,“……”
    没想到这还是一个记仇的仆射。
    作为一个十二岁,有爹的宝宝,嬴舜华扭头就拉着老父亲的袖子告状,“阿父,你看,仆射大人她欺负我。我都尊老,不想和他吵了,他却不爱幼,揪着我三岁时的胡言乱语不放。”
    早八百年就死了爹,没处告状的淳于越,“……”
    “咳!”嬴政难得的愿意做个和事佬,给女儿打圆场,“好了爱卿,诋毁儒家之言是仙幕中的光耀帝,和舜华没关系。万万不可把还未发生的虚幻未来和现实沦为一谈。”
    虽然,他也觉得光耀帝说得很有道理。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君子不重不威”双管齐下,连头铁的儒家都闷不吭声。
    整天因为一点小事被朝臣吵得头疼的始皇表示,他也想要那样安静的朝堂。
    淳于越和嬴政打交道多年,一见始皇主动做和事佬,就明白光耀帝那些胡言乱语怕是入了帝王的心,更生气了。
    偏偏,即便他气得想吐血,也只能憋着。
    “都看仙幕,看仙幕。”嬴政招呼完,抬头继续看仙幕。
    其他学派的人只能失望的收回看戏的目光,继续看仙幕。
    嬴舜华开开心心地抓住老父亲的袖子,悄悄往儒家那边看,想要找找叔孙通。
    最近她和叔孙通还是蛮聊得来的,想要提拔他做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压一压淳于越这些老顽固,他可不能出事。
    同样想起叔孙通的淳于越,扭头却发现人早就不在了。
    第56章 帝陵与塔,老父操心
    【“前秦和中秦之间的战乱,死了太多人,除了无辜的黔首就是各学派和士族的人死得最多。”
    “尤其很多士族,被光耀帝借战乱的手杀了一波主事人后,他们大多自顾不暇,根本无力和手握强军的光耀帝对抗。在强势的光耀帝威势下,终究是诸子百家先做出妥协。”
    皎月解释道:“当然,诸子百家会妥协,也并不仅仅是光耀帝太过强势原因,其实诸子百家内部也不是一块铁板,总有几个像叔孙通一样懂得变通的人,能为帝王所用。”
    “同时,除了前秦时期的儒法墨三大显学,光耀帝还把势微的医家、家、杂家,已经消失的计然家等诸多学派,全弄到一个竞技场,和儒法争夺话语权。”】
    儒家和法家的弟子们,“……”
    好家伙,难怪舜华公主连那些只剩下一两个人的小学派都珍而重之地对待,原来是为了对付他们。
    还真是和光耀帝一脉相承的手段啊!
    众多临时捡起先辈学说,想要蹭封神功绩的学派代表们,“……”
    懂了,紧跟舜华公主的步伐,和儒家、法家这些硬骨头死刚到底,他们就能走到胜利的彼岸。
    老父亲摸摸闺女的脑袋。
    小闺女把儒家之言学得怎么样他不清楚,但纵横家是学得真不错。
    瞧瞧,合纵连横之术都被她玩出花来。
    被摸摸头的舜华宝宝,朝着老父亲甜甜一笑,努力展现宝宝弱小无助又乖巧的一面。
    希望如果接下来的仙幕再说出什么对她不利的话,阿父父能看在她乖巧的份上,继续站在她这边。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中秦的制度。光耀帝使用的并非前秦始皇使用的三公九卿制,而是三省七部制。分别是草拟诏书的中书省,负责执行的尚书省,负责审核政令的门下省。”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