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第十八章 相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晋永嘉九年(315)、汉建元元年四月二十日,晴。
    刘粲准备离开宫城之前,扭头看了向延明殿。
    延明殿是东宫,皇太弟刘乂的居所。
    刘粲在关中征战年余,声望日隆,现在已是晋王、相国,掌单于台,位高权重。
    出行之威仪,更是隐隐超过皇太弟一筹。
    本月初,因为中山王再度征调冯翊氐羌之众东行,一些人到皇太弟殿中诉苦。可能言语间有些不敬吧,马上就被人告到了天子刘聪那里。
    刘聪把东宫四卫兵马五千人发往河内,交由安西将军刘雅指挥,又令冠威将军卜抽将兵监守东宫,隔绝内外,不许刘乂参加朝会。
    皇太弟,已是笼中鸟。
    想到此节,刘粲大笑而出,快马加鞭出了平阳。
    刘乂,已不足为虑,早晚把他手里的氐羌管治权拿过来——刘粲管单于台,掌六夷事,但冯翊郡的氐羌之众不归他管,向来由刘乂管束。
    其实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因为刘渊当年就娶了冯翊氐人出身的单皇后为妻。从法理上来说,刘乂是嫡子,刘聪反而是庶子。
    刘渊死后,太子刘和继位,他主动出手对付诸位兄弟,一开始很成功,但最后栽在了刘聪手上,被反杀。
    刘聪杀兄其实是说得过去的,毕竟是刘和先动手,总不能坐以待毙吧?因此刘汉群臣在这一点上能谅解他。
    但杀了刘和后谁继位呢?不该是另一位嫡子刘乂吗?
    这就是刘聪当年面临的困境。
    好在他威望高,能力强,而刘乂的年龄又太小了,在做出妥协(以刘乂为储君皇太弟)之后,勉强登基。
    而今时过境迁,刘聪的帝位早已稳固,并且清洗了一番朝堂,支持刘乂的人几乎找不到了,所以他不再掩饰,打算把皇位传给亲儿子,而不是搞什么兄终弟及。
    软禁刘乂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剥离其对冯翊郡氐羌部落管治权——冯翊氐羌众至十万人。
    快哉快哉!
    千余骑沿着驿道一路南行,往河东方向而去。
    平阳城外看起来比较繁华了。
    操着本地、关西乃至河南口音的百姓在田间锄草。
    匈奴牧人则压根不关心田里的庄稼怎么样,长草就长草呗,能怎样?有那时间,不如把牲畜赶到汾水两边的山里去放牧。
    并州的土地好啊,山里草木茂盛,雨水充足。同样的地方,草原上只能养一头羊,这里能养五到十头,甚至更多。
    刘粲还看到有军士出城操练。
    那应该是禁军了,身强体壮,器械精良,杀声震天。
    以后都是我的!
    刘粲又笑一声,策马而前。
    “相国,为何不留在平阳辅政?我看天子亦有此意。”赵染追了上来,低声问道。
    赵染原为司马模部将,后投刘汉,今颇得刘粲宠信。
    此番入京述职,便把赵染带了过来,得了诸多赏赐。
    “你道我不想。”提到这事,刘粲脸色变得不太好看了:“奈何陈元达作梗。”
    其实,陈元达谏止刘粲留京辅政,那是直接原因,却不是主要原因。
    根本问题在于,长安、河北都需要一个位高权重之人主持大局。遍数朝廷,就刘粲、刘曜合适。
    自定下“跨有雍并”的国策后,关西的优先级就比其他地方高,因此后来做出了调整,由刘粲总领关中大局,刘曜负责防备刘琨、拓跋猗卢。
    在石勒战败,丢了邺城后,刘曜又要兼顾河北战局,更不可能轻动了。
    所以,刘粲以相国的身份居长安,招抚、攻打晋国残余势力,同时“录尚书事”,辅助处理国家大事,有点类似于行台的性质了。
    但这么一搞,刘聪不开心了,因为他要处理繁重的政务,没有太多时间享受。
    早些时候,当刘粲还在平阳,邵勋尚未强势崛起的时候,刘聪经常游宴后宫,或三日不醒,或百日不出,十分荒唐。
    但他觉得无所谓,政事交给好大儿刘粲就行,我负责享受人生。
    现在刘粲去了关中,他就要批阅奏折、举办朝会、巡视地方、操练兵马,都冷落美人了,十分难受。
    这次刘粲回去一个月,刘聪政事悉委于他,自己一个人在后宫爽,整整一個月没出来。
    现在刘粲走了,刘聪从后宫出来了,开始接手政务。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对父子其实挺他妈有互信的。
    刘聪在试了几个儿子的才能后,早早确定继承人,拼命为刘粲铺路,把所有权力都交给他,对好大儿信任无比。
    刘粲大概也是十分感动的。
    这对父子,至少到目前为止,是真的父慈子孝。
    就刘粲而言,他其实是很愿意留在京城,逐步掌控大权的,奈何陈元达那老狗说关西更重要,要他继续留在长安,扫平晋国残余势力。
    刘粲对此无言以对,况且其他朝臣乃至诸部贵人也支持陈元达,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毫无疑问,陈元达已被刘聪、刘粲父子记恨上了。
    刘聪恨他不能让自己肆意享受人生——离谱。
    刘粲恨他不能让自己留在京城执掌大权——无奈。
    “相国。”一阵马蹄声响,靳准靠了过来,大声说道:“相国居长安,乃深固根本之举,无需忧虑。”
    刘粲放慢了马速,好奇道:“为何这么说?”
    靳准原本是中护军。高平之战惨败后,骤然失势,被连降好几级,出任牧官,连刘聪的面都见不着,终日与马粪打交道,十分苦逼。
    但他不甘就此沉沦。这不,很快搭上了刘粲的线,一番花言巧语,得其信任。
    就在本月,刘粲表其为北地太守,跟着他去关中了。
    靳准也很干脆,把自己、兄弟、侄子的部落都带上了,总计五千余落,经朝廷允准后,迁往北地。
    这是铁了心跟刘粲干了。
    事实上,他对刘聪还是有所怨恨的,这人太刻薄寡恩。靳氏好歹也是匈奴贵族,何必如此羞辱?妈的,你不用我,将来你死了,你儿子还是得用我。
    至于他为何笃定刘粲要用他,山人自有妙计。
    首先,他有直属部落,投靠刘粲,等于增强了他的实力,对尚未登基甚至连储君都不是的刘粲有大用。
    其次嘛,刘聪、刘粲父子一个德行,都是色中饿鬼!这就可以利用了。
    “相国。”听得刘粲发问,靳准精神抖擞,立刻说道:“朝中局势诡谲,并不明朗。天子虽然幽禁了皇太弟,但并未剥夺其职权,显然有所顾虑。相国若想更进一步,入主东宫,还需再等等。”
    “再者,渤海王等人并未完全死心。诸位皇子甚至典掌禁兵,私下里也在交结党羽,不可不防。”
    “相国居于长安,若能统御关中之众,数十万兵唾手可得,何惧刘乂、刘敷等辈?”
    “天子春秋鼎盛,身体康健,国本稳固无比。相国只需在关中经营个数年,届时以关中之众为后盾,天子便可抛弃顾虑,直接废了刘乂,以相国为储君。如此,大事定矣。”
    刘粲听了频频点头。
    在短时间内不能回平阳的情况下,用心经营关中是他唯一的选择。况且,这也是符合国策的,方便要人、要兵、要钱,不知不觉间,扩大自己的实力,掏空朝廷。
    唯一的问题是,这需要时间。
    如果天子再像早些年那样动不动大醉三日不醒、留连后宫百日不出,那他能活几年可说不准。
    好在近两年少见了。
    邵勋强势崛起,满朝皆惊,天子也有些忧虑。
    此番入京,听到了许多关于邵勋的传闻。尤其是那封檄文,听闻气得天子破口大骂,恨不得当场御驾亲征,找邵勋算账,群臣好说歹说,才勉强劝住了。
    天子是个非常记仇的人,他现在一定十分想弄死邵勋。
    其实这样也好,有这么一份仇恨支撑着,希望他别再乱来了。
    “你们说——”刘粲突然勒住了马匹,转身看向随从们,道:“邵勋这人今年会打哪里?”
    “石勒。”
    “石勒。”
    “石勒……”
    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致的,或许因为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刘粲突然沉吟不语。
    他生出了许多担心,对满朝文武的担忧也更能理解了。
    平阳内外,现在讨论邵勋的人是越来越多。
    他主持了几次朝会,几乎三分之一的奏疏与河北局势有关,其中都提到了邵勋这个人。
    此乃心腹大患——这是刘粲的认知,同时也是满朝文武的共识。
    大家都有危机感了啊。
    这种情况下,其实该团结起来,最好不要再搞什么内部争斗。
    或许,这就是陈元达等人让自己赶紧回关中的重要原因——继续留在平阳,搞不好会让暗藏起来的矛盾浮出水面,提前激化。
    不过,理解归理解,他还是不能原谅陈元达。
    父亲小心眼,我也是父亲的儿子啊。
    你们这帮人,忠的只是大汉,并不十分在乎到底谁当大汉天子。
    “回长安后,尔等寻个机会议一议。”刘粲收拾心情后,对众人说道:“看看能不能出蓝田关,给邵勋来个狠的。”
    “遵命。”众人齐声应道。
    从长安附近的蓝田县出发,有一条山道,直通南阳,即蓝田—武关道。
    正如秦汉时在函谷谷道中不同位置修建关城一样,蓝田—武关道上也有两座关城。
    靠近南阳的是武关。
    位于蓝田县境内的是峣关——刘邦破秦兵处,北周时移到另一处修关城,曰“青泥关”,唐代又换了地方,曰“蓝田关”,其实就是因为蓝田县南境有许多地势险要之处,皆可修关城,因各朝各代关城位置不同,名字也不同。
    刘粲想尝试下,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派兵出峣关,看看能不能拿下武关,突入南阳,将邵勋的腹地搅个一团糟。
    当然,这只是一份作战计划,并不意味着现在就执行。
    就目前而言,他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尽快扫荡关中的晋军残余势力,稳固刘汉朝廷在当地的统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