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TNND跟我玩衣带诏是吧
第101章 tnnd跟我玩衣带诏是吧
“祁侯当真是好手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洛阳民心已尽为他所用矣。”
三人中,神色最为傲慢的男子品着黄酒,感慨说道。
董承一听同伴提起王景,便想起上一年董氏的倒台,就是始于王景的突然发难,虽然他这个太皇太后董氏的侄子见机不妙跑得快,跑回老家河间郡,等到刘协继位,董卓当权之后,才又风风光光的回到京城。
前不久,董承等一众河间董家的人正准备大展拳脚呢,结果关键时刻董卓死了!
这次,又是王景!
新仇旧恨之下,董承能对王景有好感就见鬼了,甚至不少人都觉得河间董氏命里犯“王”,不然王景怎么就跟是董家的克星一样,每次都是他坏了董家的好事?
因而此时听到有人夸耀王景,董承便一脸不爽,愤愤不平地说了句:“子由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而在董承身边,还坐着一位身形魁梧,满面虬须的彪形大汉。
只不过在此人粗犷的外表下,竟还带着几分优雅的儒士气质,只见他附和董承说道:“祁侯虽然勇冠京师,但与吾等相争,终究必败无疑。”
王服、董承、种辑,三人皆出身名门望族,而且都是旧党的中间力量,妥妥的既得利益团体。
此时上面有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顶着,他们这些旧党势力内部的中小世家,也已经偷偷地结成了政治上的攻守同盟,打算围绕在刘协的身边,巩固乃至扩张自身的权势。
从这上面就能看得出来,所谓新党和旧党,内部同样并非铁板一块,各有各的利益和目标。
当目标一致的时候,还能共同行动,可一旦利益出现了分歧,只怕立刻就会翻脸不认人。而王服、董承、种辑三人,显然与袁隗和杨彪不是一路人,至少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只不过在对抗王景这件事情上,暂时有着相同的利益诉求罢了。
而面对坐拥北军三万兵马,本身还具备强大个人武力的王景,他们似乎并不十分惧怕。
只因为如今的炎汉帝朝,仍是世家与豪族的天下,世家豪族不仅高手众多,底蕴更是厚实,掌握着大量的粮食、人口、土地和物资。
以十八路诸侯联军为例,袁绍和袁术振臂一呼,轻易就能集结起十倍于董卓的兵力。
虽说这些兵力都是仓促间召集来的地方乡勇和郡国兵,可只要肯砸钱,再经历几次战火的洗礼,他们完全能蜕变成为一支强军,即便有所损失,也能得到快速的补充。
由此可见世家和豪族的根基是何等根深蒂固,而这也是他们能够与炎汉帝朝的皇权抗衡的底气所在。
对于北军,区区武人罢了,哪怕再强,他们这些名门子弟也不放在眼里
要知道炎汉帝朝的各州各郡的名门望族,已经垄断了整个天下的知识和教育,垄断了人才的举荐和晋升。而普通百姓根本难以接触到书籍,绝大多数人连读书写字都不会,更遑论是治理国家,出谋划策了。
因此天下人才,几乎九成以上皆出世家。
王景大量重用寒门人才,在董承三人眼里,就是对世家的背叛,是在动摇世家的根基,属于自寻死路,自绝于天下。
故而董承和王服等人和他们背后的世家势力,根本就不看好王景未来前景,反而将筹码都一股脑地投注在了刘协身上,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触权力,掌握权力,甚至在未来借助刘协亲政的这股东风,飞上他们原本高攀不起的位置上。
如今炎汉帝朝眼看着都要大厦将倾了,他们非但不想着扶危济困,反而想要换个更好的位置从帝朝身上吸血。
只能说,这很世家。
王服目光幽幽地看向董承:“你的图谋已经告破,祁侯调动吕布率领何进旧部前往西凉平定叛乱,显然是已经知晓了你暗中拉拢吕布身边两位部下的事情,可惜成廉和魏越,终究无法劝降吕布投靠吾等。”
不提这事儿还好,一提起来,董承就一肚子火,气得眉毛都在颤抖:“这两人当真废物,吃我的喝我的,好处没少拿,事情却没给我办成。”
王服冷笑:“我早就提醒过你了,祁侯身边,必有智谋之士为其谋划献策,伱这粗浅的计谋,绝无成功的可能。甚至如今偷鸡不成蚀把米,连带着我们之前在何进旧部中拉拢的许多努力都跟着白费了。”
何进的旧部里,有大量洛阳本地的军官和士卒,这些人对王景并无多少忠诚度可言,所以在王服看来,都是可以拉拢的,而且他早已暗中收买了不少人,关键时刻说不定就能起到作用。
只可惜,经过董承在暗中煽风点火,王景直接来了一手釜底抽薪,把人全都调去追击李傕等人。
到时候谁有问题,谁没问题,就很容易鉴别出来了。
种辑出言建议道:“既然拉拢吕布不成,我们或许还可拉拢徐晃,此人练兵的本事不差,吾等以陛下的名义发出招揽,想必他不会拒绝。”
王服没有说话,自顾自地拿起酒杯,默默喝着。
而董承听了种辑所言,却是心中一动:“或可一试!”
徐晃手里,握有五千河东精兵,加上河东大营也是以他为主,若是能够拉拢过来,自己等人辅佐陛下的从龙之功,那是十拿九稳了啊!
城西,洛阳大市。
纵使已是深夜,醉月楼内依旧欢声笑语,歌舞喧嚣不断。
世人皆以为醉月楼只是偎红倚翠饮酒作乐之地,却不知晓,这里同时也是暗卫的总部,整座城市的情报传递中枢。
“谋主,这是今日整理出来的情报。”
“嗯,下去吧。”
荀攸随手拿起一把两指宽的匕首,轻轻挑开密信上的封漆,借着摇曳的烛光,逐字阅读着里面的内容。
看完之后,荀攸忍不住冷笑:“王服、董承、种辑?这三人的胆子倒是不小,居然想要扳倒主公。”
原来,董承和王服等人的密谋,早就被人暗中监听,他们还以为自己行事周密,却不料暗卫接手了袁绍的班底,再加上王景对情报工作的重视,早就派人在洛阳城中建立起来一套严密的谍报系统,等同是布下了天罗地网。
也许街边一个卖烧饼的老汉,酒肆里拿着抹布给人点头哈腰的小二,甚至乐坊中以色娱人的娼女,都是暗卫散出去打听消息的探子。
而客流量越大的地方,类似这样不起眼的探子就越多,甚至说不定街边的小乞丐,都在为暗卫传递情报!
严密的监听网络,无时无刻不在搜集着情报信息,然后汇集到醉月楼这里,汇集到荀攸的手上。
随后荀攸又看到了密信中提及董承私底下试图拉拢吕布的消息,知道事关重大,必须要向王景汇报,因此急匆匆赶往西园。
密室里,王景一目十行的看完密信,便将信件丢入火盆,而目光之中也泛起了冷芒:“看来我们的陛下,有些不太安分啊。”
董承、王服和种辑,这三人现在还不算出名,可别人不知道他们的底细,王景难道还不知道吗?
这三人分明是日后衣带诏事件中的几位主谋啊!
没想到现在曹操还没当上丞相,董卓也已经提前被杀,自己反倒是成了这群人的目标,成为了要被他们扳倒的大魔王。
“主公,这几人要如何处置?”
荀攸也是世家出身,自然明白世家的可怕,杀人往往解决不了问题。
强如董卓,在洛阳城内大开杀戒,非但没让世家屈服,反而引来了诸侯讨董,闹得天下皆反,盘踞于州郡之内的世家和豪族,纷纷选定支持的对象,调集兵马对洛阳实行兵谏。哪怕是董卓死了,袁绍和袁术等人也拒不退兵,仍在不停地质疑着刘协继位的合法性问题,想要再次另立新君。
而历史上的曹操,不过杀了区区一个所谓的名士边让,就直接丢了陈留,被世家引来吕布这个外援,之后群起而攻,差点因此而兵败身死。
这些可都是血淋淋的借鉴,王景自然不能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小心应对。
比起董卓这种看得见的敌人,躲藏在暗中不知何时才会捅过来的软刀子显然更加可怕。但王景早就有了应对之策。
“公达,你可知世家的根基是什么?”
荀攸颔首细思,片刻之后才说:“书籍,自仓颉造字以来,世间的一切智慧和知识便有了传承,可以一代代累积,产生质变。而书籍何其昂贵?只有世家豪族才有能力收集和保存,从而让自家子弟接受最良好的教育,与普通百姓拉开本质的差距。”
古人并不愚蠢,也许见识和眼光不及后世大爆炸时代的现代人,但他们依旧十分清楚的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
尤其是这个高武三国里,各种神功妙法,可谓是把“知识就是力量”这六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力量。
谁掌握了书籍,谁就掌握了权力。
在文盲率超过九成九的古代,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几乎可以说是两个物种。
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在世家和豪族眼里,大概率就是一头能够站立的牛马罢了,甚至就“身价”而言,都未必能比得上一头耕牛。
由此可见,世家和豪族早早就认识到了书籍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往往会垄断藏书,只允许“自己人”阅读和抄录。
至于普通百姓,甚至是家境富裕一些的寒门子弟,想要接触珍贵的藏书,想要获得知识,都难如登天,甚至可以说是在做春秋大梦。
要如何打破世家和豪族对书籍的垄断呢?
造纸术的改良!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这对别人来说是难于登天之事,但对于王景而言,却是易如反掌。
王景当即吩咐了荀攸一句:“公达,明日开始搜罗工匠,都带去闲云山庄,我这次要大干一场。”
荀攸心中一惊,同时也倍感好奇:“主公可是想到了什么破局之法?”
王景双目放光,心情振奋地将活字印刷术和改良造纸术的想法告知荀攸,随后更是朗声大笑:“哈哈,此二术一出,我要把书本干到白菜价,届时我帝朝百姓家家都能买得起书,人人都能识字,世家和豪族还能继续如今日这般高高在上吗?”
荀攸狐疑地翻开书册,王景虽然总是创造奇迹,但这一次,对抗的可是世家和豪族,武力已然意义不大。
他还以为王景只是说笑,实在是想不明白这种事要如何破局。
哪料到听完了王景对活字印刷术和改良造纸术的具体想法之后,荀攸也是大受震动,心情比王景还要激烈得多:“世上竟有如此奇思妙法?如此一来,天下的读书人真是有福了,如此丰功伟绩,不下于当初的仓颉造字啊。”
说完荀攸一脸敬意地看向王景,虽然荀攸是世家出身,可他更看重个人的功业和国家的利益,并不以既得利益者自居,因此非常赞同王景的举措,认为此举一出,必可得到寒门乃至天下有识之士的支持。
尤其是儒门内部的古文经学派系,推崇的乃是孔圣人有教无类的理念,追求的并非一家一姓对知识的垄断,而是教化万民,功盖千秋。
荀攸就认为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造纸术的改良,有利于学问的传播和发展,有助于提升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增加自身所属势力的人才底蕴。
须知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书籍,大量且廉价的书籍一旦推向民间,将会彻底颠覆现有的秩序。
其实在东汉时,就已经有蔡伦改良造纸术了,书写材料获得长足进步,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等都要轻便和经济得多。
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而且只有识字的人才能进行抄录,还难免出现错漏,远远不能适应华夏文明发展的需要。
在十几年前,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也应运而生,印刷术至此有了雏形,可依旧没能彻底推广和普及知识,差了临门一脚。
历史上的活字印刷术,直到明代才广为流行,还因此而诞生了全新的文学形式——小说!
所以王景手上的活字印刷术,其实是提前了一千多年,将文明变革的钥匙带了过来,用来颠覆高高在上的世家。
不仅用上了活字泥,而且还是更加先进的铅活字!
直接越过了唐宋时代的雕版印刷时代!
哪怕是向来镇定自若的荀攸,也对王景惊为天人,被王景拿出来的活字印刷术给震撼得心潮澎湃。
眼下有了地盘,手底下还有墨家的传承,王景显然底气十足:“世家要垄断知识,永远掌握智慧的密码,而我偏偏要打破他们的垄断,让普天之下的所有人,都能读得起书,接受教育,成为栋梁之材。”
毫无疑问,这是驱使文明进步的关键变革,必将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荀攸对于自己能够参与其中,也是非常激动乃至振奋,随即更是以读书人的身份,向着王景弯身一拜,恭敬说道:“攸在此,替天下读书人谢过主公的恩典。主公出身世家,却不敝帚自珍,反而大兴教化,此等功绩,必为后世垂范。”
王景将荀攸扶起,大笑说道:“为了天下万民,你我当共勉之。对了,研发活字印刷术之余,造纸术的改良也必须同时提上日程,可召集工匠,进行技术研发。”
荀攸显然被王景这种集中人力进行技术突破的研发模式给惊到了,随即也察觉到了这种方式的优越之处,击节赞叹说道:“此法甚妙!可若研发成功,要如何赏赐?”
王景对此非常大方:“金钱,官职乃至爵位,为天下计,我不吝啬赏赐!”
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要知道炎汉帝朝自武帝时就开始独尊儒术,儒学昌盛之后,在学问上大肆排除异己,也就道家、法家和兵家还能稍微苟延残喘。
其他流派的学问,比如曾经盛极一时的墨家,几百年内就迅速衰落甚至消亡,已经彻底的销声匿迹。
墨狮这样一只机关神兽都曾一度沦落到去给十常侍打工来换取报酬的地步,可见混得有多惨。
这还是墨家,普通的工匠哪怕心灵手巧,有巧夺天工之能,也只会被儒士轻蔑的斥之为奇淫技巧,说这难登大雅之堂。
王景现在居然想要提拔工匠做官,还要授予爵位,朝堂上那些大多出自儒门的衮衮诸公要是知道了,不炸锅才怪。
因此荀攸不得不提醒王景:“主公,无论是授官还是封爵,恐怕都非易事。若一意孤行,掌握权势的世家与豪族,必会对主公群起而攻之,对吾等百般刁难。”
儒学垄断学术,本质上其实是世家掌握了华夏文明的话语权。
故而王景想要变革,敌人其实不仅仅是儒士,还在儒士背后的世家,这两者要么互为依存,要么根本就是一伙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