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121.第121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21章
    林小风并未因此停止他的教诲,而是转身面向那些忙碌记录的记者们,此时的他就像一位严谨博学的教书先生,一字一句、细致入微地教导他们坚守职业操守,勇敢揭露事实真相,始终铭记为天下苍生立命的根本宗旨。众记者凝神静听,笔尖在纸上飞速跳跃,仿佛在捕捉每一个跳动的音符,记录下林小风那掷地有声的每一句话。
    为了使教训更加深入人心,林小风甚至决定采取惩罚措施,要求记者们加班加点,并扣除部分奖金以示警示。当话题转至杨白溪所提交的文章是否公开发布时,林小风展现出了无比坚决的态度,坚持将其公之于众,同时指示项协宏务必妥善安排乡试监考的各项事务。
    对于太子带走备考资料一事,林小风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但他并没有因此对记者们产生丝毫怨恨,反而选择了以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去待人接物,竭力挽留每一个愿意为正义发声的人才。
    连续两日,林小风在北廊坊的市井巷陌中遍寻不着李德贤的身影,这位曾是民间舆论焦点、活跃于各处的太子,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击垮,如今竟悄然隐匿于自家宅邸之内,沉溺在无边的静默与孤独之中。林小风敏锐地捕捉到这异样的变化,但他并未急于涉足其中,反倒是借此难得的平静时光,更加专心致志地研读科举典籍,以保持自己学霸的形象不容半点瑕疵。他犹如捕风捉影的猎手,巧妙地通过各种渠道探听科举流程的细节,力求将每一个环节都了然于胸,以便临阵之际能从容应对,不会因任何疏忽而乱了方寸。
    某日,阳光明媚,碧空如洗,林府上下在庭院浓荫掩映下共享午餐,餐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佳肴,尤其是一道奶香四溢、色泽诱人的红烧猪蹄,瞬间勾起了众人肚中的馋虫,正当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时,欧智勇却匆匆赶来,面露焦急之色,通报太子已连续两天滴水未沾、粒米未进,并且紧闭门户不愿出门。太医经过仔细诊察后确认,太子身体并无明显病症,这个消息让林小风听来颇感意外,但并未即刻换上朝服前往东宫慰问,而是淡然地邀请欧智勇一同就座用餐。
    欧智勇心急火燎,力劝林小风迅速前去东宫探视太子病情,然而林小风却笑眯眯地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想法:何不先将今日餐桌上的猪蹄珍馐送至太子跟前?他坚信,在美食面前,无人能够抵挡其独特的魅力。尽管欧智勇心中依旧对太子的状况忧心忡忡,但林小风推测太子可能仅是暂时性食欲不振,遂果断催促欧智勇立刻将盛满美味佳肴的食盒送往东宫。欧智勇略显迟疑地接过那满载佳肴的食盒,林小风还不忘贴心地往里塞入几包瓜子核桃,希望这些小零食能给太子增添几分口福的乐趣。此时此刻,林小风内心深处逐渐意识到太子的情况或许远比表面看起来严重,于是,他迅速更衣,换上了庄重的官服,决定陪同欧智勇一道前往东宫一探究竟。
    行走在路上,林小风不断询问起太子近日的生活细节,当他得知太子连平素最为钟爱的书籍也弃之不顾时,内心不禁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太子深藏苦衷的敬佩,又更加坚定了查明太子真实状况的决心。他疾步赶回马厩,快速整理好马匹,回头再三叮嘱家中仆役继续享用午餐,然后便与欧智勇并驾齐驱,策马疾驰在通往东宫的大道上,一场关乎太子身心健康真相的探寻大戏就此拉开了帷幕。在这场旅程中,林小风那冷静而智慧的目光,始终投向那隐藏在重重疑云背后的答案,期待揭示出太子痛苦挣扎背后的真实故事。
    途中,欧智勇如数家珍般向林小风细致地描绘了太子李德贤这两日的举止行踪,言语间流露出无法掩饰的焦虑与不安。林小风听罢,背后冷汗瞬时渗出,沿着脊背一路滑下。据欧智勇所述,太子近来的行为已然偏离常态,他手中紧握那支朱砂笔,在名单上划圈点叉,其间的决绝与杀伐之意似乎直指环保队一众成员。林小风心中暗忖,自己此前对太子的劝诫并未能消解其心头的熊熊怒火,加之属下的背叛犹如一把利刃刺入太子的心脏,使得他的情绪如同狂风骤雨中的船只,一旦方向把握不当,随时可能颠覆整个朝局,将危机推向更为凶险的深渊。
    两人驾驭骏马,蹄声疾如战鼓,转瞬间已至东宫门前。此刻,李德贤仍独自封闭在寝室之内,不闻世事。林小风轻手推开未锁的房门,步履悄无声息地步入室内,原本预备面对太子可能爆发的激烈情绪,却只见他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如纸,仿佛正陷入一场深沉而疲惫的梦乡。林小风心生机巧,示意欧智勇以一种既高亢又不至于刺耳的声音通传,以免突然的惊扰触怒到太子本就敏感的神经。
    李德贤被这声音唤醒,挣扎着起身穿衣,面容憔悴不堪,眼神中尽是萎靡之色,以身染风寒为由解释近日来身体状况的急剧下滑。林小风的目光在床边散落的报纸堆里逡巡,见并非预想中的阴谋策划草图,内心稍感宽慰。太子递给他的一张满目疮痍的名单,赫然映入眼帘的是朱笔划过的痕迹,多人名上红杠交叉,那些人正是环保队的核心成员。
    在林小风追问之下,李德贤痛苦地揭露了环保队背后的丑恶嘴脸:他们表面上打着行善的旗号,实则对商户进行敲诈勒索,手段卑劣。尽管太子胸中燃烧着正义之火,一心想要严惩这些败类,但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这场风波起因于自己对待下属方式失当,若仅凭一时愤怒擅自定夺,不仅违背律法公正,更会引来世人的非议和不满。
    林小风温文尔雅地开导太子,恳切告诫他务必保持理智,任何决策都必须严格遵循法律,同时顾及情理,不可因一时冲动而误判错断,伤害无辜。然而,李德贤听后仍旧满腹郁结,愤懑难平,反驳道那些环保队成员利用职权谋私,已经丧失了公仆本分,并质疑林小风过于顾虑重重,欠缺果断行动的决心。面对太子的质问与激愤,林小风心底亦激起一股深深的愤慨之情,他知道此事已在太子心中扎下了根深蒂固的心结,亟需找到合适的化解之道,否则这个心结就如同一根锐利的荆棘,深深刺痛他的心灵,疼痛难以忍受;而且,如果不得妥善处理,这枚隐患或将引起朝廷内外更大的波澜动荡,牵动整个国家的命运走向。
    林小风面色凝重,喉头似有积郁欲言又止,稍作咳嗦之后,他那坚定的言语如同铁锤砸在磐石之上:“咳!此乃科学实验之伟大功绩,实为黎民百姓福祉所系,愿史官笔下如实记载。”此时,李德贤闻其言辞,眼波流转,斜睨之间嘴角勾勒出一抹哂笑,仿佛对林小风这番言论并不以为然。林小风见状并未退缩,反而挺直了腰杆,继续陈词进谏:“殿下若果决意采取极端手段对付环保队一众,恐怕非但不能赢得民间的一片叫好,反而会激起舆论的波澜。诚然,他们确有向商户敲诈勒索之恶迹斑斑,但在多数平民心中,环保队仍被视为善行与正义的象征。倘若轻易动用武力裁决此事,必将引发民众的不满与哀怨,进而玷污殿下的清誉。尽管他们的罪过不可饶恕,却尚未达到死罪的地步,理应以严惩代替杀戮,以此寻求人心的归服。”
    李德贤听着林小风的话,脸庞上浮现出深沉而复杂的感慨,他徐徐回应:“老林你所说的虽富含道理,却让我想起了昔日在东宫师长们苦口婆心的教诲。”林小风听罢微微一笑,对此不以为忤,接着说:“殿下只需妥善处置环保队之事,至于其余策略,臣不敢再过多赘述。不知殿下对于其他政务裁断有何见解?”李德贤此刻眼神坚毅,宣布决定废除旧制,一切回归原貌,并计划出资赔偿商户损失,同时通过官方途径公开致歉。
    然而林小风立刻发声制止:“恢复旧制尚可接受,但对于道歉和赔偿之事,则万万不可行!朝廷须始终高悬圣明之镜,岂能随意承认过失1李德贤反驳道:“哪个朝代没有过失误?历朝历代都有帝王颁下罪己诏以示自我反剩”林小风据理力争:“朝廷公开认错固然是权宜之策,但百姓的记忆短暂,唯有待风波平息、怨气消散之后,罪己诏才能真正体现皇恩浩荡的本质。”
    林小风警醒太子:当前形势下,不宜急于揽过,以免民心动摇,影响皇家尊严。对此,李德贤愤慨不已,坚决表示愿独立承担一切责任,不受他人摆布。林小风内心暗生愠怒,直言朝廷一贯运用的手腕,在这个时刻太子亦当效仿。他指出,赔钱的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反而可能开启一个难以收拾的局面,因此应当公正而严厉地惩罚那些犯错的环保队员,除此之外无需多加任何粉饰。
    面对林小风犀利而深入的剖析,李德贤的脸色渐渐由激动转为深思,但他仍然犹豫是否应该补偿受损商户。林小风则细致入微地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强调赔钱之举一旦开了先例,将难以收常他提议通过减免税收、扶持商户生意等方式来间接弥补损失,这一观点终于触动了李德贤的心弦。在感伤的情绪弥漫中,太子的心情也逐渐趋于平静。
    林小风适时递上温暖,从怀中取出一份详尽的商户名单,提醒太子即使面临困境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李德贤接过名单,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光,含泪微笑。此刻,林小风巧妙地展示了袖中的珍馐美食,席间劝太子用餐以缓解紧张情绪。李德贤腹中响起了阵阵空鸣,尴尬之余也不禁破涕为笑,最终与林小风共食一道美味的肘子,以此暂且排解内心的纠结与纷扰。
    李德贤在林小风的智慧启迪与美食的慰藉中,心境如同春雨滋润下的土壤,逐渐舒展开来。次日破晓时分,他精神抖擞地挺直脊梁,犹如砥柱中流,重新投身于繁杂如织的政务海洋之中。对于环保队的丑行,经过记者们精心雕琢的报道一旦面世,犹如一块巨石重重砸入湖心,瞬间激起了社会舆论的狂澜巨浪。朝廷对此反应迅速而有力,处置得当,百姓纷纷赞不绝口。酒楼的部分限制措施得以保留,同时暗自下令环保队不得再插手任何检查事务,这一步棋是林小风早有预见的布局,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预设了回旋余地。
    面对环保队面临的信任危机,李德贤果断引入三神帮进行监督制约,这一招棋如定海神针般稳住了动荡的局面,使得朝野上下归于宁静。恰逢乡试临近,林小风身先士卒,带领一群记者策马疾驰向贡院,路上谈笑风生,用轻松的话题驱散考生心头的压力,让他们能够以更加饱满昂扬的精神面貌去迎接考试的挑战。
    乡试对于每一位考生而言,无疑是一场关乎命运转折的重大考验,金榜题名则意味着身份地位的飞跃提升,但严苛的录取率却令人望而生畏。一旦成功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不仅享有免税特权等诸多优待,甚至有可能跃升为一方士绅,生活境遇由此改观。然而,林小风心中深感忧虑,若报社中的精英员工在这场科考中脱颖而出,恐怕会失去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为此,他煞费苦心地为全体考生准备了寓意吉祥的餐食、精良的文具以及充足的补给品,并特意提醒大家携带清水以防考场水质不良引发身体不适。
    抵达庄严肃穆的贡院门前,考生们秩序井然地鱼贯而入,林小风立于人群中,向即将奔赴战场的记者同仁们送出鼓励的话语:“诸位切莫过于紧张,安心应考即可。想当年我十五岁便已过关斩将,通过会试,你们皆比我年长许多,必定能斩获佳绩。”尽管记者们听闻此言内心泛起涟漪,对林小风如此年轻便过会试之事颇感惊奇,但他们更为感激林小风的关爱与激励,齐声致谢后,满载坚定的信心步入考常
    在众人奋笔疾书之际,林小风则化身成一位公正严谨的监考官,严肃且公正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承诺待考试结束后,将在报社大摆庆功宴,以此表彰每一个勇敢赴考的同仁。这场关系到个人命运转折的乡试,在林小风周全细致的安排下,既充满了艰难险阻的挑战,又弥漫着浓厚的关怀与温馨,注定将成为所有人记忆中一段无法磨灭的经历。
    记者们犹如一条蜿蜒的长龙,有序地迈入闱场之内,而林小风则直奔监考官所在的位置而去。那监考官一见林小风的身影映入眼帘,立即疾步上前,脸上挂着一丝焦急与责备交织的表情,对林大人迟来的身影表达不满,并告知宫中早有要事亟待他处理。林小风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愕然,忙追问何等要事如此紧急。监考官淡然一笑,忆起往昔在宫廷内与林大人的交集,催促他速速进宫应对。
    就在这紧张而又微妙的气氛中,一阵突如其来的喧哗打破了平静,吸引了林小风和监考官的目光。原来是一名报社考生杨白溪,因其携带的物品疑似违规,被考场工作人员粗鲁对待,阻挠其入常林小风目睹此情此景,眼神一凛,迅速移步至纷争现场,急切询问详情。周围的记者纷纷解释,声称所携食物并无作弊可能,却遭受了无理的拒斥。
    林小风面色沉静如铁,目光犀利地质问负责此事的小吏,监考官见状,试图缓和气氛,他解释道,在历次考试中此类状况屡见不鲜,不必过于在意。然而,林小风并未妥协,坚持查明真相,亲自介入事件之中。
    监考官只好按照林小风的要求,亲自对杨白溪篮中的物品进行逐一核查。当他翻出几包方便面时,因对此类新颖食品知之甚少,不由得对其合规性产生了疑虑。林小风则字字珠玑,条分缕析地辩驳:面条包装完整无损,内容清晰明了,绝无夹带作弊材料的可能性,且这些便捷食品是为考生在备考期间补充能量精心准备的。面对林小风有力的辩护,监考官虽心存疑窦,但也只能暂时退让,继续检查篮中其他的食品。
    当一块肉干因为散发出类似牛肉的气息而再次引发监考官的警惕时,林小风嘴角浮现出一抹淡然笑意,澄清那是鸭肉干,并强调这些食物与考试本身并无直接关联,因此不应成为阻碍考生入场的理由。
    随后,监考官仔细审视着篮中更为丰富的食品种类,从切糕、虾条、佐料到沙琪玛,不禁令周围的人瞠目结舌。尤其当他发现篮中竟藏着一包珍贵的干鲍鱼时,更是惊愕得几乎难以自持,他困惑不解为何考场之内会有这种食材出现。林小风耐心解释,考生可在休息时段自行烹煮食用,既可满足口腹之欲,又能提振精神状态。待监考官又发现了脱水蔬菜的存在,杨白溪立刻说明其轻便实用的特点,令监考官哑口无言。此时的林小风心中暗自得意,为自己及下属这份体贴入微的心思感到欣慰。
    经过林小风的一再坚持以及对所有物品的详细核实确认,杨白溪终于得以携带篮中全部食物安然进入考常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林小风公正无私的原则立场,更体现了他对下属及考生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考场内外,人们议论纷纷,无不以钦佩的目光投向这位行事独特、心思细腻的林大人。他的行动如同一股清流,荡涤着考场内外冷漠刻板的风气,使得这场关乎命运转折的考试,平添了几分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林小风与监考官并肩而行,共同对每一位记室所携带的食篮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查。篮中物品繁多,琳琅满目,有干果、糕点、腌制肉类以及各种新奇的食物,监考官一边查验,一边苦笑连连,心中不禁暗自感叹时光流转,今非昔比,如今考生们所携食物之丰盛,实乃前所未见。围观的学子们目睹此景,各自心生五味杂陈,对比之下,自觉所带食物显得简陋寒酸,顿感自卑与挫败。
    待所有物品逐一查毕,林小风遂与监考官一道踏入那座庄严肃穆的贡院之内。贡院占地广阔,巍峨壮观,可容纳万余名士子同时应试,然而其间的号舍狭窄逼仄,仅能容一人蜷缩其间休息,条件之艰苦令人咋舌。每当科举大典之际,无论贫富贵贱,众考生皆需在此忍受种种艰难困苦,正是在这严苛环境下的公平竞争,使得科举成为了世间罕有的公正选拔殿堂。
    在贡院内巡视了一番后,林小风疾步前往鹭湖楼,只见陈曙光早已在那里等候,面带愠色,质问他为何姗姗来迟,并强调抡才大典如此重大之事绝不可掉以轻心,若再延误,恐将面临弹劾之虞。林小风闻听此言,面上闪过一丝尴尬,旋即解释自己刚才在外处理考生夹带违规物品之事,并亲切地唤了一声“三舅”。这一声呼唤令陈曙光脸色陡然变得复杂起来,仿佛勾起了某种深藏的情感波澜。
    紧接着,陈曙光提及除监考任务外,林小风还需承担阅卷重任,林小风闻听此言,内心顿时一紧,深知一旦涉足阅卷环节,将会带来无穷的隐患,故坚决拒绝参与。周围的群考官听到林小风亲昵地称呼陈曙光为“三舅”,无不惊讶万分,纷纷猜测他们之间究竟有何种特殊关系,顷刻间,议论之声四起,犹如沸水般翻涌不息。
    陈曙光无奈而又严厉地告诫林小风,在公共场合切不可如此称呼他,着重强调作为监考官,阅卷本就是职责所在,不容推诿回避。然而,面对陈曙光的劝诫,林小风依旧坚持己见,只愿担任监考而不愿参与阅卷。陈曙光见状怒气勃发,厉声警告林小风务必履行全部职责,否则必将此事上报朝廷,请求予以严惩。
    就在这紧张气氛即将升级之际,林小风突然抛出一句惊人之语,声称自己最近所读的书籍均为淫秽之作,此话一出,周围人群瞬间愕然失色,陈曙光更是面色铁青,震怒至极。他声色俱厉地命令林小风必须完成监考官的所有工作,不得有任何疏忽懈怠,否则必会追究其失职责任。周围的其他考官对此也是摇头叹息不已,纷纷惋惜林小风此举不仅让身为三舅的陈曙光焦头烂额,更给整个科举大典平添了无尽的困扰和纷扰。
    林小风面对陈曙光那犹如雷霆般的严厉警告,非但未予辩解,反而将话语悄然咽下,心中却已在默念着一套巧妙的脱身之策。任凭陈曙光的话语如何犀利如刀,林小风始终泰然自若,像一块稳稳扎根大地的磐石,无动于衷。待到考生们逐一踏入闱场,东方天际已现出鱼肚白的微光,监考官们逐一完成考场封闭工作,各自开始履行各自的职责。考试的大幕正式拉开,众考官穿梭在密密麻麻的号舍之间,进行巡察监督,而林小风亦跟随队伍巡视,但他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试卷上的墨迹斑驳,而是锁定在考生们的姓名籍贯之上。每当目光触及面容和善、气质出众者,他便会在内心深处默默记下其身影,等到独处无人之际,才将其详细记录于纸张之上,尽量避免打扰到考生们的专注答题。
    林小风选拔记者的标准独特且饱受争议,他以相貌为首要考量因素,凭借前世的洞察力坚信,一个人的外貌往往能折射出其是否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尽管报社是他一手创办并经营起来的,但具体的日常事务管理早已交由他人打理,他自己则专掌财政大权这一要职。如今靖江帝误以为他在人才选拔上经验丰富,特命他参与此次记者选拔,林小风虽感无奈,却只能凭借生活中的点滴经验和直觉来做出判断。在他看来,由于记者需要频繁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因此相貌出众之人更有可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这成为了他别具一格的考核基准。
    随着脚步在六排号舍间徐徐巡行,林小风已从人群中筛选出十多位面庞端正、衣着简朴的寒门学子,他们身上散发出一股蓄势待发的潜力与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林小风深知那些家境优越之人或许难以全心投入记者这份职业,反倒是出身贫寒的子弟,通过成为记者可以接触到权贵阶层,拓宽人脉,甚至有望步入仕途。他以乐善好施的心态,愿意竭尽全力去发掘每一个具有潜质的人才。许多考生都感受到了他的关注,尽管感到异常,却都不敢因此分神。
    当林小风漫步至洪字号舍时,恰巧瞥见杨白溪正在认真作答,字迹工整有力,不禁微微点头,颇感满意。接下来,在陆深深所在的号舍前,他驻足停留。陆深深乃是户部尚书陆印生的儿子。林小风暗自一笑,忆起平日里陆深深父亲对其诸多不满的情景,今日在此相遇,心头不由得掠过一丝得意。此刻,陆深深正全力以赴地解答试题,胸有成竹,怀揣着有一天能够接近权力核心,洗刷耻辱的决心,尤其是对林小风有着深深的忌恨。
    正当陆深深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之中,忽觉光线变得昏暗,抬眼一看,只见林小风正微笑着站在自己面前。陆深深瞬间惊恐万分,面上挤出一抹狰狞的笑容,勉强问候道:“林……林大人好。”
    林小风面色温和如春日阳光,面对陆深深那满目惶恐、紧张不安的神色,嘴角挂着一抹淡然的微笑,言辞沉稳:“陆公子,真是久违了。”陆深深闻此语,心头一紧,犹如被无形之手紧紧扼住咽喉,低头含糊应答,然而内心深处那份恨意却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他心中暗自发誓:今日所受之屈辱,必将在他日以辉煌腾达的方式予以清算!林小风则用低沉而平静的声音安抚着他:“陆公子无需过于忧虑,保持心境平和是首要。至于那些陈年往事,譬如画舫酒宴后的荒唐行径,在下早已将其抛诸脑后。”
    陆深深听罢,胸中怒火瞬间升腾起来,仿佛炽热的岩浆在血管中翻滚,但他竭力忍耐,将紧握的拳头深藏于宽大的衣袖之中,不敢轻易泄露半分敌意。林小风不急不躁地继续道:“虽然你我两家之间存在一些难以化解的嫌隙,在下对伱们父子确有些许不满,但在此科举大典之上,身为考官,我必须公正无私,不受任何私人恩怨影响评判。”他强调着自己的立场:“你要明白,我并非那种阴险狡诈之人,行事自有原则。”
    待林小风转身离去时,陆深深极力抑制住内心的波澜,艰难地挺直腰杆,强颜欢笑,敷衍地赞许林小风处事公平。然而,当林小风再度巡回至号舍间巡查之际,陆深深的愤怒终于无法再压抑,他突然爆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咆哮,这一举动立刻吸引了周围所有考生的目光。尽管由于号舍的遮挡,旁人无法看清内情,杨白溪从陆深深的异状中敏锐察觉到了林小风的关注焦点原来并未全在他身上。
    林小风听到陆深深的怒吼,脸色瞬时变得冷峻严肃,立即上前警告制止。周围的众考官闻声纷纷赶来,当他们发现争执双方竟是户部尚书陆印生的儿子与林小风时,不禁个个面露难色。林小风严正声明自己作为考官绝不可能有任何偏私行为,并质问陆深深为何在这种场合失态喧哗。考官们追问之下,陆深深借口称林小风在附近频繁出现影响了他的考试状态。
    考官们神情严峻,严厉训诫陆深深考场纪律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再有任何喧哗行为必将被驱逐出常陆深深哑口无言,心有余悸之下只能辩解是误以为监考官正常巡视造成干扰。尽管考官们对此解释颇感无奈,但他们依然再次严词警告陆深深务必遵守考场规则,不得再犯错误。
    林小风在处理此事时,虽带着一丝揶揄,却又不失关怀之情,他提醒陆深深应当集中精力于考试本身,不应被外界微不足道的动作所左右,同时举例其他考生都能泰然自若地应对类似情况。陆深深听后羞愧得无地自容,内心空洞无力,唯恐真的因此事件失去宝贵的考试资格。林小风展现出宽容大度的一面,劝告众人尽快回归各自岗位,减轻陆深深的紧张压力。
    目睹林小风如此妥善处置,考官们无不感到惊讶,进而要求陆深深向林小风表示歉意。陆深深颤抖着垂下了头颅,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几乎要溢出。临走前,林小风还不忘谆谆教诲陆深深应当心无旁骛地参加考试。随着林小风及考官们渐行渐远,人群中的窃窃私议渐渐散去,留下的只是陆深深在狭窄的号舍内独自品味悔恨交织的情感。
    此刻,陆深深的面色苍白如纸,最后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耳边回荡着远去的脚步声和考官们的低声议论。人们都在惋惜陆印生对儿子教育上的疏漏。陆深深留在号舍之内,面对着未知的命运,他默默祈祷这场风波不要让他失去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能够顺利通过这次至关重要的考试。
    林小风与众考官共聚一堂,话题不离教子育才之大计。他们热烈讨论着林小风提出的二十一世纪严苛教育理念,这一套体系犹如砥砺石,要求日诵诗百首、文二十篇,熟读两卷经书为常课,甚至包括雪地苦行以锻炼意志,琴棋书画全面发展,力求塑造全才。其细节详尽至极,听得众考官目瞪口呆,无不感慨林小风年少科举及第的成就背后,与这严谨得近乎残酷的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其中两位考官闻此教诲,竟生出再生子嗣以实践这套教化法则之意;余下的则默默盘算在孙辈中试行,深感遗憾未能早些领悟其中奥秘。
    正午阳光炽烈,众人暂且收起交谈,各归其位履行监考职责。林小风步履轻盈,在考生丛中穿行,宛如审视一片生机勃发又饱受压抑的丛林。他细细捕捉每一位学子的独特神态:有的眉峰紧锁,如入无人之境,陷入深深的沉思;有的却漫不经心,笔走龙蛇间流露出敷衍之意;而最令林小风动容的,则是那些抓耳挠腮、愁云惨淡者,尽管满腹疑虑仍咬牙坚持,无从下笔的焦灼痛苦显于色。他仔细观察号舍间的差异,底楼空间因邻近茅厕而恶臭熏天,逼仄的小号舍使人坐卧皆不适,唯有居中的老号舍成为了众多考生竞相争夺的风水宝地。林小风注意到,贫穷的学子往往被命运掷骰般定在底层,这一现象映射出选拔机制的不公,他对此只能付之一笑,深知世事艰难,贫富子弟之间仿佛是骑自行车的少年与驾驭跑车飞机的骄子并驾齐驱,即使后者奋力追赶,也需付出数倍努力才能触及那遥不可及的平等起跑线。
    午后阳光似火炉般炙烤大地,林小风身上的官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考场内混合着一股异味,源自考生们就地解决生理需求后的残留。这时,林小风偶然发现连向来机敏的报社记者商清亦有此举,不禁面色微愠,质问他何故不去茅厕解决问题。商清面露羞愧,坦言坊间流传一则传言——若在考试期间去茅厕,会被考官认为毅力薄弱,并可能因此在试卷上留下无形的“屎戳”,影响最终评判。林小风听罢惊讶万分,对于如此荒诞不经的潜规则感到愤慨不已。
    随后,林小风返回公务室,向陈曙光探询有关“屎戳”的来历,这才得知原来这是历年乡试沿袭下来的传统,意图考验考生的忍耐力和坚韧品格。然而,林小风对这样的规定提出质疑,认为吃苦耐劳并非衡量人才高下的唯一标准,不应成为加诸学子身上的额外负担。陈曙光则回应说,读书人本应“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只是小小的磨砺,倘若连这点小挫折都难以承受,恐怕日后难堪重任。
    谈话间隙,林小风提及沐浴之事,惊悉朝廷同僚竟有人五日才沐浴一次,对此他表示极为不可思议。尽管内心对“屎戳”规矩持有异议,但现实面前,林小风只好暂时接纳现状,继续一丝不苟地执行监考任务,确保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学子。
    陈曙光听闻林小风言语间那股未经修饰的直率与粗犷,顿时面色陡变,一双怒目圆睁如铜铃,嗓音严厉地喝止他不可再信口开河。面对陈曙光的厉声责难,林小风并未急于辩驳,他深知与其在唇枪舌剑中耗尽精力,不如选择沉默以待时机。于是,他淡然地将杯中剩余茶水一饮而尽,衣袖轻轻挥动,留下一个决然转身的背影,只留给陈曙光满腹愤懑与不平。
    午后阳光斜斜洒落,光影斑驳于考场之内,林小风缓步穿行其间,目光所及之处,众多考生面露饥色,忍受着生理需求的煎熬,他心中不禁涌起深深的同情与关怀。当他的视线落在杨白溪的号舍前时,只见杨白溪脸色苍白如纸,眉眼之间透露出难以掩饰的急需如厕的尴尬窘态。杨白溪忍无可忍之下,向林小风投来求助的目光。林小风见状,毫不犹豫地亲自陪同杨白溪前往茅厕,并借此机会再次提及那个让人心头一紧的“屎戳”旧俗。杨白溪对林小风的理解和体贴感激涕零,同时也道出了诸多学子在这庄严肃穆的考场之上,不得不做出违背人之常情的无奈之举。
    林小风独自立于茅厕之外,目睹熙攘的考生们进进出出,心头五味杂陈,反复琢磨如何能革除这压抑人性、束缚学子的陈规陋习。终于,他心底萌生一股坚定的决心,誓要为这些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做些什么。于是,他逐一拜访各监考官,凭借机智找寻托词,一一借来那些象征严苛教条的“屎戳”,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它们尽数投入茅厕之中,以此宣告这一不合理规则的终结。此举不仅消除了萦绕在考生心头的忧虑,使他们能够全心投入到考试本身,更显现出林小风身为公职人员,对莘莘学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庇护之情。此事迅速在考场内外传为佳话,犹如一道暖阳穿透了笼罩科举世界的阴霾,给这个看似冷酷无情的制度带来了一丝人性的温暖与光明。
    林小风深知,仅靠收缴“屎戳”这一举措并不能根除科举考试中那些严苛且冷酷的规矩。于是,在夕阳斜照的余晖下,他再次踏入公房,执笔疾书一封长信。陈曙光见其再度归来,虽未多言询问,却始终用目光紧紧跟随着他的动作。片刻之后,书信已然完成,林小风特地安排监考官将这封信亲自转交给北廊日报的项协宏,并嘱咐备上丰盛佳肴以犒劳所有参与监考的官员。监考官接过了那沉甸甸的信函与银票,脸上掠过一丝迟疑之色,对此,林小风洞悉于心,又增补了一些银票,并温和地安慰他不必有任何忧虑。      待监考官离去,天边最后一抹霞光也逐渐消逝,考场内灯火通明,考生们仍聚精会神地在试卷上挥毫泼墨。林小风稍作休整,重新回到考场之中,巡视着每一个号舍内的学子。黄昏时分,按照惯例,每位考生都会领取三支蜡烛,直至三支蜡烛燃尽,方意味着一天的考试落下帷幕。此刻,陆续有其他考官前来询问“屎戳”的去向,林小风面带从容微笑,逐一应对,直至四位考官同时出现,追问戳印何在。林小风微笑着答道:“不慎遗忘在了公房之内,幸而有人临时找来替代。”尽管诸位考官心中仍有疑惑,但考虑到今日已接近尾声,便暂且按下不表。
    夜幕低垂,考试终告一段落,林小风重归寂静的公房,考官们再次追问戳印之事,他则借故推诿明日定会取回,并提及已经准备了丰富的酒宴款待大家。听闻此言,考官们心中的不满稍有缓解,但不忘提醒为保证夜间阅卷的质量,不得饮酒。不久,一道道精致菜肴如画卷般铺陈开来,面对陈曙光对这场奢华晚宴的不解,林小风巧妙引用脍炙人口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此解释这是为了让辛劳了一整天的众人能在艰苦之余品味生活,享受一顿精心烹饪的美馔。此言一出,满堂顿时掌声雷动,热烈的喝彩声中充满了对这份深邃人文关怀的感动。陈曙光也被深深打动,遂与众考官一同落座,共同品尝这场别具意义的特别晚宴。
    陈曙光的话语方落,犹如暮鼓晨钟,给在座的众考官带来了一丝宽慰。三年一度的乡试盛典虽在京城贡院举行,但参与监考的官员中不乏远道而来的外任地方要员,此刻齐聚一堂,不仅有利于严密防范科场舞弊行为,更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加强了沟通交流。这些长期在外任职的官员鲜有经历如此冗长而艰辛的监考历程,面对满桌珍馐美馔,不由得感到一种久违的释然与慰藉。
    席间,笑声不断,追忆起历届科举中的种种逸事趣闻。林小风并未急于大快朵颐,而是面带和煦微笑,在席位间穿梭自如,如同一位亲民的好客主人,周到地为每位官员斟酒布菜,那亲切随和的姿态让人倍感舒适自在。尽管众考官均明了公务重于泰山,对饮酒一事严词拒绝,却无法抗拒佳肴的诱惑,尽情品尝。林小风见状,并不强劝,转而以一双筷子代替了酒杯的角色,频繁地为大家分餐添食,顷刻之间,宴席气氛愈发温馨和谐,众人对林小风的好感如春风化雨般悄然滋生,特别是那些来自基层的地方官员更是受宠若惊,尽管他们也曾听闻林小风行事张扬霸道的传闻。
    陈曙光独坐一隅,目光犀利且狐疑,仔细观察着林小风的一举一动,揣测他每一步背后可能隐藏的深意。林小风则全然不顾他人目光,大口畅饮,豪迈吃肉,仿佛刻意吸引全场注意。陈曙光适时提醒他勿沉溺宴乐,以免耽误正事,然而林小风哈哈一笑,声称自己海量无惧,此番特意准备美食盛宴,实则是投其所好,迎合陈曙光平素对饮食的讲究。闻此言,陈曙光心中的疑惑更深一层,直言“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警示林小风科举关乎国之根本,不容丝毫轻忽。
    林小风对此不以为意,轻松笑对,称自己尊老敬贤,断不敢在科举这等国家大事上胡作非为,甚至还亲昵地以“三舅”之称唤陈曙光,试图以此消解微妙的紧张氛围。陈曙光愠怒未减,内心充满怀疑,追问何人背后对他妄加议论。林小风却凭借一句机智诙谐的话转移了话题,巧妙避开了质疑的锋芒。
    正当此时,邻座的一位府推官佘文清向林小风抛来橄榄枝,夸赞他在京中有“残词圣手”的美誉,对其脱口而出的诗句赞不绝口,进而恳请林小风传授诗词之道。佘文清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悯农》诗篇,再次引燃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与喝彩。
    林小风听闻佘文清如此赞誉,心头涌起一阵惶恐不安,因为他深知自己抄袭诗句的秘密终难长久隐瞒,如今佘文清的盛赞反而令他尴尬至极。在周围人的期待与兴奋之中,连陈曙光也饶有兴趣地将注意力转向了这边。面对佘文清诚挚的请教,林小风一时语塞,窘迫万分。短暂的沉默后,林小风硬是挤出镇定自若的表情,轻轻拍了拍佘文清的肩膀,示意他重新坐下,准备接受一场关于诗词内涵的深度探讨。这场突如其来的诗词对话,成为了夜幕下宴会的一抹独特亮色,也为林小风的命运埋下了未知的伏笔。
    佘文清的内心,犹如平静湖面被轻投一颗石子,荡起了微妙而深邃的涟漪。当那林小风以“文清”二字亲昵地呼唤他时,他并未过多揣摩这称呼背后可能潜藏的深意,只是顺其自然地在席间落座。林小风,这位被外界赞誉为“残词圣手”的才子,却在满堂宾客面前,以一种坦诚无伪的态度推辞了这份他人眼中的至高荣誉,直言自己并无对诗词雅致的嗜好,此言甫出,全场瞬间陷入愕然的寂静,各人心中各自盘算着,这个男人是否过于谦逊,抑或是隐藏了更深的智慧。
    然而,每当话题流转至他的成名之作《雨霖铃》之际,人群的情绪便如湖水般波动起来,满怀期待与由衷的赞美。他们热切期盼林小风能就诗论展开一番分享,仿佛是在等待一场精神盛宴。而林小风也确实不负众望,他借悯农诗意象生动地阐述作诗之道——如同在生活中捕捉那些细微的美好,积攒素材,静待灵感如同滚油炸制豆角与麻团般,在某一瞬爆发出来,方能使平凡的生活琐碎升华为诗意的佳肴。他再以巧妙的比喻道出诗才的喷涌:就像冷面团遇热后的急剧膨胀,只有在灵感闪现的一刹那,平日里积淀的智慧才会如云雾翻腾般升华。
    佘文清沉浸在这番诗论之中,心神向往更深层次的探讨,于是他诚挚恳请林小风即兴赋诗一首。然而,林小风却以灵感难以即时捕捉为由,婉转拒绝了这一要求,随口吟咏出那句流传千古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竟意外收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与喝彩,这其中陈曙光更是赞不绝口,眼中闪烁着钦佩的光芒。尽管林小风对此略显尴尬,但他亦借此机会坐下,举杯饮酒,试图以此化解心中的困顿与无奈。
    此时此刻,宴席的气氛再度攀升至高潮,就在人们几乎要忘记刚才的话题之时,忽有一人提及林小风向诸位考官逐一借取印章之事,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考官们窃窃私语和纷纷议论。直至此时,大家才惊觉,原来林小风手中已经握有了所有考官的大樱陈曙光的脸色瞬间变得严峻,厉声质问林小风此举背后的真正意图。面对这样的质疑,林小风则故作懵懂无知状,淡然回应,声称不知何为所谓的印章,这让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愕然,同时也更加激发了他们对他深深的好奇与探究之心。
    林小风举杯对月,眼中倒映出宴席间的众生百态,诸人面色各异,有的皱眉疑惑、有的愤懑不平、有的淡然却又充满好奇。尽管各自心绪翻涌,但碍于共聚一堂且主考官陈曙光威严在座,众人皆压抑着内心的不满,未敢发作。陈曙光目光如炬,游走于各人脸庞之间,那午间林小风戏谑提及的“屎戳”之事此刻犹如一幅画面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他心中瞬间有了计较。见林小风竟然悄无声息地将所有印章收为己有,陈曙光脸色陡变,怒不可遏,扬声喝道:“休得装疯卖傻,速速归还印章,否则我必上报朝廷,严惩此事绝不宽贷1
    面对陈曙光的严厉责难,林小风故作恍然状,眼神闪烁中带有一丝狡黠,他辩解道此举实为助人为乐之举,考场之上人数有限,印章数量多寡并无实际作用,一人一枚足矣,因此才代新来的同僚分担琐事。佘文清闻此言,愕然之余无以回应,内心波澜起伏。
    陈曙光听罢冷笑连连,正欲亲自搜寻印章,却被林小风从容制止。林小风直言揭露他人之短乃卑劣行为,并提议如有异议,不妨来一场公正对决,鉴于自己正值壮年,体魄强健,愿意让对方先出手三拳以示公平。此言甫出,全场哗然,无人预料到林小风竟有如此傲骨凌云的一面。陈曙光更是被激起了满腔怒火,气血上涌,欲上前教训林小风,却遭到其他考官们的力阻。此时,人群中突然有人爆出惊人内幕——原来林小风是陈曙光的外甥,这消息如同烈火遇上了油,使得陈曙光气急攻心,最终昏厥过去。
    考官们顿时乱作一团,郎中闻讯迅速赶来,忙将昏迷不醒的陈曙光抬离了现常林小风站在尴尬与无奈交织的风暴中心,原本计划先展示霸道姿态再晓以情理,却不料陈曙光会因情绪激动而晕厥。此刻,群情激愤,考官们纷纷指责林小风借走印章的真实目的以及其搅乱考场秩序的行为。林小风硬挤出一丝苦笑,试图解释陈曙光旧疾缠身,易发晕厥症状,并恳请众人对其亲属关系保密。
    一位神色严峻的考官厉声质问林小风如何胆敢顶撞上官、扰乱考场秩序,并坚持要求他明确交代印章的具体去向。待陈曙光被妥善安置于寝室之后,林小风挺直腰板,提高嗓音坦诚已将多余的印章悉数丢弃,并保证会赔偿由此带来的任何损失。他直言印章的存在纯属多余,若真有人意图舞弊,在阅卷之时自有其它途径加以甄别。然而,他的这一番剖白非但没有平息众人的愤怒,反而更激起一片强烈的谴责之声,人们痛斥他胆大包天,行事放肆,不知敬畏。
    林小风的嘴角微微挑起一抹哂笑,那笑意如同一把锐利的刀刃,切割开世事的表象,直抵其内核。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毫不掩饰地揭示了考场舞弊之事被轻率地以出恭这般微不足道的理由定性,直言这是对公正天大的亵渎。此言甫一出口,就像一块顽石投入了静谧的湖心,激起一圈圈涟漪。众考官闻听之后,面面相觑,犹如初夏时节的蝉鸣般,议论之声此起彼伏,嘈杂而紊乱,充斥着整个空间。
    林小风面对这番喧嚣与纷乱,并未退缩,反而挺身而立,眉宇间凝聚的凛然正气犹如破晓时分的阳光,驱散阴霾。他高声质问在座每一位考官,科举制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如一声惊雷,震动全常
    人群中,佘文清在点名之下沉思须臾,然后铿锵有力地吐出了两个字,那声音重如千钧,仿佛能够压垮一切不公——“公平”。然而,林小风并未满足于这一答案,他继续深入挖掘,借由家境贫富差距对考试产生的深远影响为引子,生动描绘了北廊报社记者携带鲍鱼赴试的例子,以此力证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对于那些身处劣势的一方进行合理扶持是多么必要且迫切。
    尽管四周考官们或投来揶揄、或充满质疑的目光,但林小风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仿佛任何风雨都无法在他的内心掀起波澜。他接着叙述了一个来自偏远山村青年科比的故事,科比历经生活的艰辛磨砺和求学路上的困苦坎坷,终于站在了京城乡试的大门前。然而,一场因误解与无情戳记引发的悲剧,让科比多年的辛勤付出化为乌有,令人痛心疾首。林小风借助科比的遭遇,犀利地揭露了现行科举制度下的诸多不平之处,并坚决主张,在监考已经极其严密的情况下,不应再轻易因为一个戳记就断送掉考生一生的希望和前程。
    话音未落之际,林小风怒不可遏,从怀中猛地掏出那只私留的戳记,用力掷向地面。只听得“砰”地一声脆响,戳记瞬间破碎成无数碎片,散落在冰冷坚硬的地砖上,仿佛象征着他坚决捍卫公正的决心和誓言,决不允许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目睹这一切,考官们无不瞠目结舌,纷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与反省之中,原本嘈杂的考场瞬时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寂。
    最后,林小风留下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话语,然后转身离去。他掩面的动作中蕴含着对公正理想的执着坚守,也流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深深无奈与悲凉,那背影在夕阳余晖中显得格外坚韧而孤独,却也充满了力量。
    在世间繁华与苍凉并存的角落,那些看似粗犷实则淳朴仗义的屠狗者们,他们的侠肝义胆往往源于骨子里那份来自泥土的本真和未被世俗污染的善良。他们因情感的炽热而行动果决,直截了当,不拘泥于繁文缛节。相比之下,读书人并非皆为冷漠无情之流,他们大多生活在温饱无虞、诗书满室的环境中,见识广博,深思熟虑,每一举动都牵扯着对长远影响的权衡,因此,在行为举止上与屠狗者形成鲜明对照。
    贡院之内,那些身居高位的考官们,尽管心怀林小风所揭示的考生困苦,但面对积淀千年的科举旧制,仿佛每个人肩头都压着一块无法轻易撼动的磐石。深知一旦触动根基深厚的制度,就可能引发一连串难以预测的动荡与风险,无人愿做那破冰前行的第一人。夜色降临,林小风离去之后,十数位考官按捺不住内心的挣扎,上门索要戳子;而其余的人则选择避而不谈,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各自归寝,等待次日未知的变局。
    ···································································
    次日清晨,晨光熹微中,林小风门前竟聚集了十几名考官,他们面露尴尬,话语间充满迟疑,显然是前来讨还昨晚提及的戳子。然而林小风对此并未显露出丝毫慌乱,他泰然自若地回答已经将戳子丢弃,并承诺尽快重新购置一批以替代旧物。随后,林小风借酒醉不适为由,闭门谢客,众考官只得怏怏离去,心中五味杂陈。
    又是一轮朝阳升起,科举考试依然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此刻,主考官陈曙光在清醒状态下,特意召见林小风,针对前夜之事严词质询,明确要求林小风交还戳子,否则将剥夺其监考资格,并可能将此事上报至靖江帝。面对陈曙光的强硬态度,林小风依旧保持淡然的姿态,再次道歉并透露已派人紧急采买新的戳子,并试图通过讲述一则故事来缓解紧张氛围。然而,陈曙光并未接受他的缓和策略,反而冷嘲热讽地提起林小风过去在阳曲县所推行的改革尝试,那些未能得到广泛认可的做法,严厉斥责他擅自篡改科举规则的行为。
    陈曙光坚持认为戳子问题关乎科举公正的根本,不容林小风随意改动。对此,林小风面色严峻,眉头紧锁,反驳道:所谓规矩,实质上是封建残余势力的一种僵化象征,他援引自己曾在北廊坊教育体系中实施的改革为例,深入剖析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两人之间的辩论如剑拔弩张,激烈的言辞犹如刀锋相击,现场气氛逐渐凝重起来,仿佛预示着一场疾风骤雨般的变革风暴即将来临。这场争论不仅聚焦于小小的戳子,更是在叩问整个科举制度的灵魂,拷问何为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林小风陡然间一掌狠拍在案上,这突如其来的响动犹如寂静深夜的炸雷,在沉寂压抑的考场中炸裂开来,瞬间将空气凝固。陈曙光被惊得脸色瞬息万变,宛如被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冲击波扫过,身形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他紧皱着眉头,面容严肃,话语中蕴含着坚定与不屈:“这世间哪有如此不公之规,理应改弦更张!试问,茅厕本是满足人基本生理需求之地,怎可因其禁锢,便无视人性王法?我靖江律例之中,是否真有明文规定,考生在科举考试期间不得如厕?请您明确指教一番1
    林小风的话语粗犷直接,言语中的秽物比喻频繁抛出,那股直抵人心的冲击力使得在场之人听闻后内心翻江倒海,几欲作呕。陈曙光面泛红潮,眼中交织着愠怒与无奈,声色俱厉地反驳道:“休得在此混淆视听,考场自有其严正规范,岂能容你用这般粗鄙言辞玷污神圣殿堂?”
    林小风听完,嘴角勾起一抹哂笑,一股狂放不羁的气息扑面而来:“排泄何罪之有?即便是备受尊崇的文曲星下凡人间,也需面对世俗之事1此话掷地有声,令陈曙光勃然大怒:“你竟敢对象征朝廷尊严、天下士子膜拜的文曲星进行亵渎?”
    文曲星,那是文昌帝君降临尘世的化身,被视为万千学子精神寄托的神圣存在,任何对其的轻慢和亵渎,都会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敬畏。此刻,林小风在肃穆庄严的贡院考场内抛出这番离经叛道的话语,无疑让陈曙光内心难以承受。
    “你胆敢以卑贱污秽之事关联至高无上的文曲星,实乃猖獗至极1陈曙光手指抑制不住地颤抖,胸中满载愤懑与痛心,急于制止林小风的胡言乱语。林小风见状,眼神微微闪烁,适时收敛了锋芒,顾念到对方年长于己,转而语气平和地道:“三舅,此事不宜再深究,确实有失雅观。”
    尽管心中依旧波澜起伏,陈曙光还是接纳了林小风的转变。林小风进一步追问防止作弊的真实情况,陈曙光坦诚回应:考场内外布满了森严戒备,并非仅依靠外界传言中的“屎戳子”来约束考生,但科举考试确实是仕途必经的一道关卡,不论是官员还是考生,都必须接受并适应这种权威的考验。“无法通过这小小考验的人,自然不足以担当官职重任,朝堂上下对此皆心知肚明,这是简单而又真实的道理。”陈曙光语气庄重地强调。
    林小风听罢,心头涌起万千感慨。所谓的“屎戳子”,其实并非简单的防弊工具,而是科举制度无形中驯化未来官员的一种体现。从步入贡院的第一刻起,考生便开始接触权力体系,自上而下的权威洗礼接踵而至,顺从而行,正是踏入仕途的第一步。这样的规矩,并非一人一时所能决定,而是官僚系统历经岁月演化的结果,一种深深烙印在骨髓里的驯化方式。
    林小风回忆起前世种种,深知这其中的奥秘所在。如今提及考场舞弊,实质上触及的是贫寒子弟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他敏锐洞察到,那些身处底层考号的贫寒学子比例过高,甚至最基本的如厕权益都被剥夺,相比之下,权贵子弟却享受着优渥待遇。面对林小风的揭示,陈曙光面色愈发凝重,承诺会深入调查并将事实真相如实上报朝廷,并且质问这一现象与“屎戳子”的关联所在。
    林小风直言无讳,坚持认为考场应当秉持公平至上原则,揭露底号贫寒学子所承受的不公待遇,质疑考场公正性的根本基石。陈曙光在激愤中起身,虽答应彻底查证并将不公问题上报朝廷,却又坚决表示要在午时之前废除“屎戳子”制度,随后转身拂袖而去。
    林小风望着陈曙光远去的身影,面上波澜不惊,然而那双深邃的眼眸里却仿佛已洞悉一切,正在酝酿下一步行动的策略,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猎豹,准备对这场关乎公正与权利的游戏发起新一轮的挑战。
    正午时分,阳光如烈火般炽热,陈曙光满面忧虑地匆匆赶回贡院,心头缠绕着关于考场座次安排的疑云,满腹愁肠难以排解。他目光一瞥,看见林小风仍旧停留在原处,顿时怒气勃发,疾言厉色地质问道:“你为何还不去监考,还在此地滞留?”
    此刻的贡院内沉闷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六部调查记者的事宜已然结束,剩下的时间里,林小风在炎炎夏日中百无聊赖,昏昏欲睡,索性伏案打盹。
    面对陈曙光的责问,林小风慵懒地抬起头,眼神朦胧而迷离,含糊其辞地回应:“您不是吩咐过我,要等到考试结束后才能离开吗?我正在此等候。”陈曙光急不可耐地追问:“那‘戳子’现在何处?1
    林小风从桌案上缓缓起身,桌面下露出一只精巧的小木盒,他轻轻打开盒子,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几排小巧玲珑的印章。陈曙光见状,心中稍感宽慰,便伸手欲取,却见林小风小心翼翼地捧起木盒递给他。接过时察觉异样,他从盒底抽出一张纸,疑惑不解地询问:“这是何物?”
    林小风漫不经心地回答:“不过是今日新买的报纸,闲来无事拿来看看消磨时光罢了。”话音刚落,他还特意舒展了一下腰身,为陈曙光倒上一杯凉茶。陈曙光对此并不在意,展开报纸仔细阅读起来,甫一开篇,他的血压便如同江河决堤般陡然飙升!
    报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科举相关的报道,历届考生访谈详尽入微,尤其聚焦了本届科举九日内发生的种种不便利之事,甚至辛辣地讽刺考生因如厕受限,宛如在粪坑之中舞文弄墨。众多名落孙山的士子纷纷抱怨考场待遇极不公平,因为身体不适未能充分发挥才学,否则定能金榜题名。这些报道直指科举制度、圣贤教诲乃至儒家经典遭受了莫大的侮辱!
    放下报纸,陈曙光陷入长时间的沉默,内心焦虑不安:“区区一场考试,竟至如此田地!老夫年岁已高,这将是最后一次担任主考官,怎能在关键时刻节外生枝?林小风这小子,走到哪里都能搅动风云,自从踏入朝堂以来就从未安宁过,如今竟然把自己也牵扯其中。”
    陈曙光认定林小风是此事背后的推手,眼中血丝乍现,声音沙哑且严厉地质问:“这份《北廊报》上的报道,可是你授意记者撰写的?”林小风赶紧澄清:“非也,之前与太子商议,委托《北廊报》制作一期关于科举的专题报道。”
    “太子……”陈曙光喃喃自语,“报纸已经传到民间了吗?”林小风答道:“确实如此,昨日稿件确定后,京城四面八方都设置了新的印刷坊,稿件一送达即刻排版印刷,大量发行。估计此时此刻,报纸已被抢购一空。”
    听闻此言,陈曙光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颓然跌坐椅中,神情恍惚,失神良久。林小风则在一旁默默相对,本无意刺激他的情绪,然而道理讲不通的时候,只能借助舆论的力量促使他反思。此事虽看似不大不小,就像人身上的微疾,平时容易被忽视,一旦触及,痛楚难当。
    林小风见陈曙光久久沉默,主动打破僵局:“三舅,是否需要我现在就将戳子分发给各位考官?”陈曙光浑身颤抖,几乎带着哭腔喊道:“万万不可!绝对不行1想到外界沸沸扬扬的议论,落榜考生受此刺激可能滋生怨恨,恐引发民乱,尤其是本届考生的情绪尚未平复,若消息扩散开来,后果不堪设想。原本以为监考工作可以顺利收官,没想到会出现如此变故,处理不当,不仅朝廷颜面扫地,自己也将留下千古骂名!
    陈曙光声色俱厉地指责:“林小风!你真是把我害苦了6北廊报》怎敢如此胡言乱语,这样的事情怎能随意报道出去1林小风反驳道:“报社关注民生百态,科举关乎天下苍生的前程命运,有何不可报道?”
    陈曙光愤怒不已:“你脑子是不是糊涂了?看看那些内容,惹起了多少落榜士子的不满,再加上本届考生的情绪波动,情势危急万分!到时候如何收场?你说说看1
    林小风听到这话愣住了,片刻后突然领悟过来,惊呼一声:“原来此事牵连如此深远1随后追问道:“面对众多借此机会诽谤朝廷的言论,我们该如何应对?1
    陈曙光心中懊悔无比,深知林小风素来只报喜不报忧,这次或许是一次意外。既然报纸已经流传出去,无法收回,至少京城贡院还可以安抚考生停用戳子,但其他各地贡院信息传播滞后,处理起来颇为棘手。
    林小风低头沉思片刻,然后镇定自若地说:“也许这件事并没有您想象中的那么困难!现如今读书人数量日益增多,此类批评之声早晚难免,早发现可防患于未然,或许反而是好事一件。”
    作为主考官,陈曙光有权直接向陛下奏报。林小风建议道:“您应立即拟写奏章呈递给陛下,要求立刻停止使用戳子,并对考场遭受不公待遇的考生及时调整座位,在贡院考试结束后对茅厕进行修缮,使其远离考生区域,以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趁科举尚未结束,舆论热度未减,陛下的旨意应当先传遍民间,让天下读书人都知道陛下的仁德之举,必将感恩戴德,朝廷也因此备受瞩目。这样一来,您将成为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功臣啊1
    林小风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之后,陈曙光的情绪如潮水般逐渐平息,当他耳中掠过“大功臣”三字时,内心深处竟悄然泛起一抹不易察觉的暗喜,尽管他的面容仍旧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严肃与凛然,他厉声回应:“此事并非你口中轻描淡写的那么简单。”林小风对此报以一笑,那笑容深藏智慧与从容,他悠然答道:“手中握有舆论之剑,岂敢对陛下的圣明有任何欺瞒?百姓们个个都是生活的智者,然而一旦群聚,便容易被他人所引导,朝廷的一言一行,若不能持之以恒,便会引发人云亦云的混乱。就比如那报纸上流传的牛尿能治病一说,竟然也有不少人信以为真,欣然接受。”
    在林小风深入浅出的剖析下,陈曙光的心结犹如春雪初融,尽管他无奈地叹了口气,沉声道:“无需再多言1但还是决定立刻行动起来,亲自草拟奏章,向朝廷建议停用戳子,并郑重承诺两天后将亲自监督调整底号考生座位的工作,同时委托林小风协助整理需要调换座位的考生名单。林小风见状,靠近陈曙光,笑语盈盈地道:“此等琐碎小事,哪里值得您如此客气?”陈曙光感受到林小风贴近的气息,心中不由得升起一丝难以名状的不安,却无法确切找到源头。
    林小风搓着手掌,面露纯朴而谦逊的笑容,直言无讳地说:“如今我们正同舟共济,共度难关,想来在这关键时刻,您应该不会对我有所弹劾吧?”陈曙光听罢脸色骤变,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立即喝令林小风退下,然后迅速投身到奏章的撰写之中。他在采纳了林小风的意见之余,还补充提出了多项有利于考生的改进措施,经过精心打磨润色后,急匆匆派遣专人快马加鞭将奏折送至皇宫内廷。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