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大唐度使
第91章 大唐度使
“这里是……”
侯君集瞪大了铜铃似的双眼,盯着点在地图上的小手指,又抬头看看李明,确认少主是否在开玩笑。
“辽东?”
连资深面瘫房玄龄都难掩心中的诧异,困惑地勾起了一边的眉毛。
“是的,辽东。”李明确定地点下了头:
“我想拿下辽东的营州和平州,换掉徐州和扬州。二位觉得如何?”
“这……”侯君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辽东有什么?
有与中原从大隋打到大唐的高句丽(高句丽由东北扶余人建立,在古籍中有时也被写为“高丽”,与现在半岛那俩货不是一回事)。
还有什么?
还有就没有了。
那里真的什么也没有。
辽东与中原交通不便,又有高句丽外敌,又是苦寒之地。
叠满debuff,属于是作为流放之地都嫌太残忍的地方。
从春秋到唐朝,虽然中原屡次试图将势力发展到辽东半岛,但屡屡失败。
更别说北方更广袤的东北平原了。
现在辽东的营州和平州,看着地占了挺大一块,也设立了州县。
然而那地方的边境并不稳固,很多地区仍然与高句丽进行着拉锯战,并不能实际控制。
用边远之地的两州,去换徐州和扬州,侯君集觉得少主的脑筋多少有点秀逗了。
房玄龄虽然也同样非常不解,但他对李明的了解更深,知道这崽子哪里都值得怀疑,唯独这鬼点子层出的脑子是不用怀疑的。
“殿下是有高见?”他好奇地问。
李明笑道:
“下棋有句俗语,叫金角银边草肚皮。辽东正好在大唐的东北角上,不会腹背受敌。”
侯君集也不由得笑了:
“打仗又不是下棋对弈,怎么能这么算。
“辽东那鬼地方地处苦寒,远离中原,人烟稀少,是化外之地。怎么能以那儿为据点呢?”
“就是因为那地方远离中原。”李明指着辽东与幽州(北京)之间的重重群山。
燕山山脉。
“西南有燕山为阻隔,西有戈壁荒漠,南面和东南面则是大海,辽东实质上处于独立的区域,与中原是分隔开的。
“这就导致朝廷若要征讨,后勤将非常困难,补给线会拉得非常长。
“虽然沿海有一条古道,能通过临渝关(山海关)直达辽东,但都是滩涂沼泽,不便于大军行动。”
李明指着一目了然的地图,述说着自己的理由。
两位谋臣十分仔细地倾听着。
“从历史事例上也不难看出,从战国时的燕国、汉朝的玄菟郡,到隋朝的辽东郡,中原王朝屡次想染指辽东,但几次被当地土人打退。
“这足以说明,辽东是易守难攻之地。也是我皇业……那个,王业初始的安全之地。”
单从防御角度来说,这番分析确实很有道理。
远的不说,隋炀帝三征辽东被打得当场去世,还是给唐朝人留下了心理阴影的。
这也是为什么天可汗李世民东征西讨,打完突厥又打吐谷浑,但暂时还没和同在辽东的高句丽大打出手。
原因就两个字:难啃。
“营州平州乃我朝与高句丽的作战前线。殿下不觉得以那里为后方,有点不太稳妥吗?”房玄龄不解道。
“对,敌邻高句丽,这就是我选择辽东的第二个原因。”李明嘴角浮起狂傲的笑容:
“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
房玄龄和侯君集面面相觑。
“是的,辽东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李明娓娓道来:
“当天下太平之时,如果我贸然吞并邻近州县的土地,那肯定被打为逆贼,招来朝廷毫不留情的打击,掐灭星星之火。
“这就卯死了我的发展上限,就算我在地方治理出了来,土地就只有这么一点。
“但是……”
李明将手指滑向了营州和平州的东北方向。
“如果我向高句丽索要土地,吞并高句丽的州县呢?
“我不但不是逆贼,还是开疆扩土的功臣。
“既得到了土地,又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何乐而不为?”
是的,在仔细研究了地图、听取二位幕僚的意见之后,李明猛然意识到一个地方。
一个完美符合他“既要又要”标准、而恰好又处于唐朝人思维盲区的处女地——
东北。
在唐朝时,直通中原的辽西走廊还大半淹在海里,东北与中原有着天险阻隔,坚如堡垒。
同时,东北黑土地极为肥沃,森林矿藏丰富,足以发展经济。
而且东北靠海,在辽东半岛有不冻港,还有多条河流贯穿其中,交通也算便利。
更美的是,东北大部分地区还是化外之地,发展空间巨大。
侵吞东北的蛮族土地,不但不会引起中央王朝的过激反应,反而还能让李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疯狂指指点点。
简直完美!
而在唐朝人眼里,东北不过是一个充满原始森林和蒙昧野人的大冰坨子。
强如房玄龄、侯君集,都看不见它的战略价值。
只有来自二十一世纪、亲眼见证过东北工农业发展潜力的李明,才会把目光放在那苦寒不毛的化外之地。
选择这里为自己的封国,完全可以安心地猥琐发育,而绝对不会引起任何人的警惕和注意。
因此,李明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
以辽东的营州、平州二州为跳板,一路北伐,吞并整个东北平原。
而有了整个东北作为大后方,他的硬实力,就可以和中央王朝掰掰腕子了!
甚至,等待时机有利,还可以……
南下!
入关!
改换门庭!
更美妙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那些精明谨慎的潜在敌人——如长孙无忌等,同样看不清李明这招所包藏的险恶用心。
等到李明在东北的势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再阻止就晚了!
“为天子巩固辽东、征讨高句丽?”
侯君集没料到,李明殿下居然真的大唐带忠臣,尴尬地干咳一声:
“咳咳,打高句丽当然没什么问题。
“只要殿下能在营、平二州屯田,那些扶余蛮子不过土鸡瓦犬耳。只是……”
他一脸苦涩:
“只是……殿下,您想好了,辽东那儿可穷了。”
地理阻隔,代表着中原的先进生产力同样难以触及那里。
别说土人,那里连正经人影儿都没几个。
侯君集可不想下半辈子对着袍子龇牙,或者和土人萨满一起跳大神。
李明鼓励地拍拍侯君集:
“放心,在我的治理下,那里会富裕起来的。”
房玄龄也不解地问:
“同样是帝国边界,殿下为何要选在动荡不安的辽东,而不是突厥已被驯服的西北,如沙州、伊州?
“那里也有广阔空间,而且扼守商路,比辽东总归是富裕不少。”
李明摇头:
“西北不如辽东容易发展。”
他可不是乱自信。因为最重要的一点——西北不能大规模农耕,东北可以。
虽然东北和西北都是纵贯华夏历史的刷怪笼,但二者的底色是不一样的。
西北资源太缺乏,不适合农耕。中原王朝就算短暂征服当地,也难以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上就地进行同化。
中原王朝一弱,这些羁縻地区很快就各找各妈了。
而东北则不同。
东北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合农耕,又与中原有着地理阻隔,导致当地容易诞生足以抗衡中原的政权。
比如高句丽,比如后来的渤海国、金等等。
也就是说,只要能吃下东北,是有条件进行农业化改造的。
只要彻底农业化了,东北也能变成汉文化的核心地区。
而不是像西北那样,被恶劣的自然环境逼得谁过去都得游牧化。
自然禀赋决定的发展潜力,正是李明将目光放在辽东的根本原因。
至于大唐的两外两个角——西南和东南,一个濒临青藏高原,海拔太高。另一个与东南亚接壤,在唐朝间冰期太热了,都不纳入考量范围。
房玄龄和侯君集认真听着李明讲述的道理,并提出一针见血的意见,并不因为他是少主而有所保留。
三人就这样,一直畅谈到天黑。
“我真是想不通。”侯君集自嘲地摸着头:
“居然有王爷想定都辽东,而我也居然同流合污了!”
房玄龄也有类似的感觉。
但他没有浪费时间感叹,接着问李明:
“既然以确定要分得营、平二州,那殿下想要陛下封您为什么呢?
“燕王?”
“燕王李明,听上去不错。”侯君集点头。
李明抱着胳膊思索片刻,微微摇头:
“我觉得不行,我不想当王。而且我也不想当刺史,换个白手套替我来当就行。
“我觉得韦待价就不错,他可以来当这个营州、平州两州的刺史。”
“怎么,殿下又要辞职了?”房玄龄调侃一句,随即正色道:
“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
“殿下既不封王,又非刺史,您该如何号令当地的其他官员呢?如何让当地百姓臣服于您呢?”
资深二五仔侯君集表示同意:
“房阁老所言甚是。就算韦待价是您现在的心腹,人总是会变的。
“如果在职位上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光凭幕僚之情,恐怕很难让一个有才之人,永远为您这么服务下去。”
李明认真听取两位过来人给自己的忠告,思索片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王也好、刺史也罢,终究是地方上的官员,终究是要到地方就藩就职的。
“如果一个封王的庶皇子一直赖在京城不走,就容易招致诟病,比如齐王李祐。
“至于长时间逗留在京城和封地以外的地方,比如河北山东之地,更是不被允许的。
“这既让我疏离了京城朝政和各地百姓,又不能刷皇恩……那个,聆听父皇教诲。
“被限制行动范围的坏处多多,必须极力避免。”
就像异地恋容易坏结局,人的感情是会随着距离拉长而变淡的。
父子感情同样如此。
远离京城的副作用,从连拍马屁都赶不上热乎的纪王李慎身上就能体现出来了。
而且李明的处境比李慎还要不利。
因为有太多眼睛盯着他,有太多人想要对付他了。
李明几乎可以笃定,他如果长时间离京,一定会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说他坏话。
积毁销骨,就算是圣人也抵挡不住每天的耳旁风。
而一旦他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被离间了。
那李明的麻烦就大了。
汉武帝迷信巫蛊、误杀太子刘据,就是这样的悲剧。
所以,李明一定要掌握自己的行动自由,保证自己有权力随时回京面圣。
一旦产生误会,能与皇帝老父当面澄清。
“那依殿下的意思……”
房玄龄能明白李明的苦恼,估摸着这不走寻常路的小家伙大概又有什么坏主意了,轻轻抚摸着山羊须,
李明缓缓地说:
“我不图虚名,只要实际利益。
“我既要有实权亲王的军政大权,又要行动自由。
“既可以留在京中,陪侍父皇、关注朝堂局势,又可以辗转各地。”
既要又要,非常符合李明殿下的貔貅性格。
房玄龄和侯君集互视一眼,一齐问道:
“那殿下想获封什么呢?”
李明微微一笑:
“我有一个主意……”
…………
次日,立政殿。
大朝会之前,李世民特意先把李明叫到书房,两人面对面地聊。
“我想封你为宋王,主管徐州、扬州两地军事。你觉得如何?”
李世民露出慷慨的笑容,期待着李明惊喜的表情。
徐州、扬州都是军政重地,若非心腹,岂能随便与人?
李世民都觉得自己都有点太宠这个小儿子了。
对此,李明只能长揖拜谢:
“父皇,我能辞职吗?‘宋王’一听就很怂。”
李世民的血压一下子就飙高了。
有什么比精心为儿子准备了一份大礼、儿子却转身扔进垃圾桶,更扫兴的事呢?
“你又不想当王?”
李世民气得快把八字胡揪下来了,声音颤抖:
“曹王嫌小,鲁王嫌不吉利,这回又嫌宋王太怂。
“你手下的幕僚有曹王长史、曹王典签、鲁王傅、宋王司马,都特么快凑齐东周列国了。
“那你说说你想当什么?难道要当周天子?”
李明微微一笑。
…………
昨夜,侯府中的二位权臣疑惑地问李明:
“殿下,您到底想当什么?您想让陛下怎么分封您呢?”
李明微微一笑,拿起一支笔,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有一个主意……
“节制兵马谓之‘节’,度支财政谓之‘度’,代天子行使意志谓之‘使’。
“不如让父皇封我为……”
他在辽东的地形图旁,刷刷写上几个大字。
房玄龄和侯君集不约而同地凑近上去。
…………
“父皇。”
立政殿书房之中。
李明端正地跪在李世民面前,双手作揖,掷地有声:
“儿臣恳请陛下赐封儿臣为——
“辽东,节度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