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第156章 玄武门第二季,火热筹备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56章 玄武门第二季,火热筹备中
    幽州,太子庙。
    东方既白。
    河北道存抚使崔挹的妻子,挺着大肚子站在崔府门前,睁着新奇的大眼睛,欣赏着四周的风景。
    大唐风气开放,女子并没有被理学束缚得那么死。
    所以,作为脱离了森森宫墙的半个“民妇”,她人生中第一次可以自由自在地出门。
    她享受的不是风景,而是“出门”这种感觉。
    “令卿,小心受寒。”
    今日休沐,崔挹温存地从背后为爱妻披上皮裘。
    “良人,仿佛家门口的风景,怎么看都不腻呀~”
    李令小鸟依人,依偎在郎君怀里。
    这时,街上风尘仆仆地驶来一辆马车,停在崔府门口。
    在一双璧人好奇的目光下,车上蹦下来一大两小、三张黑脸。
    其中一个小黑炭头是天生脸黑,另外一大一小则是面色发黑。
    “你们是……明儿?侯尚书?尉迟……家的小郎君?”
    李令低声惊呼,两人惊讶得连造型都忘了换,保持着腻歪的姿势。
    “嗯,早安,姐姐,姐夫。”
    李明闷声道。
    并没有想象中感人的姐弟相逢,开门就被闪光弹闪瞎了眼。
    我觉得自己应该在车底,而不是在车里。
    …………
    “这段时日真是急煞我等。
    “先是朝野以为你们不声不响地上山为贼、里通敌国,后又见你们独自力抗高句丽十五万大军……
    “只恨我不是男儿身,不能为你分忧,只能在后方为你奔走……
    “很惭愧,就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到了幽州半年,我也没有干别的,大概三件事……
    “第一个,为平州、营州健儿们筹措了一些微薄的军饷,九牛一毛不成敬意……”
    李令挺着大肚子跪坐在主位,滔滔不绝地讲着。
    来了幽州半年,她入乡随俗,讲话越来越地道了,一开口就是一篇大文章。
    中气十足,一口气不带喘的,只是偶尔会被良人打断一下。
    “令卿,来,啊~”崔郎陪侍左右,亲手为李令扣开一颗燕山板栗,喂到嘴边。
    “阿~姆。”李令从嘴边甜到了心里。
    李明:……
    侯君集:……
    尉迟循毓:“明哥,你姐姐和姐夫在干啥呀,你为什么蒙住我的眼睛呀~”
    “小孩子不要看。”侯君集低声道。
    好肉麻的俩公婆,竟是我上司的亲戚,我真是样衰了……
    “咳咳。”狗粮吃到饱的李明轻咳一声,把话题拉回来:
    “不论如何,这次辽东能惊险脱困,离不开姐姐和崔家的鼎力支持。
    “所以特地登门感谢。”
    这话没有夸大。
    若非幽州刺史崔民干携金银珠宝和锦囊妙计前来。
    虽然辽东未必不能挡住高句丽,拖到李世绩的援兵到来。
    但必定会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而且也会就此欠下朝廷一个“人情”,以后在朝野说话,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响亮。
    不过,人情是守恒的。
    只是从朝廷转移到了崔氏和河北士族。
    作为活了两辈子的资深社会人,小李自然是懂这个道理的。
    因此从辽东回长安时,他特意绕了一小段路,登门拜访亲自致谢。
    至于第二个任务,来看望许久不见的李令……
    他觉得他想多了。
    本以为嫁入豪门深似海,姐姐会遇到心丈夫、刻薄婆婆、恶毒姨太什么的。
    然后由他节度使大人从天而降,一顿装逼,让恶毒男女配们惊骇跪地,流下悔恨的泪水。
    然而……
    “对不起,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李明黑着脸说:
    “撞上了休沐日,幽州州府空空如也,无法面谢崔使君。”
    “不,你来的正是时候。”崔挹身体前倾,十分殷勤地挽留:
    “家父正好去请崔伯来家中一叙,他们应该马上就要到了。”
    好小子,哪有这么赶巧的事,通风报信够快啊……
    不一会,两位文质彬彬的中年书生携手而至。
    两人都是珠圆玉润,眉眼有几分相像。
    一位是李明的熟人了,幽州刺史崔民干。
    另一位,应该便是崔挹的父亲了。
    “你们男人说话,我这妇人若还死皮赖脸地占着,反倒是不知趣了。”
    李令微笑着起身。
    家父脸色微变,瞪了儿子一眼。
    崔挹立刻蹦了起来,搀扶着宝贝媳妇儿。
    这是捧在手心都怕摔了啊……看着崔家对老姐如此呵护,李明就安心了,仔仔细细地叮嘱道:
    “做产妇虽休息为主,但也不能总是久坐,容易下肢血栓。要多走动走动,锻炼胯部肌肉,这样生产能顺利些。”
    “嗯,我会哒。”
    李令感动之中又有点奇怪。
    小老弟对新生命的孕育并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感到好奇,反而像个小老妈子似的,婆婆妈妈。
    一对撒狗粮的璧人走后,五颗电灯泡齐聚首。
    崔挹的父亲崔仁师,是第一次面见李明,不禁咋舌。
    看外貌,只是一个圆润的萌娃。
    可殿下举手投足间,让人莫名有一种甘愿臣服于他的气质。
    崔仁师不自觉地挺直了脊背,脑袋微微低垂,一副“静待君恩”的模样。
    仿佛这样才让他感到踏实。
    而崔民干第二次面见李明,也有些惊讶。
    经过这几个月的磨炼,李明殿下的外貌倒没有什么改变。
    可气质比之前更为沉稳。
    这是久居人上者自然而然散发的、一切尽在掌握的气息。
    赶在李明道谢以前,崔民干抢先顿首:
    “殿下愿采纳臣的拙计,使崔某亦能略尽绵薄之力,荣幸之至。
    “辽东乃幽云门户,殿下能拒敌于燕山之外,保境安民,使河北免遭战火洗劫,亦免除兵役之苦。
    “崔某代河北百姓,感谢殿下的仁义大德。”
    说话很好听,姿态放得很低,说的道理也非常实在。
    辽东既是中原向东北发展的跳板,同时也是东北向河北侵攻的门户。
    如果辽东失守,高句丽未必有这个能力南下。
    但大唐朝廷会势必以此为契机,与高句丽在燕山一带——准确地说,河北幽燕一带——与敌人对峙。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一想到虎狼唐军并不以“秋毫无犯”见长,尤其是府军的主力还是关中田舍郎,最为歧视河北人,很难说比高句丽人好到哪里去……
    崔民干、整个崔氏、河北其他士族、以及燕赵之地慷慨悲歌的老百姓们,就感到浑身有蚂蚁在爬。
    只要辽东失守,不论结局是唐赢还是高句丽赢,反正河北肯定是双输。
    所以,李明守住了辽东,就相当于守住了河北。
    这也是崔氏愿意卖血援助的原因之一。
    帮辽东就是帮自己。
    不论谁在当时李明的位子上,他崔民干都一定要去帮帮场子。
    更何况,这位李明小殿下,还是咱崔家的亲家,半个自己人!
    “崔使君过谦了,崔家为了辽东战事破费了,我才应该代辽东百姓感谢你。”
    李明笑呵呵地客气一句,并不拘谨。
    “用这微小的代价就守住了河北门户,简直是天佑赐福!”崔民干恭恭敬敬地说。
    在愉快的氛围中,话题越聊越开。
    崔仁师状似随口地唠起了趣闻:
    “殿下可知,此地为何叫太子庙吗?”
    “因为供奉了一位太子?”李明猜测道:
    “以太子而非皇帝之名供奉,说明此子在登基前便薨逝了……
    “是汉戾太子刘据?”
    崔仁师直视李明的双眼:
    “是隐太子,李讳建成。”
    李明肃然起敬。
    河北有反骨,可真不是闹的啊。
    在幽州城的黄金地段建个庙,堂而皇之地纪念当今圣人的政敌。
    也就你们河北人干得出来。
    我们辽东还知道套一层皮,假装一下忠臣呢!
    就知道,门阀士族的馈赠都明晃晃地标好了价格。
    人家低姿态,只是给你个台阶客套一下。
    你要当真了那才是傻。
    在士族儒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场合,侯君集也只能算薛万彻这个级别的莽夫,全程插不上话,偷偷看一眼李明,眼神仿佛在说:
    他们在鼓动咱造反,跟不跟?
    李明笑容依旧,仿佛仍旧在与亲家聊着逸事,连眼神都还是很柔和。
    只是用词一点也不柔和:
    “姻翁不妨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
    “提前说一下,我姓李,是父皇的儿子。”
    你们如果让我起兵反了李世民,那我只能东拼西凑,把你们送的珠宝先寄存在你们这里了。
    以后再想办法拿回来。
    “咦?”
    崔仁师一怔,和崔民干面面相觑,四眼懵逼。
    怎么感觉,殿下的思路好像比我们还要狂野?
    产生了不得了的误会?
    我们没想武力造反啊!
    两个崔立刻跪在地上,哆哆嗦嗦地说:
    “不……不敢!卑职乃朝廷命官,殿下误会矣!”
    “正因为殿下乃帝室贵胄,我我我等才有求于您!”
    兹事体大,他俩被吓得有些语无伦次了。
    有李世民这位天子/天可汗/天策上将三位一体的军事天才镇着,河北人虽然比别的地方更勇一些,敢祭祀“太子庙”、“夏王庙”明着恶心朝廷。
    但也就止步于此了。
    如果让他们提刀直接上,窦建德、刘黑闼等一众河北豪杰已经用天灵盖告诉了天下,为什么这个江山最后会在李二凤手里。“那姻翁、使君与河北诸位,是何打算?”李明依旧笑呵呵的,表情没有一丝变化。
    崔仁师深吸一口气,再顿首:
    “愿助殿下高升!”
    这下轮到李明发怔了。
    “高升?我能怎么……”
    然后,他看见了侯君集亮晶晶的眼睛。
    这个资深反骨仔的贪婪表情,让他听懂了。
    崔氏的意思是,助他从“殿下”,升格为……
    “陛下”?!
    河北老哥虽然觉得,现在造反时机不成熟,怎么着也得蛰伏个几年,先熬死李世民再说。
    但,就李世民这身体状况,他们大概也不需要蛰伏太久。
    就如同玄武门之变前夜一样,天下大家又到了另一次提前下注的机会。
    河北士族这次不想再下错注了。
    只是,为什么选我?……李明不禁想问。
    河北与整个李唐皇族倒并不一定是仇家。
    比如李建成,就与河北关系不错。
    河北士族最反对的,其实是李世民。
    只是我也并非李建成的遗脉……
    难道只要不是李世民的嫡系,随便哪个李都可以?
    还是说,因为我与李元吉的那点微妙的关系,而李元吉又与李建成有着未免的关系?
    “当今的朝廷残酷压榨我河北,赋税全国最高,而陛下又以河北人‘民皆壮勇’的理由,不愿征募河北子弟入伍,折冲府也在裁撤中。
    “而陛下又做《氏族志》,违背天下民意,肆意打压河北大族。
    “陛下对河北,不公!”
    崔民干几乎是声泪俱下。
    你们可以想一想,氏族志的一个大比兜,对几十岁的老贵族会有多大的心理伤害。
    崔仁师接着道:
    “反观辽东,在殿下的治下蒸蒸日上,轻徭薄赋,民皆虎狼,羡煞我等。
    “若河北、若整个天下,最后都能归于殿下之手,则河北幸甚,万民幸甚!”
    李明掏了掏耳朵:
    “我没听清,能再重复一遍吗?”
    好听,爱听。
    侯君集轻咳一声。
    李明注意到了他的暗示,坦白地问:
    “可你们知道,我在辽东的具体政策是什么吗?”
    “是什么?”
    “你们愿意分地吗?”
    “肯定不愿意。”
    “那如果我以官营盐铁矿山的部分分红权益、以及部分管制商品的特许经营权和对外贸易权,赎买你们的土地呢?”
    “那可以的。”
    对李明来说,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是政治的第一大宗旨。
    在允许范围内变通一下,不失为正确的斗争策略。
    哪个时代没有几个“红顶商人”呢!
    而对崔氏来说,土地只是表象。
    他们要掌控的其实是经济之权。
    经济有了,权力和地位自然就有了。
    现如今,当土地成为烫手山芋、权力的阻碍,而新君主愿意给他们换一份新的经济与权力的来源时。
    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双方臭味相投,一拍即合。
    “河北道即将迎来一位新的巡察使,叫张亮,与殿下素不相合。”
    都是自己人,侯君集也没必要藏着掖着了:
    “他是来看住辽东和你们河北的。”
    崔仁师对答道:
    “犬子崔挹是河北道存抚使,可以在道一级约束张亮。”
    “此外,崔使君与河北道诸位刺史,也能一起为张亮寻一些事情做。”
    崔民干在一旁补充道。
    李明顺畅地出了一口气。
    有地头蛇罩着,真好啊!
    接着,崔民干话锋一转:
    “辽东与河北诸事,自不必殿下操心。
    “只是在长安,殿下的羽翼恐怕仍显薄弱……”
    这倒是实话。
    别看李明在北方如火如荼,呼风唤雨。
    回到长安,还是小屁孩一个。
    韦待价和薛万彻留在辽东,他手下可用之人“也就”房玄龄、侯君集、李道宗三人,孙伏伽算半个。
    三个半“十四党人”,对普通权臣来说,已经算阵容豪华了。
    但若要夺嫡,终究是单薄了些。
    没办法,一方面受限于非嫡非长的身份,另一方面时间也不够,在朝堂上的积累终究还是太浅了。
    否则也不会在背地里被一群宵小空口污蔑。
    不过,崔氏作为河北地头蛇,故意提长安这一茬,显然是有后续的。
    “崔使君、姻翁,你们有破局之法?”
    李明平静地问。
    两崔互视一眼。
    没有下错注,这孩子的洞察力是一流的。
    崔仁师恭敬地叩首:
    “臣乞求与殿下同行,陪护殿下返京。”
    李明眉头一挑:
    “姻翁在京中任职?”
    吏部尚书道:
    “正是,崔公在朝中担任给事中。”
    李明有些惊讶。
    崔仁师是专程请假从长安赶过来的,就为了提前见自己一面?
    “侯尚书离京日久,一些消息可能有所滞后了。”
    崔仁师笑盈盈地说:
    “臣特此禀告诸位。
    “承蒙陛下赏识,臣迁升中书侍郎。”
    吼?……李明不禁轻叹一声。
    中书侍郎,和在背后喷自己的“奸臣”岑文本同级。
    位同宰相。
    老李……还真的在全面加强我?
    他难道真的打算……
    李明陷入了沉思,场面不免冷了下来。
    暖场小天才侯君集顺口问了一句:
    “对了,我等途经幽州边境时,见大队民夫向西北运送铜铁等物资。
    “你们可有什么头绪?”
    两个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齐摇头。
    幽州同样靠着燕山,私自开矿盗采猖獗,屡禁不止,他们并没有当回事。
    …………
    长安,卢国公程知节府上。
    这位原名程咬金、“三板斧”的原型、在民间广为知名的初唐名将,正在令下人准备出发的行囊。
    府上来了两位贵客。
    “懋功?”程知节称呼着李世绩的字。
    两人都曾在瓦岗寨讨过生活,彼此比较熟悉。
    “这位小郎君是……”他认出了李世绩身边的小小少年,立刻单膝下跪抱拳道:
    “参见晋王殿下。”
    晋王李治温和地说:
    “英国公是我的老师,那英国公的朋友也是我的老师,请老师受学生一拜。”
    说着,恭恭敬敬地向程知节行礼。
    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不错。
    李世绩问道:
    “义贞公,有事外出?”
    程知节点头道:
    “马上寒食节了,魏王李泰在东京开封设宴款待文人雅士,我本想附庸风雅,去凑个热闹。”
    李世绩:“那现在呢?”
    程知节:“现在不想去了,文人们自娱自乐,与我等山贼武夫有什么关系?”
    便令下人停下手中的活,不必准备行囊。
    老程他不去开封了。
    他就在长安。
    …………
    开封,魏王府。
    此地本是魏王李泰的封地,只是李泰获陛下恩准,滞留宫中,所以不常来。
    今日,却宾客盈门。
    李泰挺着大腹便便,笑容满面地招待登门的贵人们。
    虽有几位因故缺席,但无伤大雅,主客尽欢。
    寒食节虽然不生火,但冷餐食品也琳琅满目。
    面燕、枣饼、点心酒水,如水一般流入奢华的魏王府。
    在来往的人群中,一队“挑夫”挑着一个个密封的箱子,也顺势混入了王府之中。
    因为今天宾客盈门,出入的挑夫更多,所以这几个人并没有引起谁的注意。
    李泰亲自指挥他们,将箱子置于地库之前,又一个一个地端详着这些肌肉发达、皮肤黝黑的脚夫,用突厥语对打头的人说:
    “他,他,还有他,长得不太像中原人,换一下。其他人可以留下。”
    …………
    感业寺。
    太子殿下再度莅临佛门清净地,听讲、吃斋饭,在密闭的小黑屋面壁、顿悟。
    “哎您压我头发了。”
    “抱歉。”
    “您知道吗?杨氏突然升为德妃,让后宫诸妃愈发对‘那位’殿下不满。韦贵妃和阴德妃尤甚。”
    “韦贵妃?可韦氏家族的韦待价,不是‘那位’皇弟的跟班吗?”
    “关中韦氏是一个大家族,韦珪与韦待价的亲缘尤其疏远,他韦待价的主君,与韦珪又有何干?”
    “嗯……”
    “若以‘那位’殿下为契机,媚娘为您与韦珪牵个线,让她在陛下耳边替您吹吹风……”
    “……嗯,若后宫之首能站在孤这一边……”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