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第184章 老房:挑拨李家父子,还是我在行
第184章 老房:挑拨李家父子,还是我在行
怎么,你也想辞职?
李明眼神冰冷地看着哭得枝乱颤的肥肥李泰。
没有人比魏王更懂怎么讨父皇开心。
早在这一轮玄武争霸赛开擂之前,李泰就已经是立政殿的常客了。
早请示、晚汇报,把李世民舔得不要不要的。
而老李也有意给太子树立一个“宿命之敌”,既是砥砺又是备胎。
两人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李泰就这么成了李承乾的童年、少年、青年阴影。
这也是为什么李泰在东都洛阳有封国、有自己的魏王府以后。
却还是能顺理成章地赖在太极宫里。
磨刀石怎么能离开刀呢?
他要就藩,李世民还不见得乐意呢。
某位病遁失败、被一脚踢到封地的齐王匿名点了个赞。
“为什么?”
李世民收起了脸上的笑容,严肃地俯视着跪在地上嘤嘤嘤的老四。
好你个家伙,继李明以后,你也来给朕上眼药?
好不容易兄弟们和谐了没几天,你们就一个个闹起了分家?
怎么,就这么见不得大哥悬崖勒马,幡然悔悟?
你们几个弟弟是不是串通好了?
下一个是不是该轮到李治向朕逼宫了?
“嘶~”莫名躺枪的李治感到了一股寒意。
“呜呜呜~父皇恕儿臣不孝……”
李泰哭得稀里哗啦的。
众人从他口齿不清的念叨中,总算是搞清了事情的原委。
一句话总结就是,装逼装大发了。
因为他向社会输送了太多洛阳魏王府的“人才”——也就是奴婢奴仆,同时又在府里收纳了太多流民。
一进一出,原本华丽的魏王府变成了个什么样子,不难想象。
味大,无需多言。
“所以,你要先去洛阳整肃王府?”
李世民脸色一黑,不知是该生气还是该苦笑。
“正是,父皇。”李泰终于是止住了痛哭,哽咽着说:
“府上混乱不堪,坊间邻里多有怨言,儿臣不得不收拾首尾,重新将王府修缮整理一番。”
这借口……倒也还算个借口。
李世民面色少舒,问道: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
“今年冬,将洛阳那边收尾,儿臣恳请届时再随侍父皇左右。”
虽然哭得真情实感,但李泰的作为是一点也不含糊。
什么样的整顿需要业主在工地上呆个半年?
又不是让你亲自提着桶打灰。
李世民的脸色又拉了下来,冷冷地说:
“无妨,魏国本就是你的封国,你若想就藩,随时可去。
“朕身边有诸子陪伴,魏王不必为朕操心,好好治理当地为要。”
酸气都快溢出屏幕了。
若是以往,李泰肯定抱着父皇的大腿大呼我错了。
但今天,他却只是再顿首,便作出恋恋不舍状地告退了。
李世民望着李泰的背影淡出视线,生气中带着不解。
熊孩子病怎么还带传染的?
怎么一个个地都觉得自己翅膀硬了,迫不及待地要飞出太极宫了?
他气冲冲地瞪了李治一眼:
你小子若也敢拿就藩和朕抗议,朕不但不挽留,还要像对待其他庶子一样,没有朕的敕令不得随意回京!
“嘶~”无辜躺枪的李治再次莫名感到了一阵寒意。
“你小子也是,再和皇兄闹矛盾吵着要离家出走,索性别回来了!就窝在辽东的山沟沟里冻一辈子吧!”
对付厚脸皮的老十四,李世民就没对待老实巴交的李治那么客气了,直接出言训斥一顿,便气鼓鼓地上朝去也。
李明莫名其妙地抓抓头皮。
他倒不是被父皇喷懵逼了。
而是李泰突然提桶跑路,让他感到非常的不解和惊讶。
他想得比李世民更深一层。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李泰绝对不是给太子摆脸色这么简单。
当老鼠主动从米缸跑路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事情不简单。
怎么,难道他也感受到了承乾老哥的王霸之气?
还是说,被王姨娘的公开处刑吓得跑路了?
亦或者,李泰这次投了,退出争储,只求当个安乐王爷以求自保?
毕竟现在是斗争的深水期,突然离开权力中枢长达半年,又没有像李明那样远离中央、方便割据的基本盘。
基本是没有机会翻盘,可以视为退赛了。
“李泰这是主动放弃竞争,躺平任嘲,求兄弟放过么?”
作为自保小达人,李明很自然地将李泰的行为解释为“激流勇退”。
因为当摆开四子夺嫡擂台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李泰的失败。
如果李泰这个备胎够强,还要拉李治、李明这两个小辅助轮干什么?
若是在以前,李泰想退赛都不行。
朕缺的储君磨刀石这一块,谁给朕补啊?
但如今,李世民还算干脆地放走了李泰,多少也折射出了帝王的本心。
毕竟,李世民可没有放走李明啊!
…………
“知道自己无望以后,尽量少拉兄弟仇恨,混个闲适的王爷当当……
“唉,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
“要不是我知道事后还是逃不过清算,我也不想这么累,我也想辞职……”
李明坐在大理寺卿的座位上,还在嘀咕着此前李泰跑路的事儿。
四哥这次是爽了,听说父皇合并了洛阳魏王府周边的里坊,有池有堤,全部赠给他作为宅基地。
从此财富自由,安心退休养老。
而我还得996,一边治国一边办案……
“殿下,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要传唤证人吗?”大理寺卿孙伏伽打断了李明的思考。
他和刑部尚书刘德全,就像左右护法一样,分坐在李明两边。
两部门的侍郎等其他官僚则坐在更下位,忙着做案情梳理。
除了双操辽东和高句丽这门自己给自己找的事以外,李明理论上还有一件任务。
那就是彻查端午节内苑意外案。
虽然查案权实质上是十四奸党在朝堂大吹妖风的工具,走狗们一直忠实地贯彻着党魁的精神,能拖则拖。
但面子上的工程还是得做的。
主查人还是得偶尔临幸一下衙门的。
“传吧传吧。”李明三心二意地认可了手下的意见,心里再度羡慕起了无知是福的四哥李泰。
衙役带上了一位少女,看上去十六七岁上下,长得过目就忘,连穿着也是过目就忘的普通印裙衫。
嗯,作为此案重要“证人”被提上来的,就是前·宫女胡三娘。
“端午节那晚倒塌的灯台,就是你负责维护的?”案件主谋李明问道。
“回殿下,奴婢一介女儿身,又是新来的,只会些刷漆洒扫。建筑修复这类体力技术活,是工匠的事。”案件作案人胡三娘回答道。
他俩早就事先串过供了,今天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相比老牌影帝,新人胡三娘的演技有些松弛,但她的低存在感弥补了这一点。
问答过程中,并没有被一旁的办案人员看出什么马脚。
李明:“所以你在检查那灯台时,并没有发现虫子把柱子都快蛀空了?”
胡三娘:“没有。除了我以外,其他宫女也都没有发现虫蛀。”
李明:“那你在这起意外中确实没有过错,当时不该将你降职减俸的。”
胡三娘:“殿下圣明。既然我当时不该被发配东宫,那东宫宫女被裁撤时,就应该与我无关,我理应继续进宫侍奉诸位贵人。”
反正我就是想当宫女,去哪个宫我无所谓。
体制内铁饭碗就这么香么……李明心里吐槽,忍着嘴角抽搐的冲动,不苟言笑地说:
“结案后,寡人自将还你公道。”
在清汤大老爷的主持公道下,胡三娘千恩万谢地退下了。
孙伏伽捂着脸打了个哈欠,道:
“殿下,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请您定夺。”
李明神色一凛:
“什么问题?”
刘德全凑了上来,神色严肃地说:
“衙门的厨子生病了,咱午饭去哪儿吃?”
李明的表情更严肃了:
“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摸鱼部门陷入了激烈的头脑风暴之中。
…………
相比和谐的凶杀案办案现场,太极殿里的斗争就要激烈得多。
在太子触底反弹、魏王激流勇退之后,朝廷的格局继续发生着变化,风云变幻。
浪子回头金不换,太子在跌入谷底以后,怎么走都是向上。
何况陛下肯再给太子一次机会,本身就暗示了圣意。
太子党重振旗鼓,不但回收了原先意志不坚定的摇摆成员,还吸纳了大部分原魏王党成员。
而剩余的魏王党、不太想掺和争储这个泥潭的中立派、对十四奸党的卑鄙行径感到嗤之以鼻的清流忠臣、以及对重新均分天下田地感到本能恐惧的守旧派们。
则都团结在了晋王李治的旗帜之下。
一来,李治忠厚老实、平和中庸,相比两个疑似有点太极端的兄弟,实在是拟人得多。
二来,李治年龄尚小,又不是某位主观性过于强烈的小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少年,所以容易……接受属官的“专业引导”,懂的都懂。
如此一来,随着李泰的退出,四子夺嫡的形势迅速演变成了三足鼎立。
并且因为李承乾与李治本身就没有什么矛盾,所以两党隐隐有合流之势,共同夹击异军突起的十四奸党。
“末将……那个,臣以为,漕运这事儿吧,确实要像军队那样统一管理,才不会在必要的时候陷入无组织无纪律。
“所以我觉着吧,杨令公当帅,房相公当将,就挺合适。”负责漕运疏浚的工部尚书薛万彻率先发言。
这位土木大将军现在也算是打灰界的专业人士了。
尽管用词甚是粗鄙,但再也没有人把他的意见不当回事。
然而,一旦被文臣们认真对待,就意味着失去了新手期的免喷特权。
岑文本率先发难:
“仗不是没打过,灾也不是没闹过。为何唯独这一次要统筹漕运了。
“是否有借国难弄权之嫌?”
这位中书侍郎走位向来飘忽。
在李泰退场后,他这次又不知道投入了谁的门下,喷起上司中书令杨师道“弄权”毫不嘴软。
而老岑的意见,也代表了相当一批朝臣的想法。
你李明的势力膨胀得太快了,既有地盘又有兵,还利用两起案子,大搞文攻武吓。
还给不给人留活路了?
你上台以后,是不是要把异己全部清除掉,用中下级官吏架空我们啊?
在一片“附议”声中,薛万彻被喷得灰头土脸。
最后,由大司空长孙无忌定调:
“节度使的担忧不无道理,在饥荒和战争的双重冲击下,统筹漕运调度是很有必要的。”
接着,他话锋一转: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战争期间,漕运应当首要为战争服务。
“因此,调度也应由军事主帅负责。”
虽然还没有正式官宣,但大臣们都已经听到了陛下有意放出的风声——
以李世绩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薛万彻为副总管,联合阿史那思摩——现在叫李思摩——所率的东突厥残部,秋收后北伐薛延陀。
长孙无忌和李世绩如今都是晋王党,他的这番操作,相当于是把大权拢到了李治的手里。
他摸着下巴,睥睨群臣,一副“谁赞成,谁反对”的架势。
群臣纷纷站队。
不论是李世绩还是房玄龄、杨师道,都有足够的能力处理此事。
所以大家的站队完全无需考虑人选的适配性,是彻彻底底的屁股决定脑袋。
十四奸党受到了太子、晋王与原魏王党的三方夹击,寡不敌众,声量上败下了阵来。
李世民冷眼旁观朝中局势,在暴脾气的薛万彻要动手揍人以前,提前制止了争吵:
“朕有考量,此事再议。”
换到下一个话题,是让大唐人身心愉悦的战前后勤准备问题。
朝堂又立刻恢复了和谐,正常奏对。
大家对事不对人,该站队站队,不妨碍齐心协力治国。
…………
散朝后,李世民专门叫住了房玄龄。
老房肿着两个黑眼圈,一副修仙过度的样子,强撑起精神作揖问道:
“陛下?”
“玄龄公,朕见你连日精神不振,是身体不适么?是否要休息几日?是否需御医替你调养调养?”李世民关怀地问。
在魏征积劳成疾、郁郁而终后,老李就特别关注老伙计们的身体健康。
面对大领导的关怀,房玄龄深深作揖,道:
“蒙陛下圣恩,无以为报。
“托陛下的福,这副残躯尚可维持。
“只是这几天,老臣让属下核对查阅盐铁、铜冶、锻造的历年账目资料,倒推国内的铜铁大致数量……”
李世民吃了一惊:
“玄龄公查这个做甚?”
光听就知道,这是一项浩大而枯燥的工程。
既繁杂,又无必要。
为什么要把精力浪费在这项工作上?
“国内发生了什么吗?”李世民严肃地问。
房玄龄略一迟疑,却是缓缓摇头:
“臣……也不知道。”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你就在那里查?
李世民皱眉愈发深刻。
批评老房无的放矢吧,看他这幅辛勤操劳的样子,实在不忍心。
不批评吧,把精力耗费在无用功上,既让自己形销骨立,又让属下操劳过度,实在不是智者所为。
“未雨绸缪虽是好事,但国事这么多,不可能事事提前有准备。还是要将主要精力放在眼下为要。”
李世民只能旁敲侧击地劝导道:
“说起来,节度使遇刺案,查得如何了?”
房玄龄像挤牙膏一样地汇报着部分进展:
“臣审问了九成宫事件中俘虏的底层残匪,以及与阿史那结社率同一部落、又滞留在长安的突厥人。
“一共梳理锁定了大约几十个人,他们都行踪不明,而且符合那两名刺客的身高、体重、大致年龄等特征。”
“不错,再接再厉。”李世民简单地勉励道。
虽然有点慢,但有方向、有进展总归是好的。
房玄龄看了皇帝一眼,想了一会儿,还是决定补充一句:
“阿史那结社率的部落,是在吞并、俘虏多个突厥和铁勒部落后形成的。
“加上结社率刻薄寡恩,其在部落成员之中的风评并不佳。”
李世民的脸一下子就阴沉了下来:
“玄龄公,你不妨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
“臣以为……”房玄龄小心谨慎地斟酌着词汇:
“这起刺杀,不见得是刺客为结社率复仇,而进行的不理智行为。”
李世民掩饰不住脸上的不悦,只是简单地点点头,瓮声道:
“朕知道了,辛苦。”
如果不是复仇,不是不理智行为。
那就说明,这起针对李明的暗杀案,是理智的、有预谋的行为。
这就必然会牵涉到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谁是主谋?
薛延陀是肯定逃不掉的,这口锅背好。
但是李世民自己心里清楚,薛延陀远没有神通广大,达到可以随意遥控长安的地步。
不然还和它打什么仗?直接投了算了。
不排除像九成宫事件那样,牵扯到了薛延陀或别的什么外部力量作为外援。
但很明显的是,真正的主谋就潜藏在大唐内部。
对方不但有杀掉李明的动机。
而且毫无疑问,其对李明非常了解,对他的行动日程了如指掌,并且有动手的能力。
这样的势力,只能在长安,只能在太极宫。
甚至有可能,就在朕的身边……
李世民不愿意多想下去。
脑海中无来由地闪现一副图景:
相互竞合的嫡子们,和和气气地齐聚在书房,激烈地讨论争辩着治国的议题。
虽然这就发生在不久前,却让李世民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仿佛发生在很久以前,稍一动荡,这段美好的记忆就会破碎一般……
“恕臣告退。”
见拱火成功,房玄龄立刻一拱手,麻溜地跑了,嘴角勾着进谗成功的笑容。
很好。
看陛下这幅便秘的样子,他在陛下和三位嫡子之间打下的钉子又生效了。
挑拨李家父子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上蹿下跳地搬弄是非。
如果刺杀李明的凶手不是临时起意的孤狼行动,那谁最有动机幕后主使这一切?
显然是和李明直接竞争的三位嫡子啊。
陛下即使情感上不愿意承认,但心底里其实门儿清。
老房这么轻描淡写地一抹屎,就给三个嫡子套上了杀弟的嫌疑。
看重家庭和谐的陛下,很难不会对他们仨心存芥蒂。
三嫡子的部众大有报团取暖的趋势。
得给他们一记当头棒喝,杀杀锐气了。
“殿下脾气太硬,不可能像太子、魏王、或晋王那样,成天围着陛下打转,插科打诨地逗他开心。
“唉,还是得我来做这个挑拨父子关系的恶人。”
房玄龄觉得,自己为老李一家付出了太多。
辅佐了一代人,又要削尖脑袋地辅佐下一代。
没办法,这也是为了大唐的下一代。
防止陛下脑子一抽,最后选出一个不干实事的马屁精,让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倒大霉。
“接下来,继续查铜铁矿产明细吧。”
房玄龄重新振作精神,匆匆往尚书省衙门赶。
李明殿下那句“大唐铜铁供应是不是出问题”的猜测,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不去。
作为李明座下头号跟班,他对这位领导的嗅觉之灵敏大有体会。
绝不会因为殿下的年龄,而有所轻慢。
李明如果发现有问题,那就多半有问题。
“可问题到底表现在哪儿呢?”
房玄龄百思不得其解。
就像一个活蹦乱跳的年轻人,突然被孙神医判了“病入膏肓,命不久矣”。
很莫名其妙,很惊恐,但又不敢无视之。
因此,对于朝廷最近在争的什么“漕运调度之权”,老房作为薛万彻钦点的“主将”,对此并没有很上心。
他年纪大了,精力也是有限的。
漕运这事儿,相信朝中的其他同僚们一定会处置好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