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第198章 李二陛下,能不能麻烦您躺平一下
第198章 李二陛下,能不能麻烦您躺平一下
大撒币,只是解决钱荒的第一阶段。
这阶段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反正是朝廷做东请大家吃饭。
所以百姓是很愿意接受“纸币”的——反正是白来的,还能用来换粮食吃。
就算换不了粮食,纸对普通百姓来说也不是常见物事,拿来可以教小孩子写写画画,就算擦屁股也横竖不亏。
在这一阶段,纸币与其说是钱,倒更像是粮票。
当然,这种吃大锅饭的情况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根据李明的计划,钱荒处置要推进到第二阶段了——
让老百姓主动接受“纸币”,作为自己商品交易和劳动报酬的支付手段。
让这些绿绿的纸张完成第二次飞跃,成为“一般等价物”,达到、甚至取代钱币的流通功能。
这才是解决这轮经济危机的真正重点。
同时也是难点。
因为从这一刻开始,老百姓要真正开始承担风险——
朝廷的违约风险。
简单来说就是,万一朝廷翻脸不认人,贬低、甚至否定纸币的价值。
那老百姓的血汗、乃至积蓄,就全打水漂了。
说直白一些,大唐能不能渡过这一劫,就看平时积攒的“人品”怎么样了。
“要坚定普通百姓对朝廷、对衙门的信心,树立货币信用,宣传是关键。
“说理不如讲故事,多写小作文,重点在‘徙木立信、一诺千金’。”
长安报社,李明亲自坐镇指挥,要做好这次舆论攻势。
所有雇员今天不出门采访,全部闷在办公室里,奋笔疾书。
“明哥,长安这边我们还能努把力。但其他州县,可没有报纸这东西啊。”狄仁杰小声说道。
长安报社顾名思义,辐射范围只局限于长安一地。
虽然在辽东和平壤还有分社,但也只涵盖辽东二州、以及高句丽的部分城镇而已。
因为人手紧缺、控制力不足,在广阔的大唐腹地,反而形成了舆论战的空白区域。
“那只能依赖当地府衙的皇榜告示了。”
长孙延嘴上这么说,遣词造句在不经意间,处处透露着对大唐体制的不信任感。
开过比亚迪后再骑回雅迪,是有这种落差感的。
虽然在长安的京官,能用个人能力弥补制度的不足。
但在地方,尤其是偏远州县,能执行成什么样,还真得打个问号。
“此次的目的是解决钱荒,不是改革官制。”李明提醒了一下疑似有点太激进的小伙伴们。
“长安是全国的交易商贸中心,只要长安的情势得到控制,全国的金属价格都能同步回落。
“届时,全国的钱荒就能逐步缓解了。”
一个字,磨。
只要控制住长安,随着时间推移,哈耶克的无形大手迟早会将铜钱、以及其他金属的价格,拨正到原位。
“如果是这样,那我没有别的意见了。”
狄仁杰说道。
李明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好干。”
说完,马不停蹄地离开西市,回到了他忠实的尚书省。
“殿下。”
房玄龄的书房,此时可谓群贤毕至,宾客盈门。
门下、中书和尚书,三省的中高层官员云集,等待同平章事兼参知政事阁下下达命令。
下达此次钱荒最重要、最关键、也是最难的那个命令。
这些朝廷高官,此时就像刚上科举考场的举子,个个紧张万分。
房玄龄还算淡定,只是咽了口水,道:
“殿下,下命令吧。”
看着他们这幅怂样,李明忍不住就想笑:
“怕什么?就算失败了又能如何?
“大不了回终南山,打游击。”
百官悚然。
…………
次日,一条政令划破了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长安城——
纸币,就是之前朝廷赈济饥民所发放的“粮食兑换券”,正式变成“钱”了。
具体来说,纸币也成为朝廷衙门正式承认的所谓“法定货币”之一,可以用于购买货物、支付薪酬、缴纳罚金等,和铜钱无异!
这消息一出,百姓们陷入了集体的迷茫。
这些绿绿的纸张白给他们,那他们当然是要的。
但是,如果要让他们力气去“挣”那些纸张,那就另当别论了。
毕竟相比轻飘飘的纸张,还是沉甸甸、亮晶晶的贵金属,拿着更让人踏实。
从汉代流传下来的五铢钱,照样在唐朝的市场上可以流通。
而这些纸张,那就说不好咯。
谁知道朝廷会不会出尔反尔,过一段时间就翻脸不认了?
或者,更隐蔽一点,会不会暗中滥发纸币贬低价值?
毕竟经过隋末的“恶钱”洗礼,上了年纪的城里人,多少对“通货膨胀”是有点概念的。
就算朝廷的信誉值得信赖,那商人呢?
如果商贩不认这纸币,那还是白搭!
然后,百姓们就看到了这条政令的第二条——
东西市商贩,必须无偿接受纸币支付,否则城管——也就是“监市”——有权对他们进行罚款。
商户不认也得认,这让老百姓松了口气。
但还是没有解决第一个关键问题——
朝廷不认,怎么办?
直到他们读到了最后的兜底条款:
朝廷在每个里坊都开设了钱庄,允许将纸币和铜钱以一比一的比例任意兑换,时间、金额不限。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立刻拿起剩余的纸币,争先恐后地冲向钱庄。
趁朝廷刚发布政令的头几天,得赶快兑换。
万一过几天储铜消耗殆尽,朝廷就算想兑换也拿不出更多的铜钱来呢!
几乎是一瞬间,全长安一百零八个里坊,每一处门前都排起了长队。
无一例外,他们都是要用这轻薄的纸币,来换取目前昂贵而稀缺的铜钱的。
用纸换铜,简直是一本万利!
随后的几天之内,随着这条政令沿着驰道向各州县扩散,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上演了同样的一幕。
只是,那些州县还没有被李明的报社所渗透,没有被小作文心理按摩。
所以,他们抢兑铜货的浪潮更为疯狂,生怕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而与此同时,朝廷也根据李明的部署,开始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
说人话就是,大量发行纸币。
通过官吏薪俸、官奴例钱、工匠苦力工钱、朝廷采买费等形式,尽快将纸币发出去。
力求让这批新发的钱尽快流入市场,先缓解最要命的通货紧缩。
而这样做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每座钱庄门前,都大排长龙。
绝大部分人在收到纸币以后,都第一时间前来将纸再兑换成铜钱,不惜排上几个时辰的队。
毕竟今天朝廷还能信守承诺。
可眼睛一睁,到了明天呢?
“殿下,各州县府库的铜钱库存已经捉襟见肘,连长安也出现紧缺。”
民部尚书唐俭忧心忡忡地禀报:
“再不暂停兑换,李世绩从绛州调来的那批铜,将全部告罄。我们将无铜可兑!”
“先关了这些钱庄,停了兑换吧。”侯君集粗着喉咙闷声道:
“那些愚民属实可恶,怎么就这么不信任朝廷呢!
“谁敢不用纸币交易,国法从事!”
他试图用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掰掰手腕。
“你能把全城的人都抓进牢里么?这才几天,就要把朝廷攒起来的一点脸面全部败光?”
房玄龄对这糙汉子的鲁莽行径嗤之以鼻,转头出了个更阴险的主意:
“殿下何不减少钱庄的伙计,大门只开一办,让兑换的手续变得冗长繁杂,同时减少对外营业时间。
“这样一来,队伍就会排得很长,而且排了队也不一定能排到自己,不耐烦的人自然就会散去,来挤兑的人就少了。”
李明抱着胳膊,气定神闲地听着左膀右臂支招,转头问自己的首席秘书:
“长孙延,你觉得应该如何?”
“我?”长孙延有点卡壳。
首先排除侯君集的答案。
至于房玄龄支的阴招,确实够阴险,长孙延也总觉得好像哪里有问题。
然而,在当下挤兑风潮不减、而朝廷铜库存日益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好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若是在辽东,断然不会发生此事。
“就算有个别人对纸币有疑问,我们也会尽力说服他们……”
长孙延有些垂头丧气地说。
这才回长安半个月,他已经句句离不开“想当年在辽东”了。
李明拍拍他肩膀:
“长安不是平州那样的小地方,百万人口呢,不可能让你挨家挨户地做说服疏通工作。
“要解决这问题,需要巧劲……”
这时,宫中的宦官来了,呈上了皇帝陛下的信笺。
这几天,李明正在和李二陛下闹别扭。
白天借口上班不回宫,晚饭在立德殿阿娘身边吃,吃完倒头就睡。
不给阿兕子姐姐把他扛回立政殿的机会。
自忖做错事的李二陛下也不好意思硬闯立德殿,只能顺着幺儿的毛往下捋,和他玩起了笔头交流。
这次给李明的信也大抵如此,问了问最近的工作近况。
只是在信的倒数第二段,李二陛下提了一嘴,将士们的军饷已经拖欠一个月了。
在最后一段,李世民又补充道,他完全没有催促李明快点解决经济危机的意思,只是陈述了一下目前的客观情况而已,千万不要因此打乱原本的施政计划。
“父皇也开始担心了,打起了退堂鼓。”
李明一眼就看穿了老李同志这封信的真正意思。
李世民的性格,可以说是均匀地播撒在了三个嫡子身上。
李承乾继承了他的多情,李治继承了他的多虑。
李泰则继承了他说话的弯弯绕绕、遮遮掩掩。听见陛下的这个态度,房玄龄莫名松了口气:
“那,就以老臣的方法,使用软性的限制措施,来钳制住百姓兑换铜钱的总量?”
侯君集和长孙延都点头同意。
这似乎是当前局势下,最好的办法了。
李明抱着胳膊,却是不答。
房玄龄眉毛微微拧起:
“殿下意下如何?”
“嗯,我有个一个不太一样的点子。”李明说道。
三人精神一震。
当李明殿下有有点子的时候,那是真的能解决问题的。
“给钱庄增派人手,三班倒。
“不论昼夜,十二个时辰随时开放,放开了让老百姓来兑。”
听着辽东点子王出的主意,三人忍不住嘴角抽搐。
…………
当天,当拿到同平章事阁下的新草案时,三省六部爆发了极为激烈的争吵。
同样的争吵又蔓延到了太极宫。
这做法实在太乱来了,放开百姓兑换,这不是生怕国库不空虚么?
就算陛下再怎么放权给李明殿下,有良心的百官也恕难从命。
然而,就在李世民陛下也拿捏不准,准备把李明小老弟叫进宫里问问的时候。
李明已经自说自话地下到每一个钱庄。
被动等待,不是他的风格。
他打算以主办官的身份,亲自给诸位掌柜宣读这份命令,来一个“政令下乡”。
长安城有一百零八个里坊,也就有一百零八个钱庄。
他在侯君集、长孙延的陪护下,一路轻车简从。
这些钱庄门前,无一例外地大排长龙。
在众目睽睽之下,李明越过众人,大摇大摆地往钱庄里钻。
立刻有人认出了他:
“李明!是李明殿下!”
李明的丰功伟绩,经过长安快报的一通吹捧,已经深深刻入了每一个长安人的dna里。
加上他的外貌太有辨识度了——一个举手投足过于成熟的臭屁小孩。
很难不认识他。
现场立刻热闹起来,欢呼雷动。
一是终于能看见传说中的大名人了,还这么平易近人。
二是,他们也知道,这次赈济的主事人就是李明。
给大家大撒币的大善人,谁不喜欢呢?
加上他在长安施粥时留下的、以及从辽东传来的,近乎“活菩萨”的古怪都市传说。
让大家对他的信任,更甚于对这个朝廷。
“把钱庄里的钱装进木条筐里,给我搭个台子。”李明小声吩咐长孙延。
后者立刻找到了钱庄的掌柜。
掌柜一辈子都没听见这么古怪的请求。
木条框的缝隙较大,虽然不至于让串在一起的铜钱漏出来。
但毫无疑问,对外面排着长队等待兑换的百姓来说,这诱惑力太强了。
他生怕这铜钱一露头,就被暴民抢完了。
但掌柜不敢不从,把钱庄里所剩铜钱的大半,塞进了几个木条筐里,全部搬了出来。
李明大摇大摆地站上了这座用钱搭起来的台子上。
铜钱透过木条的宽大缝隙,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橙黄色,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一个孩子,站在钱堆上。
极具视觉震撼力。
“大家不相信纸币,不相信朝廷,不相信我,生怕铜钱被别人兑完了,自己赶不上趟,所以想快些用纸币兑换铜钱。
“你们的这份担忧,我理解。”
李明声音不大,但所有人都听得全神贯注。
“不过,如你们所见,铜钱有的是,敞开了兑换。”
李明指了指钱庄的铺面:
“每天从早到晚,半夜也开放兑换。所有窗口全开,一个钱庄不够,我就再开一个钱庄。
“你们想兑多少,就兑多少,应兑尽兑。”
简短地说完,李明便爬下了钱堆,扬长而去。
排队的众人面面相觑。
心里好像响起了一个声音:你个二货,这么多时间精力在这儿排队干嘛?
就在他们拿捏不定的时候,一个打扮夸张的女人,腰缠一串铜钱就来了,喉咙梆梆响:
“掌柜!我要兑纸币!”
掌柜和伙计们、包括门外排队的人,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她。
大家都用纸换铜钱,怎么来了个傻缺用铜钱换纸?
“我做大买卖的,用铜钱太重了!
“既然这些纸币能当钱用,不用才是傻缺,傻缺才背着一串铜锭跑来跑去,不方便还容易被抢!”
那大姐大着嗓门嘟嘟囔囔的,撂下铜钱,扬长而去。
看着那女人消失的背影,排着队的众人更觉得自己像傻缺了。
如果纸币真的能买到东西。
如果朝廷真的有数不完的铜钱,随时随地放开了任由大家兑换。
那这些纸片,不就等于是真钱了吗?
反正都是随意使用,都是能购买商品服务。
和铜钱、米绵之类,有什么区别?
不就是一个标志、一个代币么?
“队伍这么长,我明天再来。”
“就是就是,反正钱庄还有那么多钱,不差这么一两天。”
“我先用纸币去市场买菜,反正朝廷规定必须得收,剩下有多的再来兑换。”
“还兑换啥啊兑?你不觉得铜钱太重吗?纸多轻便啊。”
大家伙忽然没有了抢兑铜钱的气势和理由。
毕竟,朝廷可以不信。
但李明殿下的话,大家还是愿意相信的。
意识到朝廷有充足的铜钱作为准备,可以满足所有人的兑换需求以后。
百姓对纸币的信心自然而然地就膨胀了起来。
信心一足,安全感有了,恐慌自然消弭,大家反而不想兑换了。
于是,在钱庄掌柜的目瞪口呆中,排队抢兑铜钱的人群,竟渐渐散去。
…………
在钱庄一旁,阴暗的角落。
“演技还是有些浮夸,得亏大家不容易注意到你的人,只看得见你出场时腰缠的几贯钱。”
李明对着刚才那兑换纸币的女人,就是一通评头论足。
虽然经过乔装打扮,但还能看出一些端倪。
这个“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女人,正是李明的心腹细作,胡三娘。
她的作用也很直白,就是来当托的。
胡三娘听得极为专注认真。
而侯君集和长孙延,则忍不住捂脸。
论鬼点子,真没人比得过李明殿下。
演戏、演说、请托,什么小伎俩招都使了出来。
老实巴交的长安市民,哪见识过这个啊!
随便一忽悠就被劝退了。
从结果上来看,效果拔群。
“我们收拾收拾,赶紧接着去下一个钱庄。”
李明点评完毕,便吩咐侯君集、长孙延和胡三娘:
“就这么照葫芦画瓢,每一个都演一遍。”
这几日,李明一行人马不停蹄地辗转在长安的一百零八个里坊、以及东西两市之间。
在每一个钱庄门前,都表演了刚才那一出话剧。
而每一个目击者,都迫不及待地将这一幕分享给身边的亲友。
很快,这股“纸币也是币”的认识,就迅速席卷了整座长安城。
并随着往来的商贸,逐渐向全大唐扩散。
…………
太极宫两仪殿,听到消息的李二陛下,都快气得发疯了。
“什么?!李明那厮真的这么干了?
“真的放开所有钱庄,不舍昼夜,对百姓予求予取,随便让他们兑换宝贵的铜钱?!”
李世民差一点就又要在小朝会上拍案而起了。
禀报此事的大司空长孙无忌,也被陛下的反应吓了一跳,战战兢兢地低头道:
“确系如此……”
“可门下省呢?门下省不是把这条政令封驳了吗?刘侍郎!”
李世民质问黄门侍郎刘洎:
“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不阻止同平章事?!”
刘洎一脸茫然:
“同平章事并未向门下省……下发此条命令啊……”
“他绕过了门下省?!”
李世民一怔,嘴里喃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