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第193章 北方核心区建设规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93章 北方核心区建设规划
    朱简烜把自己考虑开发的工业区和矿业区,以及把他们和港口连接的铁路画在地图上。
    结果就发现,这些线路在中原地区的交汇点,最合适的还是现在的顺天府城附近。
    但问题是,自己已经根据后世的经验,准备将北方的中心城市迁离顺天府了。
    朱简烜对着地图看了一会儿,发现想要再找一个合适的中心城市,还真的非常不容易。
    天津地势太低,永平府也太偏。
    顺天府城已经靠近太行山脉,没有办法再往西挪了。
    除了这几个地方之外,更合适的地方竟然是正定府,也就是石家庄那一块。
    且不说这些地方距离海岸线有多远,关键是这些地方的人口承载能力,也不会明显超过顺天府。
    继续往南找,华北平原中部和淮河两岸,都面临黄河的压顶之势,难以安稳下来。
    长安承载能力早就不行了,唐代皇帝就经常跑到洛阳去就食了。
    再往南就到淮河以南了,已经不算是北方了。
    而且都到淮河以南了,那直接用应天府的江北地区当核心就是了,但这种地方已经跟北方没有关系了。
    关键是现在也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
    朱简烜考虑了许久之后,慢慢发现自己陷入思维误区了。
    顺天府不是因为它是顺天府或者北京城,才能够成为北方地区的中心城市。
    而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北方最合适的中心节点,所以才理所当然的当上了顺天府和北京城。
    顺天府位于华北平原最北端,背枕燕山揽太行,背北朝南正对大平原。
    顺着辽东走廊向东北伸手,就能抓到辽东和东北地区,顺着长城向西北伸手,就能抓到蒙古草原及河套地区。
    南下更是一路畅通的华北大平原。
    就像客厅里面的直角组合沙发上面,侧身躺在最舒服的那个拐角位置,还能非常直观的纵览整个客厅全局。
    单纯考虑陆地上的位置,顺天府天生就是控制东北、华北、草原三大区域的中心节点。
    如果考虑海洋,顺天府向东南不远处就是出海口。
    但它又又不直接临海,方便自身出海的同时,又有一段防御缓冲区。
    到了海上之后,外围又有渤海、黄海北部、黄海南部、东海这样四重内海水域作为缓冲区域。
    有琉球群岛、朝鲜半岛南端和济州岛到长江口、山东半岛顶端和朝鲜半岛中部小半岛、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北部,这样四道岛链和半岛组成的海路屏障。
    除非这里的海军残废到极点,或者是敌人具有超时代的碾压优势,才有可能一路打穿这么多防御。
    否则常规对手根本进不来。
    顺天府就是天生的北方核心,海洋和陆地的双核心。
    这里就算是不是都城,也必然是一个军事重镇,必然是地方上的核心城市。
    也就是说,找不到一个北方城市能够平替顺天府的。
    不能换的话,那就只能分了。
    把不同的功能安排到不同的地方,不让它们聚在一起越聚越大。
    根据前世的经验,早期在核心城市建设各种工业区,到了城市承受不住的时候再迁移,这种典型弯路现在应该直接绕过去。
    把工业时代人口积累最快的工业区分出去,应天府城周围一百公里内不得建设任何工厂。
    工业化早期的产业中心,放在永平府卢龙、滦州、开平、迁安等钢铁工业中心附近,在乐亭的滦河口修海运码头。
    随着工业化不断深入,需要的工业用地会越来越多。
    那就将适合水运的产业放在渤海周边,选择适合建设港口的地方开发。
    不需要或者不适合水运的产业,就顺着北直隶中部向南建设,沿着顺天府到应天府铁路布置。
    现在的大明和吴国都不会缺乏耕地,在大平原上搞建设是最方便的。
    用水大户可以放在辽东半岛的山麓,这里的降水量与淮河流域接近,但是蒸发量更少,水资源更丰富。
    同时还可以把黄河的河道人工改回来。
    让黄河走北宋年代本来就应该走的正常河道,从天津地区注入渤海。
    天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北部的绝大部分河流,基本都在这片沼泽地入海,以至于被称为九河下梢。
    反过来看,这个地势最为低矮的地方,本来就应该是诸多河流入海的地方。
    这里经常性的洪水泛滥本来就是正常现象,这里本来就不适合大搞工业和城市建设。
    这也是应该考虑和借鉴的历史经验。
    等到天津依赖顺天府指定海港的优势,形成大范围工业区和居民区的时候,再想调整就晚了。
    与此同时,现在也已经到了应该大规模整治黄河的时候了。
    统治中原大地的朝廷必须治理黄河,否则中原地区没办法稳定,这是自大禹治水以来的宿命。
    黄河上一次自然改道是1048年,从地势较高的山东地区的东汉故道,向北偏移到了地势更低的河北,在天津地区入海。
    但当时的天津地区是北宋与辽国的分界线,若黄河的河道继续向北滚动,就会进入辽国境内。
    那样辽国就能够在本国境内过黄河,顺着华北平原南下进攻宋朝。
    宋朝就会失去黄河这条天然防线。
    所以北宋朝廷就想把黄河强行改回地势更高的山东。
    结果就是劳民伤财几十年也没有搞成功,还把富裕的河北搞的一片糜烂。
    到了南宋初年,南宋守军为了抵御金军,在1128年主动掘开了黄河大堤,人为导致黄河再次改道。
    这是黄河有史以来第一次流入南方,开始了持续七百年的夺淮入海时代。
    在夺淮入海阶段的前三百多年里,黄河只是确定会从淮河的入海口入海,但是黄河注入淮河的地方却经常变化。
    直到万历年间才被潘季驯强行固定下来。原本非常的安静温和的淮河,被黄河注入搞得下游大面积糜烂,从未有过大规模水灾的地方,开始隔三差五的发大水。
    唐宋时代富庶的江淮地区变成了朝不保夕的黄泛区。
    元明清三代朝廷,在保淮和保漕之间都无可奈何的选择保漕,不得不持续放任淮河下游断断续续的泛滥。
    黄河本来就不适合继续留在淮河的河道里。
    就算是朱简烜对黄河放任不管,黄河携带的泥沙继续积累几十年后,黄河也会自己强行决口向北的。
    原有历史上这次改道发生在1855年。
    而且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黄河就已经开始隔三差五的小规模决口了。
    写海国图志的魏源曾经提前十三年发出警告,认为黄河在南方已经快要撑不住了,放任不管的话肯定会大规模爆发。
    当时的清廷忽视了魏源的意见,黄河在1855年发生了大规模决口。
    不受控的黄河改道,实际上是放任河水在大平原上随便流淌,直到河水自己找到合适的河道,慢慢的归拢进这个新河道里。
    如果没有人为干预,这个过程会持续很多年,形成大范围的持续性泛滥区。
    现在提前几十年开始规划新河道,提前给黄河准备好更合适的入海河道,然后人工诱导黄河提前切换过去。
    应该有机会避免自然改道的水灾泛滥。
    其实,当初如果没有两宋的瞎操作,黄河应该能在河北地区持续流淌数百年。
    黄河泥沙在天津堆积几百年,天津地区早不该那么的低洼了。
    黄河下游主河道相对稳定的时候,在入海口的三角洲区域也会经常性的小范围改道。
    河道会在一个扇形范围来回摆动,把三角洲的地势不断垫高和加大。
    现在对天津和黄河的合理的安排,应该是禁止在天津范围大规模建城,把这块低地作为华北河流的专用入海区域。
    正常年份可以作为猎场或者牧场使用,在洪水泛滥的年份可以作为泄洪区。
    反正大明和吴国都不缺少耕地。
    要完成人工引导黄河改道的大工程,用现在的传统工具应该能慢慢的解决,但显然不符合工业时代的效率了。
    自己应该准备一些更合适的工程工具了。
    力量和效率远超普通人类,同时又足够灵活的机械工具。
    按照历史经验,这需要有内燃机。
    以吴国现在的机械加工水平,应该能够制造可用的内燃机了。
    用内燃机作为动力,制造挖掘机、推土机、拖拉机、运输卡车,正好可以同时完成农业机械化。
    同时将民用和军用汽车搞出来,同时更进一步研究飞行机器。
    然后,渤海周围海岸多滩涂,修建海港要疏浚内河和出海航道,最好同时开始研发专门的绞吸船。
    可以把水底的泥沙搅拌成泥水抽出来,输送到岸上或者航道两侧去。
    朱简烜把这些思路也依次写下来。
    然后继续考虑北方核心城市的功能区拆分方案。
    工业区从顺天府分出去之后,未来人口可能会持续膨胀的区域,就是商业贸易和金融区域了。
    它们可以放在工业区和旧城区的中间位置,比如说类似蓟州、遵化这种地方。
    选在燕山的山脚下,方便利用山谷修水库,供应城市用水需求。
    再然后就是核心中央军的主力驻地,可以分散放在蓟州、廊坊、昌平、密云等多个周边县城。
    最后是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研中心、军事指挥中心。
    这些机构人数加起来也得有几百万,可以放在旧城周围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内,分成几个离散形式的中心。
    科研中心放在旧城西南方向二十多公里外的房山县西北部,前世的青龙湖公园周围。
    这里是顺天府平原区域地势最高的地方,只要建设的时候做好排水,整个顺天府旧城都淹了这里也不会淹。
    还可以和前世一样修水坝蓄水成湖造景。
    高级教育中心,也就是未来的各种大学扎堆的大学城,应该与科研中心相邻。
    所以就放在科研中心的东面,房山县城的北部。
    至于军事指挥中心和行政中心,都应该放在自己这个国王的住处周围。
    顺天府旧城北部和西北部,这片区域内有玉泉山、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私人园林。
    永乐到崇祯朝的两百多年间,大量皇亲国戚和高官富商在这片区域建设了很多宅院。
    清华园最初就是万历皇帝的外公李伟修建的园子。
    清国入侵中原的时候,把这里原有的园林全都霸占了,后来又继续修建了一些新的皇家和私人园林。
    现在北伐军把这里清朝高层全部清空,这些园林当然就全归自己这个国王了。
    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利用新时代的工程技术和设计思路,将这些园林整体修缮加固再扩建。
    将来一部分作为自己未来的宫殿和办公场所,一部分赏给现在或者未来有功的大臣居住。
    自己的正式王宫在澳洲吴王都,在这里就不用再修格式化的严肃宫殿,这些园林都算是离宫别苑。
    在这些区域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建设政府办公楼和官员住宅区,作为行政中心。
    在这片区域西方,单独建设一处办公区,作为军事指挥中心。
    未来的文化中心就是完全保留下来的旧城。
    但是未来旧城内部不应该有私人建筑,所以可以在旧城城墙的东侧和南侧,专门建设新的城市区域。
    未来的所有文化艺术类的产业区域,都以这两道城墙为基址向东方和南方建设和拓展。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