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第85章 问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85章 问答
    有曹嵩在一旁帮腔,场面一直没冷下来,只是聊着聊着曹嵩忽觉得问题的走向逐渐不可控了。
    譬如在聊到如太学生这样的在京士人时,曹操直接锐评道:“现在外面的人都担心殿下被宦官蒙骗。”
    曹嵩很想揪着曹操的耳朵问一问,这是你该说的话吗?看不到旁边的郭胜正在咬牙切齿吗?
    刘辩则反问道:“若我将身边之人换成太学生,就一定不会被蒙骗吗?”
    又论起地方不法横行。
    刘辩问道:“孟德历任地方,见是宦官子弟为祸更甚,还是豪强恶吏为祸更广?”
    曹操并不正面回答,只说:“臣见权贵子弟仰仗权势,恃强凌弱,凡有地方长吏不能制者,民皆苦之。”
    稍后又谈及一些问题,不过这些问题也都是表象,没有触及最根本的土地问题,刘辩决定再说上一句。
    “我见往年上计簿,自中平初年因黄巾贼而大减以来,近些年人口、田亩亦年年减少。国家租税也因此减半,此事率更令应最清楚不过了。我亦时常忧虑。”刘辩虽年纪不大,可说起此话,在场之人竟都不觉得有异。
    曹操冷静地回答道:“殿下,臣以为应当整顿吏治。”
    汗流浃背的曹嵩,闻言总算松了口气。
    但他却没发现曹操比他轻松多了,显然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曹操自己是心里有数的。
    曹嵩没那么不学无术,他很清楚地方上的猫腻,隐瞒人口、田亩,将豪族的田租转移到黔首的身上,诸如此类。
    如果想要直接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重新度田。
    但他很清楚重新度田会造成什么后果,上一次因为国家对上计的结果产生怀疑而重新度田还是光武帝。
    那一次,共杀了十多个刺史、郡守,全国多地不约而同地爆发了大规模叛乱,甚至包含了光武帝起家之地幽州。
    在这个话题之后,谈论的内容再度平和起来,诸如沛国饮食与雒阳的区别?那里的人爱吃粟米还是稻米?
    ……
    等到曹嵩携曹操告辞离开,刘辩也准备回宫去了。
    他原本就没想过曹操一见面就对他掏心掏肺,倒也称不上失望。
    曹操话语中有所保留之处并不少,可刘辩自己也没做到坦诚相待。
    至于刘辩最后所提出的上计,指的是每年年末前,各郡国需要将治下的户口、人口、田亩、钱谷等数据由专门的上计吏送达中央的固有制度。
    度田则是上计之前的工作,各县每年都要调查治下的田亩、人口数据,然后汇总到各郡国。
    当数据汇聚到中央之后,这些数据会和往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有对不上号的地方,轻则问责上计吏,重则后面的国相或太守、刺史等都跑不掉。
    而就目前刘辩能看到的上计数据来看,自光武时的那次因度田而产生的大规模叛乱被平息以来,最关键的田亩和人口数据变化基本上还算是合理。
    奈何到中平元年,这些数据有了一次巨大的断层,并且随着之后各地的此起彼伏的叛乱继续下降。
    叛乱,尤其是大规模叛乱,是最好的失去人口、田亩的理由。
    失去很简单,可要想把账面上失去的人口、田亩找回来,可不容易。
    刘辩想着,曹操所说的整顿吏治,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
    回去的路上,曹嵩问道:“我儿如今心事可还算解了?”
    曹操点头,道:“怪不得蔡公话语间这般推崇太子。”
    待回到家后,刚进家门,曹操忽然感慨:“阿父,听说太子长于民间,被一个姓史的道人养大?”
    曹嵩一愣,疑惑道:“你是想?”
    曹操又道:“子脩年纪大了些,可丕儿才一岁……”
    但曹嵩马上给曹操浇了盆冷水:“陛下当初想要赏赐史道人都寻不到人,你就别做妄想了。”
    曹操遂罢此念。
    而另一边,同在回去的路上,刘辩便想着,似乎自从西园八校尉建立之后的这几个月,各地便没再有叛乱上报了。
    哪怕是鲜卑人都好像老实了不少。
    这让他都稍微有些不习惯了。
    于是刘辩琢磨着,这八校尉建都建了,总不能白建吧。
    总要给八校尉部找点事情做,一天天的可都是实打实的钱啊!
    然后,非常凑巧的,灵帝也是这么想的。
    他又重新提起了出巡计划。
    好在这次出巡也不会立刻出发,而是要等到暑气过去。
    ……
    在之后的时间里,刘辩接连看到了两份奏书,分别来自袁绍和马日磾。
    汝南黄巾贼终于向袁绍投降了,接下来等到袁绍安置好投降之人后,有何进在,其必然还要回京,另择其他籍贯之人接任太守。
    而来自马日磾奏书内容则要长一些。
    而受灾的七个郡国,其中百姓最终愿意迁徙去荆南定居的远没有达到预期的五万户,实际上只有将近两万户,男女老少加起来不足十万人。
    此外,刘辩还在奏书上看到了两个他熟悉的名字。
    华佗与张机张仲景。
    说起来,华佗还是托了张仲景的福。
    马日磾虽不歧视医者,但也不会特意把医者的名字写进奏书之中,但张仲景好歹是个县令,于是便在言及张仲景的编书为其表功时说明,一个叫华佗的医术水平非常高的医者认为书中的内容是有道理的。
    荆南四郡算是开发程度比较高的,最巅峰时四郡的人口突破了三百万,单是长沙一郡,就有一百一十七万人,只在人口密度上比不过中原地区。
    然后,大疫就来了。
    自桓帝元嘉元年(151)正月起、延熹四年(161)正月,包括本朝的建宁四年(172)三月、熹平二年(173)正月、光和二年(179)春、五年(182)二月……
    疫病首先起于北方,随后向南传播,荆南也不能幸免。
    而光和七年,即中平元年爆发的黄巾起义,便是在此种疫病肆虐、天下大旱、赋税不绝、郡县压迫的背景下发生。
    最近的一次的大疫则是黄巾之乱后的中平二年春。
    而对于这种快速传染类的疾病,时人称之为伤寒。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