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第155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还有就是,看天色,离艾尔海森的下班时间并不遥远,风沙止息一片安宁的沙漠里太阳仍旧在炙烤着旅人,有什么事可以下班之后交流。
    所有的事情应当在上班时间解决。
    包括且不限于搭建帐篷、制作食物。
    在升起的火堆里,沙漠的夜晚来临,凉意同夜晚一起降临,白日里滚烫的沙子成了沙漠里生物保存水汽的一种手段。
    沙漠上没有黑色的沙暴,天空之上是明澈的星子,天空之下是升起的一堆火光,和围着火的两个人。
    空旷,渺小。
    白日所见之景成了黑色的影子,倒是能看见远方也有一点火光,来自沙漠里的镀金旅团。
    这种光线条件并不适宜阅读书籍,会损害视力,知识可以随时随地取用,不会溜走,而保存足够的体力和充足的睡眠,是抵御白日的热度的有效手段。
    夜晚的食物是菌菇汤,以及没有汤汤水水的炖肉。
    两个人的心情都可以称得上平静。
    这种两个人相处的事,他们经历得不少。
    第88章
    清心和艾尔海森最初的合作是因为课题,关于两个人之间会不会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会出现过度的分享欲的课题的。
    非常奇怪的一个课题。
    但考虑到这只是一个导师费尽心思,让自己的学生可以停留在须弥不会因为游学和各种意外而选出来的一个课题,便也不那么奇怪了。
    做天才的导师并不是一种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道德感过强的导师来说,每一次都想丢下自己的逆徒,然而转头就想起这毕竟是自己的弟子,真要就这么不管了,他良心实在是过不去。
    清心那段时间是游学回来不是性命垂危就是状态极其差劲,一副生命被过度消耗,人快承受不住自己求知欲的样子。
    导师那段时间捞人捞到每天做梦都梦到他速度慢了一步,自己的学生就在沙漠在雪山在稻妻……在任何一个他忽视的地方为了研究而死去了。
    他实在没办法了,就整出来这个课题。
    对时间有最低限度要求,涉及人际关系,又是来自导师的任务。
    导师不相信这个论文能让自己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会有任何态度的改变,甚至都没要求这个课题必须有一个结局,他的目的是让清心停留在须弥一会,而不是强迫对方浪费自己的时间研究她最不想见到的人际关系。
    “你需要休息一会,一直奔波会过度消耗你的学术生命。”
    又觉得这语气不太严厉,直接换了个说法,“我不管你这段时间怎么研究我交给你的课题,用什么方法,你必须要在须弥。”
    这句话没什么必要。
    只要手里存在一个课题,清心就会交出相关答卷,无论最后是没写还是没写完。
    如导师所想,这个课题上清心是不存在效率的。人际关系的构建需要时间,寻找配合的目标也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分出心思去验证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的是限定对象的分享欲还是单纯的客套和热情。
    ………
    清心列出了研究目标需要具备的条件,将寻找研究目标需要时间这句话划去,其他分辨条件随后也被划去。
    毕竟条件列出来,清心便知道研究目标具体的样子了,是知论派的学者艾尔海森。
    理性,人群之中的旁观者,不会在自己不高兴的时候为了纯粹的客套而保持着与陌生人的社交联系。从他身上可以很直白的得到时间带来的结论。
    至于是否需要先与研究目标构建相关社交联系然后再提出要求,清心从未考虑过这种问题。
    她只是找到了艾尔海森,询问他如果想要将他当做研究目标,需要交换什么级别的知识,更进一步的配合研究又需要什么知识来进行交换。
    她这里可以提供魔神相关知识以及古文拓印资料。
    艾尔海森当天在教令院智慧宫阅读书籍,作为没有从须弥教令院毕业的知论派学者,他在人群中气质独特,辨识度极高。
    他用自己森绿色,有红色菱形的眼瞳不带情绪的看了一眼清心。
    “这是我的阅读时间。”
    清心当天也在智慧宫看书看了一天,这件事情具有等待的价值,故而她借着等待的时间开始复习所阅读过的通识书籍。
    须弥教令院对知识的流通渠道有严格的管控,智慧宫里的一些书籍便需要高级学者才能借阅。
    清心可以阅读普通学者无法借阅的书籍,但她那天从头至尾看的都是通识书籍。
    原因?
    知识是为了回答疑问,对于那些需要权限才能进行查阅的知识,清心倾向于自己先得到相关认知再进行阅读。但通识书籍,介绍的一般是提瓦特的常识,是普遍认知。倘若这些常见之事的释义已然出现错误,那么靠这些基础理论堆叠的学术高塔便失去了阅读的价值。
    她在看智慧宫高等权限知识放在外面的钥匙和目录。
    “我需要贤者权限才能查阅的知识。”
    阅读时间结束后,艾尔海森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我需要课题进展。”
    清心合上读完最后一句的书籍,亦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他们都没有毕业,是依照教令院对学者的划分里处于权限底层的人,但又有超出常理的一面,各自对知识的需求不同。提出各自的条件,是求同存异达成合作的第一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