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第282章 请三省为世镇之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广东尚之信弑父夺位之时,西北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一切源于吴三桂称帝。
    吴军兵临长江、吴三桂于武昌称帝消息传至西北各地后,无疑给西北胶着的局势注入一针强心剂,不仅令吴军士气大振,也让大量原本还想继续观望的官员果断选择起兵响应。
    相继有清朝委任的固原道陈彭、定边副将朱龙、巩昌游击袁承梁起兵叛乱,公然宣称拥护昭武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又有副将潘瑀策动阶州、文县、洮州、岷州叛变,守备鲁文耀于临洮发动叛乱。
    响应的官员中不乏吴三桂旧部,如副将朱龙此前一直在云南任职,四年前才被清廷调到甘肃。
    但多数与吴三桂没有关系,这些人之所以起兵响应反清,一是受吴三桂兵临长江、称帝消息刺激;
    二是吴周集团首席谋士方光琛的功劳;
    三是西安方面将西北清军主力调到秦州,给了这些官员在后方起兵的机会。
    虽未能成功劝说王辅臣起兵响应,方光琛同吴三桂次子吴应麟却没有就此离开西北,二人留在平凉继续做王辅臣及其部下工作之余,更是不断派人潜入甘肃各地策反,以配合王屏藩发起的秦州战役。
    方光琛同吴应麟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活动,王辅臣如何可能不知道?
    但他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始终没有“约束”方光琛行为,更没有将二人献给清廷邀功。
    对于那些受到方光琛蛊惑要自己起兵反清的部下,王辅臣也是极力安抚,以时机未到推脱。
    这也是方光琛决定暂不回去的原因。
    他认为王辅臣之所以不肯起兵,除了想看看局势发展外不过是待价而沽。
    只要形势有利于吴军,且吴军开出的筹码足够,王辅臣终将起兵叛清。
    为此,方光琛密请吴三桂册封王辅臣为安西王,再授其扬威大将军,对王的部下也给予破格晋封。
    不知为何,吴三桂一直没有同意方光琛所请。
    倒不是夏国相从中作梗,而是吴三桂认为眼下他已夺取武昌,大军随时可渡江,因此西北战事从一开始的两拳并进直取燕京变成了只需牵制西北清军主力即可。
    如此,王辅臣的重要性自然下降。
    而且无论是地盘还是兵力,以及资格,王辅臣相较耿继茂、郑经、孙延龄、张长庚都有所不如。
    平凉兵虽精却不过八千,地再重也不过偏处西北一隅,眼下西北于整体战略地位又削弱许多,自然没有必要给王辅臣开出王爵筹码。
    何况,大周皇朝新立,勋贵功爵理当珍贵,若滥发王爵,不仅易使大周爵位“贬值”,将来也会形成新藩镇林立、尾大不掉局面。
    作为最高统帅,吴三桂的考虑自有一定道理。
    内心深处,对于王辅臣没能第一个站出来响应自己,吴三桂其实也是有怨恨的。
    因此适当给予“敲打”也很必要。
    没有足够的筹码,方光琛自是没法说动王辅臣,但对其部下将领的策反却是效果明显。
    平凉清军千总以上军官至少有半数愿意起兵反清。
    甚至王辅臣督标的主要将领们也大多愿意尊奉吴三桂这个昭武皇帝,而不是燕京的那个鞑酋康熙小皇帝。
    如果不是王辅臣御下甚宽,将领们感其恩情仁义,只怕早就有人铤而走险逼迫提督大人造反了。
    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平凉方面始终没有大的进展,甘肃那边在方光琛不遗余力策反以及吴三桂称帝消息刺激下,各路叛乱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如果说陈彭、朱龙等人的叛乱尚无法动摇甘肃局势,那省会兰州的兵变则让清廷在甘肃的统治摇摇欲坠。
    发起这场兵变的是兰州绿营的游击董正己。
    此人早被方光琛策反暗中降吴,但因力量薄弱不敢轻举妄动。
    为让董正己成功促成兰州反正,方光琛将吴三桂交给他的二十万两银票,以及一枚甘肃总管大印交予董正己。
    得了巨款又得了高官的董正己倍受鼓舞,秘密联络守备吴承印、马洪等人,将吴军策反一事全盘道出。
    同时拿出十万两供吴、马等人收买军士。
    吴承印、马洪等人在巨款面前纷纷动心,加之判断吴军年前肯定会渡江北伐,推演之下认为清廷在中原根本挡不住吴三桂亲自率领的大军,因此清廷败局已定,为求在新朝有晋身之阶,立即同意董正己提议在兰州发动兵变,响应吴三桂。
    几人说干就干,各自出面煽动甘肃巡抚华善所属抚标各营校官士卒。
    当夜,董、吴等人带领被他们拉拢策反的几百抚标官兵突然袭击甘肃巡抚衙门,只打了几铳就吓的睡梦中的甘肃巡抚华善连大印都没来得及拿弃城逃往凉州。
    巡抚大人这一跑,城中清兵群龙无首,在董正己、吴承印等人劝说下纷纷放下武器。
    整场兵变除死了十几個巡抚衙门的守卫竟无一伤亡。
    天亮之后董正己即以吴三桂授予的甘肃总管身份命人张榜告示百姓兰州已经易帜反正,叫军民人等蓄发易服后即派人前往平凉告方光琛。
    知兰州反正,方光琛大喜之余顾不得请示吴三桂,急忙让二公子吴应麟前往兰州主持大局。
    吴应麟在平凉本就呆的无趣,其人智勇双全,前年奉其父吴三桂之命平定滇南土司作乱,曾连擒土司郎岱、土酋陇安藩、水西土目阿豆、女酋陇氏及部属万余人。
    与其在燕京为质的大哥吴应熊相比,吴应麟更类其父。
    在军中也与吴国贵、马宝交好,眼见其他人在父王麾下冲锋陷阵不断奏捷,自己却跟着方光琛在平凉受王辅臣的腌臜气,吴应麟胸中肯定郁闷。
    因此一听方光琛让他去兰州会同董正己等对付甘肃巡抚华善,吴应麟二话不说就带了十余名随从赶往兰州,同时携带了大量官职文札。
    方光琛对二公子的才能还是肯定的,唯一不满的地方在于二公子为人狂傲,不将其他人放在眼中。
    王辅臣之所以不肯起兵响应吴三桂,同当年二公子与其交恶脱不开关系。
    因此与其让二公子呆在自己身边发挥不了作用,不如让二公子去兰州大显身手。
    让方光琛惊喜的是这个二公子果然类父!
    一路不断散布其父称帝、大军即将过江消息,劝降了沿途不少绿营、回回、贼匪为他所驱,边墙更有几个蒙古部落也接受了吴应麟的官职,或带千人、或带数百人来投吴应麟这个昭武皇帝二太子。
    短短六天时间,竟叫吴应麟空手拉起了一支近两万人的兵马,其中蒙古骑兵3000多。
    在定西为前线大军筹措粮草的甘肃布政使成额闻知吴三桂的二太子领兵杀了过来,这位满洲正红旗出身的觉罗宗室竟然不敢御敌,带着手下三千“打粮兵”开了城门投降了吴应麟!
    这也是吴三桂起兵以来第一个向吴周投降的满洲高官,也是第一个投降的爱新觉罗宗室。
    成额这一降,使得定西与兰州附近的州县均是望风而降,等吴应麟领军进抵兰州时,其手里的兵马已然多达三万之众。
    除了三千多蒙古骑兵外,还有回兵四千多,驻防甘肃的八旗兵四百余!
    再同董正己等合兵,吴应麟这一“光杆司令”硬生生拥兵四万余,不可谓不奇迹。
    平凉的王辅臣听闻此事后,也是惊的目瞪口呆。
    逃到凉州的清甘肃巡抚华善更是被吴二太子这一“神迹”吓的龟缩城中不敢动弹。
    整个甘肃烽烟四起,唯一平静的就是河西走廊那一块狭长地带。
    甘肃大乱,陕西这边更是没好到哪里去。
    吴三桂称帝消息跟毒箭似的,使得陕西各郡邑无不骚动,叛乱纷起。
    真是消息传到哪,哪就叛!
    先是同州游击李师膺据神道岭起兵,连陷洛川、宜川、鄜州等城,后是陕西延绥镇所属鬻水、鱼河、波罗各营、葭州、吴堡、清涧、米脂等县先后叛乱。
    吴三桂任命的陕西巡抚吴之茂也是大将之材,在积极支援秦州同时,组织兵马攻占了东边的兴安府。
    各地叛军趁清军主力调往秦州之际攻城略地,绥德、延安、花马池、靖边等相继失陷,使得陕西全省只有西安、邠、乾二州没有叛乱,其余地方不是叛乱就是被吴军攻占。
    原本还对清军有利的西北局势硬生生被吴三桂称帝消息搅得一塌糊涂。
    陕甘绿营没有反叛的只有甘肃提督张勇、西宁总兵孙思克等寥寥几人。
    眼见陕甘形势急转直下,陕西总督白如梅八百里加急奏请燕京启用因父辞官、回家守孝的赵良栋为陕西提督,以求镇压陕西各地的叛乱。
    鳌拜准了白如梅所请,同时有感战事危急,为使陕甘诸将尽忠朝廷,以小皇帝名义授张勇为靖逆将军,加孙思克左都督。
    陕西和甘肃的大乱如同后院失火,令得正在秦州同吴军对峙的陕甘清军主力人心惶惶,平寇将军卓布泰为稳住局面,亲自督统满汉八旗6000至西安赶往秦州坐镇。
    卓布泰前往秦州时已是十一月中旬,此时武昌新生的大周皇朝正紧锣密鼓准备渡江北伐。
    十一月十四日,马宝领兵12000人先行渡江于汉阳安营扎寨。
    根据兵部安排,十六日、十九日各有三万人和五万人渡江。
    十九日渡江的五万人中包括刚从云贵赶来的一万多土司兵,他们携带了不低于百头战象。
    吴三桂已经决定御驾亲征。
    其御营也将于十九日渡江。
    大军经汉阳北上经德安攻打河南信阳,之后长驱北上攻汝宁、襄城转而西进,切断南阳达素集团退路。
    争取一战聚歼达素集团,全军挥师东渡黄河直逼京畿。
    这一战略是吴军大将吴国贵同夏国相共同拟定。
    方案中被封为平虏侯的王五将率军自襄阳北上牵制达素集团不使北逃。
    也就是说只要王五能拖住达素,接下来的围歼达素的战斗就无需他了。
    任务相对而言比较轻松。
    可能是吴三桂考虑到小女婿手里能战之兵不多,不想小女婿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家当损失太大。
    至于忠贞营是否配合这次作战任务,吴三桂没有强求。
    王五却觉得有必要说服虎帅他们配合作战,不管顺系如何看待吴三桂称帝,眼下也当“搁置争议”。
    为此送妻子吴小蛮携侄子吴世璠去武昌后,便让金冠三代表自己先去襄阳做工作。
    他这边安排好出兵及粮草事项后就赶去襄阳。
    其妻吴小蛮坐船到武昌时,耿精忠的使者礼通官郑裴正在觐见吴三桂。
    在场的除了夏国相、吴国贵等人外,还有从东南回来的礼部尚书钱点,兵部尚书韩大任。
    郑裴此来无疑是表明耿家父子对吴三桂称帝一事态度。
    此事对于刚刚成为皇帝的吴三桂十分重要,如果耿家父子不承认他这个天子,那江西战局肯定会受影响。
    原以为郑裴不会直接向自己行参见皇帝的大礼,未想这个耿家使者却是干脆利落的直接行了大礼,并呼吴三桂为万岁。
    这让吴三桂极为高兴,命给郑裴赐座。
    “多谢万岁!”
    郑裴落座之后,又起身道:“当下局面,伪清无道,民心思汉,处处皆然。我家王爷应天顺人,响应陛下兴师北伐,旬日之内福建全省尽复,之后兵分四出,东复浙江、温州、台州处,北复浙江衢州等处,西复江西广信、饶州、建昌、抚州、南康等府”
    郑裴洋洋洒洒一通,皆是为其恩主耿家表功绩。
    虽有夸大,但大体与事实相差不多。
    截止目前为止,“抗清联盟”出力最多者确是耿家。
    故而吴三桂于殿上御椅上不住点头,面上也始终挂着笑意,待那郑裴为耿家父子表完功绩后,便欲开口夸赞耿家父子几句,未想那郑裴话锋一转却问吴三桂将来讨灭满虏后,江浙、福建、江西所属何人。
    钱点过去与郑裴有过交道,见其话中有话,不由问道:“郑兄何来此问?”
    “我家千岁并无它意,只是想万岁能言而有信,以福建、江浙、江西酬我家千岁讨虏之功,以三省为我家千岁世镇之地!”
    郑裴话音未落,殿上的吴三桂已然勃然变色。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