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这两年半里,大家都在吊打四夷
诸葛亮平定建宁郡、分兵跑马圈地,至各县宣示统治。
这项工作,最终在建安十六年的三月底四月初,才全部完成。
至于彻底圈定交趾郡各县,更是拖到了这一年的夏天。
而考虑到交趾盛夏的酷暑,这项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还不得不中断了一阵子,让大部分不耐炎热的驻军,至少回撤到滇池盆地渡过夏天,入秋凉快后再南下一次——
毕竟滇池盆地周边,已经算是整个南中地区气候最宜人、最适合北方汉人生存的宝地了。
后世昆明号称“春城”,四季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那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诸葛亮本人在安抚诸部夷帅的过程中,不得不在滇池县短暂驻扎了一阵子,随后就感慨当地的气候环境之好,果断拍板,把建宁郡的治所从味县正式迁移到滇池县。
(注:味县就是后世的曲靖,建宁郡之前的郡治在那里,但是雍闿起兵反叛时,并没有以味县作为自己的统治核心)
这也是诸葛亮本人,这辈子抵达的最南方的郡县了。从此以后,诸葛亮一路北返,再也没有如此深入过南疆。
离开之前,诸葛亮还下达了一条原本历史上他也不曾下达过的命令,那就是允许在滇池县周边,常年驻扎五千至一万人的汉人军队。
这些军队也不用保持长期军事训练,而是可以半军半农,以屯田兵的姿态维持——而原本历史上,诸葛亮在平定南中、把当地夷帅彻底打服后,可是完全将当地的自治和驻军权交还给蛮王夷帅们的,一点都没留军队驻守。
出现这种蝴蝶效应偏差,显然也是因为原本历史上,诸葛亮打到滇池盆地附近时,季节已经是深秋初冬了(五月渡泸,十月就打到了味县和滇池盆地),所以诸葛亮本人也不知道滇池盆地周边春夏季节的气候,不敢造次。
毕竟没有人可以凭空想象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以诸葛亮之智,也不可能靠空想就意识到“以昆明盆地的夏季气候,其实汉人也能在此全年生活下去”。
而这一世,因为多打了一个交趾士燮,最后圈地扫尾的阶段多耽搁了些日子。诸葛亮才切身感受到了初夏时分昆明盆地的凉快依然,这才做出了比历史同期更为正确的决定。
多了这五千到一万人的长期驻军,显然可以在后世云南腹地中心开花、更快向当地南蛮传授汉人的耕作渔猎技术,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汉化,自然也客观上加速了“改土归流”的进程。
或许整个过程,会比原本历史上控制南中多花些成本,但长期收益却是非常明显。诸葛亮也足以凭借此功,在后世被作为“云贵地区改土归流、彻底汉化西南夷”的最大功臣而载入史册。
后世不仅成都等地要立武侯祠,连昆明也逃不到,也得有武侯祠。
而在滇池县保持长期驻军后,这些士兵还可以每年冬天南下交趾,加快融合汉化交趾郡的土蛮,遇到天热就沿着红河河谷撤回来。
汉人武装不在交趾的那几个月,就先临时依靠交趾本地的小官属吏自行治理。
诸葛亮走之前,也从当地基层官吏里,快速挑选出了一批相对可靠、对朝廷比较忠诚、原本和士燮家族关系不是太密切的,由他们暂时维持推行朝廷的政令。
如此数年之内,交趾也必然可以彻底融入刘备阵营,成为一个汉人主导的正常郡级行政区划。
诸葛亮在平南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只动用了两万人左右的军队,只在建安十五年的十月到次年二月这五个月里,动用了三万人。
建安十六年三月以后,动用的维持兵力又缩减到一万人,完全可以靠当地的粮食产能自给自足,自行发展生产力,不用再靠益州北部地区供给。
整个平南的成本,完全不至于拖累益州北部各郡的北伐备战。
益州的巴郡、汉中郡、广汉郡产出的绝大部分财政盈余,以及蜀郡的一小部分财政盈余,依然可以通过长江和汉水的水系,东运出川,去荆州主战场支持北伐。
只有蜀郡南部数县,以及犍为郡全境的财政收入,被用到了平南大业中,而且是分摊到两三年内陆续开支的。开支曲线非常平稳,完全没耽误正事儿,也没有导致当地百姓的负担出现过山车式的压力。
其实对于东汉时期的百姓而言,官府就算徭役、税赋重一点,但只要保证稳定,绝大多数人就会觉得这已经算是仁政了。
百姓最怕的是统治者想一出是一出,某一年看似轻徭薄赋,下一年又突然加重好几倍负担。这时抗风险能力差的、没有积蓄的百姓之家,可能就会在这突然压力加大的一年里抗压性绷断,闹出事来。
而诸葛亮显然是古往至今所有治理者中,最擅长这方面精打细算、让政府支出曲线尽量平滑的。
在他的治理下,当两年半的休战之期结束时,蜀地不但没有被任何额外的开支拖累、导致民怨。
还能往外输出大量的军需物资和钱粮,把刘璋时期遗留下的至少八万多人原本毫无战斗力的降军,变成实打实的可战之兵。
也从南中地区和交趾郡至少抽取了四万人的投降战俘,并且在经过大约为期半年多的军纪整训后,这些原本在武艺、体能、越野能力等方面就足够出众的士兵,立刻便能成为士气稳定的骁勇敢战之士。
整个算下来,诸葛亮通过两年半的治蜀,让刘备阵营比当初休战前的时候,额外多出了十二万人的战斗部队。
仅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算,这个效率已经是非常夸张了。
当初建安十四年、荆北战役结束转入休战时,曹刘双方的剩余可战之兵规模对比,大约是曹军四十一二万人、刘备有四十六七万人。
当时刘备军总战兵已经反超了曹军一成多,绝对差额大约是五万人。
现在诸葛亮又帮刘备变出了十二万战兵,如果不考虑其他地区的战争潜力变化,那就是四十二万对战六十万人了,刘备军总兵力的人数优势,已经从一成扩大到了三分之一,这个优势足以发起全面北伐了。
当然,实际上曹操在这两年半里也不可能完全闲着,曹操也会想方设法抓住每一根救命稻草,恢复壮大自己的战力。
而刘备阵营除了益州以外的地区,也一样不会闲着。
诸葛瑾、关羽、赵云等文武,同样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治理好自己管辖的地盘,从数量和质量等方方面面提升己方阵营的战争潜力。
……
花开三朵,各表一枝。
诸葛亮在蜀中闷头消化刘璋遗产、深挖战争潜力的同时。
从建安十四年春到建安十六年夏秋之交,这两年半里,曹操阵营的主要精力,一方面集中在恢复中原地区的战争创伤、休养生息扩大屯田上。
中原腹地的人口虽然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了,但之前多年的战乱,还是导致不少流民没有被齐民编户,处在逃亡隐匿的状态。
随着战争暂时转入休战,两大阵营的边界拉锯结束,势力范围转入稳定,之前被战乱害得流离失所的百姓,也被曹操重新努力清查了出来。
这种清查不可能事无巨细,但确保半数以上的流民重新编户,抓大放小,还是做得到的。
而且,还有一部分百姓,是之前南阳郡陷落,还有汝南郡临淮数县易手,被曹军裹挟着强行往后方迁移的。这些百姓到了新的居住地后,自然也要被曹操组织起来,重新投入屯田,尽量军事化管理。
整整两年半,清出数十万隐户和迁移户,还是做得到的。而且这些隐户和迁移户,主要都补充在关中地区和河洛盆地,也属于题中应有之义了。
曹操治下的地盘,原本最乱、恢复秩序最晚的,就是长安和雒阳这两座大汉故都所在的地理单元。
雒阳是因为被董卓破坏后,多年不曾得到系统性重建,长安也是被李傕郭汜祸害多年,后来又有关中诸将混战,当地百姓一度减少到只有十几万户。
但事实上,人口也不可能死得那么快那么彻底,还有更多的百姓并不是直接死亡,而是失去了官府的控制,曹操休战之后,重点彻查和恢复生产的,也是这两块地盘。
加上南阳盆地失守时,曹操从南阳迁走的人口,也都是往雒阳和长安迁为主。
再考虑到当初休战前,曹操已经把天子重新迁回雒阳了,许都这个曾经的“临时驻地”也重新降级为豫州州治(之前皇帝在许都时,豫州另有州治。但现在蝴蝶效应皇帝回雒阳,就把许县调为州治)
所以,关中和河洛两大平原,算是曹操治下这两年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地。
这两地原本人口基数很少,现在都差不多翻倍了。而关中和河洛以外的地方,倒是没什么人口发展可言,增长点基本上被曾经的两京吸干了。
这也是曹操考虑到他跟刘备的对峙形势做出的明智抉择,关中和河洛已经成了他最后的大后方,有山川险阻可以依托。所以能种田能开发的资源,都优先可着这两块地儿吸。
最多再加上一个并州和河东,也能稍微分润到一点点建设资源,因为这块地方未来好歹也还有太行山可以依托。
就好比后世很多战略纵深广大的国家,在遇到外部有强敌时,都需要在大后方搞军事潜能建设,提升容错率。
这种事儿大家都是一样的,不仅露西亚人搞过乌拉尔山工业区,我国历史上也曾搞过三线建设。
而虎牢关以东的土地,对曹操而言,未来基本上就是大兵团决战的所在,这些州郡都位于华北平原上,防守一方毫无地形优势可言。
当然,内政整顿和清查隐户、安置迁民、扩大屯田,这些活儿并不可能占用曹操阵营全部的行政精力。
曹操毕竟还养着四十万大军呢,哪怕和平年代,这些军队大部分可以转为军屯,自己种田养活自己,甚至还能为未来重新开战攒军粮。
但哪怕从这四十万人里,稍微抽出一小部分,进行一些军事上的利益性投机,也能捞取一定的好处,而且成本也完全可控——这种军事行动,性质上其实跟诸葛亮在南中的征伐一样,都是小成本投入、收割四夷以战养战。
而刘备阵营如今已经占据了大汉的西南、东南和东北三个角落。曹操阵营要想对四夷下手掠夺人口和战马牲畜,也就只能在西北方向动手。
最终,曹操实际上选择了重点拿回河套地区,顺便稍稍兼顾并州以北的雁门、阴山地区。
至于西凉的羌人,暂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时间不够,总共也就两年半休战期,饭要一口一口吃。
河套地区,在东汉初期,就一度落入南匈奴之手,南匈奴被打服之后,鲜卑和羌人也各自占据了一部分。
原本历史上,曹魏要大量征服五胡人口为己用,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耗费的成本也不低。
但是这一世,因为曹刘军备竞赛升级带来的蝴蝶效应,曹操在夺回河套方面,倒是顺利了不少,也没付出多少人员伤亡。
荆北战役结束后,经过南方血战洗礼的老兵拉回关中,略作休整再向北进攻,很快就把河套羌人和鲜卑打得落花流水——
这倒不是给曹操开挂,而是因为曹刘在对抗过程中,双方都已经掌握了双侧金属马镫和高桥马鞍技术,而同时期的鲜卑人和羌人,却完全没有这些骑兵武器。
原本历史上,双侧金属马镫和高桥马鞍,都要在南北朝时,东晋末期到刘宋初期才被发明出来。
胡人的技术当时是落后于汉人的,汉人在发明出新装备后,一度利用喝到第一口水的优势,占据了将近一代人的军事主动。
所以宋武帝刘裕开国之前,以及开国之初,刘宋对北魏的军事优势才那么大。北魏空有多得多的骑兵,面对刘裕北伐的却月阵破骑,依然被打得脑子都打出来了。
但是任何军事技术都是会扩散的,哪怕以南北朝初期的信息流通速度,北魏人吃亏最多也就吃一代人,到了刘裕死后、他儿子宋文帝刘义隆上位时,刘宋再想北伐,北魏的胡骑在技术上已经彻底跟刘宋拉平了。
而北魏的养马地多骑兵多,规模上的碾压,也就重新把刘宋压到了瓜州渡。
所以,当刘备和曹操在中原卷军备竞赛,双方互相学习,疯狂升级军事技术后。等他俩再短暂休战、拿着这种互卷出来的科技去碾压四夷,立刻就把四夷揍得彻底趴下了。
河套鲜卑和河套羌人的情况,其实跟孟获的南蛮还有士燮的交趾兵是一样一样的。他们也都是掉线太久了,重新连回地狱难度,失去了新手村保护后,立刻就愕然于敌人的强大。
如今东汉的信息传播和扩散速度,只会比历史上北魏和刘宋对峙时更慢。而且鲜卑和羌人的文化程度也比北魏人更低,学习速度也更慢。
汉人诸侯和汉人诸侯之间,大家同文同种,都有文化知识,学东西刺探科技是会相对快一些的。机械结构类的创新,只要战场上看到过了,也有缴获,两三年就能仿出来。工艺和配方、材料类的创新,可能要十年八年甚至更久。
但以胡人的文化水平,模仿一个肉眼见过的机械结构,可能都要十年。历史上刘宋都能把军事科技优势的时间差拉到将近一代人,曹操当然也能保持对胡人至少一代人的科技领先。
然后轲比能、扶罗韩、步度根这些鲜卑/羌人蛮王,就愕然发现:草原上的曹操的骑兵,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猛了?
短短两年之内,这几个蛮王,也都被曹操打散的打散,或者就是俘虏投降整编。
而曹操考虑到曹家老一辈将领凋零,宗室内只剩下曹仁曹洪还在苦苦支撑,急需培养年轻一辈。
所以在这两年刷河套胡人这个低难度副本时,主要让一贯镇守关中的曹休刷战功,刷经验。
还把之前汝南战役时、在张飞手上吃了大亏的曹真也派去,曹休曹真轮战,都一起积攒下功绩。
曹休和曹真只要稍微立点功劳,比如收复原本上郡、北地乃至五原郡的某个县,曹操就给他们请功加封或者升官。
如果能最终收复某个郡全境,那就更是直接封到县侯。
如此算来,当河套彻底恢复,曹家至少能再刷出四个县侯,因为上郡、北地、五原都能出一个侯,还有后世肥沃的银川盆地,宁夏地区,曹操也可以重新屯垦出来,为曹家贡献一个侯。
另外,在黄河这段几字形区域的东岸,也就是靠近并州的位置,平阳郡也有一些县之前是南匈奴控制的。曹家如果能彻底控制,理论上也能再出一个侯,雒阳朝廷也没人能反对。
最终,在两年半的历练刷经验后,曹操基本恢复了整个河套,一路推进到五原和阴山。
收服了几个鲜卑和羌人蛮王,诸如轲比能、扶罗韩、步度根,夺取了他们的战马,调度了他们的牛羊牲畜资源,或是逼迫他们成为仆从军。
曹休和曹真,也都顺利封到了县侯,并且升级到了四镇将军的高位。
至于原本就有四征将军高位的曹仁曹洪夏侯惇那辈人,经过这两年半,自然要再升至少一级,如今都到了前后左右将军那一级。
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曹仁哪怕到了建安二十三年(218)的襄樊之战时,他也才升到征南将军。而夏侯惇也要到那时候升到前将军。
而如今才建安十六年,也就是说这些人普遍都加速了七八年升到前后左右将军一级,甚至是达到了他们原本在东汉一朝未曾达到过的高位。
曹操要想强行封官,雒阳的朝廷肯定没人能阻止他,只要刘备不进攻,那些雒阳的文官拿握着刀把子的曹操是没办法的。
曹操这么做,也是因为越来越担心曹家的统治难以为继,有人会搞事情,所以要变本加厉在军事上重用自家人。
这种倒行逆施暂时没有被引爆,却也在不断积累对曹操的暗中怨恨。比如原本历史上耿纪、韦晃、吉平等人对曹操的敌视,也要发展到建安二十三年前后,才最终以“许都兵变”的形式爆发。
而现在,这些人对曹操的敌视,已经因为之前伏皇后之父伏完的案子,对曹操强行迁都非常不满了。这两年半里曹操又变本加厉培植亲信,韦晃等人的敌意,也已经积蓄到了临爆点,足足比历史同期提早了五六年之多。
他们只恨手上没有兵权,不能反曹。但只要刘备打过来,这些人绝对会在曹操背后搞事情。可以说曹操培植亲信、帮曹休曹真捞军功,这本就是一把双刃剑。
看似账面上收获了不少好处,实际上也埋下了对等的隐患。
最后,还得稍稍顺带提一句。曹操的那几个亲儿子,曹丕是没有军略的,曹植也没有军略,而且曹植年纪也太小,哪怕到了建安十六年,也才十九周岁,根本没法上战场。
不过,曹操的第三子曹彰,建安十四年休战时,已经二十周岁了,及冠了。到建安十六年时,更是有二十二三岁了。
历史上曹彰早年一直没捞到军事上的表现机会,直到汉中之战前后才大放异彩,当时都三十岁了。
而这一世,汉中之战提前了十二年开打,曹彰压根儿不可能赶上。但好歹这次收复河套,曹彰可以跟着混混功劳。
二十周岁那年,他就跟着堂兄曹休出兵,当时曹操只让他担任了一个骑兵曲长,以示公允。
曹彰也算争气,一个骑兵曲就配了八百最精锐的铁甲虎豹骑,还都配有双侧金属马镫和高桥马鞍,规模简直跟当年霍去病初战匈奴时兵一样多了。
在收复北地郡的时候,曹彰就跟着曹休杀了羌人一个部族酋长,因为是曹操的亲儿子,这点军功就直接升为军司马。后来又有小功劳,就直接升都尉。
曹休回去驻防、换曹真来当主帅时,曹彰也跟着一起继续打。
反正这两年半里,哪里有对付胡人的立军功机会,曹彰就会精准地出现在那里镀金。
第一年从曲长升到军司马升到都尉,第二年年初升到中郎将,年底已经是偏将军了,第三年初正式变成杂号将军。
短短两年半,从一个纯新军官,升到将军,堪称东汉第一神速的军职升迁。
曹操的宣传机器也是火力全开,把二十三岁的曹彰宣传成了卫、霍、窦一样的人物,宣传成了威震草原的胡人终结者。
没办法,谁让丞相就这么一个儿子能打呢,不栽培他栽培谁?难道继续全力栽培女婿孙权么?
……
一言以蔽之,这两年半里,曹操靠着安顿迁民、查清隐户和征服河套,着实回了一大口血。
对河套和五原、阴山的用兵收益,严格来说,比诸葛亮南征南蛮还大一些。但如果算上诸葛亮治理蜀地其他各郡、消化吸收刘璋留下的降军遗产和地盘,那肯定还是诸葛亮治蜀的总收益更大。
简单来说,诸葛亮平南蛮,可以为刘备增加四万左右的有效战力,曹操解决整个河套,可以解放出五六万人的战力。
但诸葛亮治理整个蜀地的战力收益,大约在十二万人,还是比曹操拿下整个河套的收益高一倍以上。
曹操借着军备竞赛卷出来的科技优势欺负蛮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刘备不可能阻止,只可能跟曹操进行同样欺负其他蛮夷的“竞速赛”。
你欺负我也欺负,看谁欺负得更快,捞到的好处更多。
曹操的总收益,也就在这五六万人了。
而刘备的总收益,可远远不止诸葛亮那十二万。
诸葛瑾和关羽赵云在关东,对大汉东北角和东南角的“蛮夷”的欺负收益,加起来也绝对不少。
东南方向,山越部族的规模毕竟有限。而且刘备控制扬州已经好多年了,该消化的都消化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会稽郡和丹阳郡的山越早就归化得差不多了,也就剩豫章郡最南部山区、靠近南海郡的五岭还有些蛮夷,以及整个闽中郡地区有些蛮夷。至于闽中郡对岸的夷洲,现在暂时没有移民屯垦的经济价值,只有些物种交换发现的探索价值。
可是东北方向,赵云可是大有可为。之前刘备阵营一直没有对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赶尽杀绝,公孙康逃到了他姐夫扶余王尉仇台那儿,也带去了一些人才和技术。
经过数年汉化发展,如今扶余国也渐渐被汉化,农业生产力也壮大了,比原先渔猎民族的生产方式先进了不少。
赵云把敌人养到够肥,自然也要开宰了。就算后勤和征服后的治理方面有些困难,也还有诸葛瑾会想办法帮赵云解决的。
赵云只需要操心动刀子的事情,其他自有诸葛瑾铺垫、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