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第740章 我们的新计划就是让赵云马超太史慈,从三面夹击张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刘备阵营高层在敲定了对扶余郡、高句丽郡原有统治者的处理意见。
    并且顺势决定以“西南和东北夷狄依然不靖、牵制了我军大量兵力”这一假象,诱导曹军不冷静,从而拉开曹刘再次决战的序幕。
    此后数日,刘备军的文臣、谋士集团,自然是遵照着这个大方向继续努力完善方略细节,然后该派信使派信使,该派细作散布流言就派细作,一切都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诸葛瑾和庞统定策后仅仅两天,诸葛亮也风尘仆仆地、带着周泰和两千护卫骑兵,赶到了襄阳。
    刘备当然也少不了把前天商定的大方略,再拿出来给诸葛亮参详一下,请诸葛亮也查漏补缺。
    诸葛亮都来不及跟大哥叙旧,就先一头扑进正事儿里,花了半天工夫,把大哥和同僚们之前的谋划梳理清楚,然后酌情增补了几个点。
    比如,庞统之前就说,可以利用曹军内部如今谋士集团分裂、出现了利益派系之争,从而误导曹操。
    诸葛亮也很认同这个想法,但他想得更多更细,于是他就敏锐地指出:
    根据从建安十四年至建安十六年这段和平休战期内的观察,荀彧集团受曹操信任的程度,是在不断下降的。
    因为有种种迹象表明,荀彧当初就反对曹操迁都。
    而且,他也一直希望曹操在权威赏罚方面公事公办,没有功劳绝不可再给自己升权位,这一点同样被曹操所不爽——这就得提到这两年里,雒阳朝廷方面还发生过的一个小插曲了。
    那就是去年秋冬之际,轲比能归降、河套完全收复的时候,华歆和郗虑曾经试探着向皇帝进言,劝刘协因收复河套之功、驱逐戎狄之功,加封魏公为魏王。
    但是这一世的曹操,功业、实力显然都有点不足,远不能和历史同期相比。
    他只剩下半个天下了,而且天下的另外半个,也已经被一个唯一的雄主整合到了一起——可别小看这后一点,因为这点同样对曹操的权威有极大影响。
    就算曹操同样只掌控半个天下,但如果剩下的半个能碎成好几块,任何一块都不足以单独威胁曹操,那曹操还是可以妄自尊大的。
    可现在这种情况,曹操就是没资本无条件强横。雒阳朝廷内部反对曹操封魏王的声音,当然非常高涨,甚至荀彧本人就是首当其冲的反对者。
    好在,这一世的这次尝试,本来就只是轻度的投石问路,是试探试探雒阳朝廷的人心,曹操一开始就没想真的硬推进。
    所以严重受阻后,曹操也就顺水推舟,斥责惩戒了一番挑头的华歆,把华歆的官职彻底褫夺,算是把议封魏王的闹剧轻轻揭过了。
    表面上看,对华歆的处置就跟当初被曹操阴了的前司徒赵温差不多。
    赵温当年不就是在曹操当丞相之前,被司马懿暗示举曹公的女婿孙权为茂才,然后曹操又跳出来装大公无私装清高,斥责赵温想巴结他,害得赵温身败名裂最终被气死。
    现在的华歆,表面上看无非是把巴结的手段从“举荐曹操的女婿升官”升级到了“建议给曹操本人进一步封爵”,而下场也跟赵温一样被罢免了。
    但实际上,内部人都知道,华歆虽然被罚,但他暗中还是通过司马兄弟这条纽带,维系住了跟曹操的关系。曹操心里清楚,华歆是自己的人,等风头过了还是可以再重用的。至于朝廷里那点名分,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而言之,华歆这些小角色的遭遇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试探封魏王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这方方面面的掣肘,都让曹操和荀彧的矛盾,渐渐加深了。
    而眼下刘备阵营打算北伐,并且要在北伐之前放一些烟雾弹,那就该把“更接近真相”的那部分消息,针对性地放给荀彧那一派的情报搜集渠道。
    因为诸葛亮断定,当曹操同时拿到正反两方面的情报时,肯定会优先更不信任荀彧送来的那份。
    这是曹操已近晚年的多疑性格决定的,也是他内心的亲疏决定的,跟智识没有关系。
    再聪明的人,内心也会因为亲疏而影响决策。
    至于具体怎么散播假消息,如何掌控节奏,内容细节该怎么处理,诸葛亮也都做出了一些微调。
    做完这一切后,情报欺骗部分的活儿就算是齐了。
    然后就是出征前的具体战争准备、调兵遣将。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刘备阵营一直有不断完善北伐计划,平时都是讨论好形成预案后,就丢在柜子里锁起来。
    这个习惯,也是诸葛瑾带来的,因为诸葛瑾毕竟多多少少知道点后世参谋部制度的运作常识。
    后世那些文明大国,哪个不是平时参谋部文件柜里,就锁着一大堆对任何可能假想敌的作战计划。
    就好比巴巴罗萨的对面、肯定能对应一个大雷雨。但大雷雨未必是当时就即将动用的,有些只是锁在文件柜里以备不时之需,后来年限到了才解秘出来,引发了炒作。
    如今的刘备,就剩曹操这么一个大敌了,平时闲着的时候,当然会一遍一遍打磨进攻计划,尽量想清楚各种可能的推演,并形成应对预案。
    所以现在也只需要根据眼下的最新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微调即可。
    重点是看看眼下的现状、和当初计划里预想的开战形势,有了哪些变化,然后针对这些变化点有的放矢地改。
    而诸葛兄弟和庞统梳理了一遍后,发现变化的地方并不多,主要就是当初预想的开战计划里,并没有想到“我军能用假装被四夷牵制的办法,让曹操在某些战线上放松警惕”。
    那么现在,就针对这一点,着重加强,看看具体怎么利用起来。
    有诸葛兄弟这样的顶级智谋之士一起参详,结果也很快出炉。
    大家最终得出了一个一致的意见:只要此番曹操能中招,能觉得“北方不足为惧,赵云被拖住了”,那么,我军就应该以赵云那一路,作为最核心的主攻方向。
    而在刘备两年前原本做的方案里,未来的北伐,东线各州侧重程度是差不多的。当时刘备军甚至觉得淮北平原是更适合快速突破的点。
    因为淮北平原的南边整个都是刘备阵营的势力,北边还有徐州一直到小沛的一个大突出部,所以刘备军要进攻淮北、站稳脚跟,完全可以一开战就从三个方向三面夹击。
    从进攻的后勤难度、纵深深度而言,先打淮北都是比从幽州打冀州要更容易的。
    因为幽州太单薄,经济基础太差,可以供给的攻击部队规模太小。
    如果曹操在河北平原上放上大兵团,指望赵云独力取得突破,会相对淮北战场难得多。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曹操有可能被战略欺骗,一旦后续南方打到战况激烈、陷入绞肉机,曹操有可能竭泽而渔拼命调兵堵口,如此北方冀州一旦空虚,赵云再打过去,就容易很多了。
    如此一来,也能模仿当年楚汉相争时,高皇帝刘邦对项羽的策略——刘邦就是用自己嫡系的主力大兵团,在雒阳以东的荥阳、成皋等地,以及兖豫平原的口子那儿,跟项羽的主力相持。
    看似想在兖豫交界稳步推进,占领河南的核心富饶平原地带。但最后却是让韩信单独领一军,从北边绕,先后把赵、燕、齐三国的故地都占了,最后再从北边绕回来击楚,楚就彻底没戏了。
    中原战场黏住敌人主力有生力量,北线空虚后专注扩大战果。
    中线演铁砧的角色,北线演铁锤的角色,锤砧结合,自然能让战果最大化。
    ……
    正式敲定了让赵云扮演今年攻势中主要的“占地捞好处”角色后,刘备的内心,也算是又一块石头落了地。
    对于北伐的信心,也再次增长了几分。
    不过,能够在战前谋划、推演的问题,始终是无穷无尽的,搞定了一个又会冒出新的后续。
    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后续如何确保赵云的进攻更有突然性,更能骗过敌军,这同样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有很多学问可以深究。
    流言层面的欺骗,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努力。还有很多情报工作以外的方向,也可以做些努力,以求相辅相成。
    敲定计划后的次日,刘备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便随口提了出来,希望诸葛兄弟和庞统继续帮着深化想更多的细节。
    诸葛兄弟一番讨论、梳理后,还真就发现了一个额外可能导致曹操麻痹、懈怠的点。
    确切地说,这个点是诸葛亮发现的,但讨论的思维框架,是诸葛瑾提供的。只是诸葛亮脑子反应更快,在大哥预设的方向范围内仔细排查,首先找到了收获。
    诸葛亮当然也不会藏私,直接把自己的心得对主公和大哥和盘托出:
    “我军想要让子龙将来的奇袭更有突然性,更快取得战果,除了流言欺骗,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努力,那就是推迟子龙那一路发动的时间,找一个敌军最松懈的时间点下手。
    按照常理度之,曹贼提防最严的时候,就该是眼下秋收之际。北方的九月,虽然不是收小麦的时候,但却正是粟米收获的时节。
    北方种植粟米的面积也不小,曹贼自然也会提防我军趁着秋粮还没入库,直接入境攻战、因粮于敌。所以这个月他绝对不敢暴露出防守空虚的破绽,要竭尽全力处处重兵把守、保卫秋收的果实。
    但如果我军只在南线挑着秋收时进兵,北线却毫无动静,拖到冬天之后再猝然动手,则曹操必然不防。
    毕竟北方寒冬时节用兵,乃是犯了兵家大忌的,马无野草,士卒难以就地筹粮,这些都是很严重的困难。曹操如果在南线跟我们打得难解难分,从深秋打到隆冬,左支右绌战力难继。
    那么,入冬之后,他看着河北平原上闲置的兵马,再看看淮北防线岌岌可危的状态,绝对会忍不住将河北的兵力南移一部分,那时候才是子龙大展神威的良机。
    我军要做的,就是让子龙尽量装作自顾不暇,一直装到入冬,而且入冬之前,丝毫威胁河间张郃的姿态都不能暴露,以坚定曹操的判断。”
    诸葛亮一气呵成,把自己的计划细节梳理得非常清晰,让主公一听就能明白。
    这个计划的关键就在于,不但要放出风声说赵云很忙,还得让赵云实打实演好戏,确保前期完全一动不动。
    宁可放弃一些战机和因粮于敌的优势,宁可故意“贻误战机”,也要换取敌人的充分麻痹大意。
    刘备和其他高层文官斟酌了一下,发现确实是这个道理,便又问还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操作。
    诸葛亮便又补充了几点,说来其实也不复杂,就是让赵云偶尔展示一些他在东北跟扶余人、高句丽人残党打拉锯战、游击的成果、创举。拿出实打实的真干货,让曹贼相信赵云真是在忙那些事情、泥足深陷不能自拔。
    毕竟,谁会拿真东西真干货来说谎呢?
    至于这些真东西真干货具体是什么,一时倒也不必赘述,反正刘备没见过实物,没去过东北,也难以想象那些东西的应用场景。
    他坚信诸葛兄弟的欺骗策略肯定能奏效,用人不疑,这就行了。
    ……
    此后半个月内,刘备军便一边开始对曹操实施战略欺骗,一边按照调整后的行动计划,正式下发各地将领,约定了一个初步动手的北伐日期。
    南阳郡这边,预计九月下旬就要动手。汝南郡那边,再稍微晚三天。寿春、合肥一线,再晚三天左右,安排在九月底。随后是小沛和彭城的徐州军,可能要十月初。
    至于最北面赵云的幽州军,以及周瑜、太史慈的人马,都被勒令至少比南线拖后两个月,最好腊月初再梯次动手。这样才能拉扯到北线足够空虚
    当然,这一切时间节点,最后还会临时调整,各方之间都会用六百里加急快马联络,保持节奏。
    刘备军的文武高层,也都重新进行了人事分配,之前战前军议阶段,诸葛兄弟和庞统都集结于一处,会商讨论。
    真到了快开打的那一刻,当然不能再这样浪费人才,肯定都得分配出去。
    诸葛亮留在南阳,跟刘备在一处,下辖黄忠、张任、周泰等部将。
    庞统派去合肥、寿春,帮关羽查漏补缺。
    徐庶去汝南,跟随张飞、魏延从下蔡进攻颍川许县。
    而徐州那边,本来就武有张辽、高顺,文有鲁肃、陈登、陈宫,已经足够强了,也不需要补充谋士。
    最位高权重的诸葛瑾,在会商结束之后,不得不劳苦一下,亲自绕个大圈子,北上去幽州,将来总领赵云、周瑜、太史慈,以幽冀青三州之兵,负责攫取河北。
    好在河北那一路,本来就需要拖后两个月进攻,所以诸葛瑾也有的是时间赶路。
    不过,大战在即,能够省一点时间就省一点时间。所以诸葛瑾也不会坐海船走水路北上,他决定就沿着己方沿海领土,骑马北上,随军也多带骑兵护卫。
    诸葛瑾带了从益州拉来的马超,以及马超嫡系的八千西凉骑兵,两千后来补足给他的益州骑兵,合计一万人,一起去渤海郡支援周瑜。
    因为周瑜之前的战力实在太孱弱了,他名义上管着刘备阵营治下的冀州部分,但实际上地盘就只有大半个渤海郡。
    周瑜麾下原本的部队,也都是水军为主,尤其是海船水军,打打沿海防御战还行,但指望从沿海往河北平原内陆腹地推进,周瑜那点战力就不太够看了,也难以对赵云形成有效支援。
    河北平原腹地,终究是适合骑兵发挥的战场。
    所以,让这两年在沓中盆地休养生息、屯田练兵恢复的马超,也拉去冀州转转,跟幽州的赵云打配合,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如前所述,在西线翻越秦岭袭击曹操控制下的关中,成本实在太高,不划算。既然有更方便的路可以走,为什么不挑软柿子捏呢?
    把马超绕个大圈子补偿到冀州这边,到时候赵云从易水北岸出击,马超在南岸,隔易夹击张郃,还怕不能尽快把张郃杀退?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精锐就要用在最急于扩大战果的战场上。
    而且,这种时候再偷偷把马超调度补强到东北线,还有几个额外的好处。
    一来是马超战前没有在幽州长期驻扎,不会日常损耗太多幽州的物资、军需,这样才能确保战时在幽州维持养活更多的部队。
    平时吃得少,留下的积蓄就多,战时爆发力就强嘛。
    二来么,就是马超的旗号,之前一直在陇南沓中,曹军在关中的守将,也是一贯知道这个情报的。
    直到临战前最后三个月才偷偷调走,而且调走后沓中那边还继续打着马超的旗号麻痹敌人。如此其他战区的曹将就更不会提防“马超居然会出现在我的防区”,到时候突袭的突然性就会愈发增强。
    等到刘备军对曹操控制的冀东突出部动手时,那就是赵云从北往南打、周瑜带着马超从东往西打、太史慈带着人跨黄河往西北方向打。
    赵云马超太史慈,联手伺候张郃一个,诸葛瑾周瑜负责出谋划策,张郃不死也得大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