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第596章 三级遴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在朝廷公布的三级决策制中,也仅仅是对这种体制说明。
    没有关于参政资格的说明,没有对议政席位展开叙述,更没有详细阐述内阁席位的产生方式。
    虽然朝臣根据这三级的职能,也有猜测,毕竟是猜测,做不得准。
    官员任免是君王的权利,这一点没有异议。既然三级决策制是关乎国朝权利架构的设定,决定权自然在君王手里。
    针对这一点,韩琦曾私下跟富弼嘀咕过。
    “国朝现行官员擢升,虽然决断权在官家,但政事堂和六部九卿都有推荐。而这三级决策制,似乎官家有意全部收拢回去……”
    这是韩琦的疑虑。
    而富弼则说:“官家不可能熟悉国朝所有官员。之所以不明确参政议政,以及内阁成员,官家需要权衡。”
    “内阁成员分管,官家需要避免分管衙门和内阁成员搞团团伙伙,形成朋党。内阁成员不是分管一个衙门,应该是关联性较强的多个衙门。”
    “如此一来,每一位内阁成员的分管,对国朝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内阁成员又没有限定任期,倘若内阁成员分管衙门由内阁成员决定,这不是好事,对于国朝或许是灾难!”
    赵曦有没有这样的考虑,肯定是有的。不过在赵曦看来,应该不存在所谓朋党的可能。拿后世来说,很少出现几个副职把书记架空的事例。
    人事权决定着权威。赵曦真正用心的环节,不是内阁成员分管衙门会不会有朋党之嫌,而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统属人事权。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记住并熟悉太多的人。后世有理论认为最多可以记住一百五十人左右。
    三级决策制,内阁十多人,议政三五十,参政几百数,别说记住,就是认清都没那么容易。
    所以,最终还是得靠所谓的层层落实来确定三级决策制的人选。
    这一点,就需要赵曦设定一种流程,可以延续的流程,可以确保不因君王的能力而导致大权旁落的流程。
    首先是内阁成员,这必须由君王直接提名并确定。为防止后辈昏聩无能,或者偏听偏信,赵曦在君王确定内阁的基础上,增加了议政评议的环节。
    也就是说,在君王将内阁成员候选人确定后,将内阁成员名单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畅通议政评议内阁成员的通道,包括直接向君王递奏本和在内参上撰写弹本。
    凡是出现异议和反对者超过议政席位数量三成者,必须搁置。
    如果一个佞臣,同时被君王和七成以上的臣工看好,却最终倒行逆施,祸国殃民,那只有原因……气数已定,活该!
    三级决策制中,内阁成员没有任期,但君王却可以在任何时候贬谪……
    同样,君王必须对贬谪的理由公布,以获得多数议政席位的支持。这是为避免直臣蒙冤。
    这算是君臣制衡吧!
    其次说议政席位。议政席位,赵曦初步拟定是只针对职位而不针对人。
    之所以这样决定,赵曦有将文武混用的意图。议政席位不低于三成为军伍体系,而国朝所有的议事过程,根本没有武将说话的环境和氛围。
    这一点也是与官制改革相关的。
    在文武待遇同步以后,畅通了文武转任,也是为议政席位考虑的。
    在官制改革中,所有军伍都设置了文佐官,这也是从筹建新军体制时,就已经明确的。
    而当下的武将,真正够资格成为议政者,远远不够议政席位的三成,而文官够资格为议政者却数不胜数。
    这样针对职位定议政,能有效引导文官转任军伍体系的文佐官。
    而且,军伍体系的文佐官,在任职期限上,推行了续任制。也就是说,军伍的文佐官可以连任两届不调任。
    只针对职位不针对人,对议政席位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定,避免了出现议政席位逐年增加的可能。
    而且,也可以有效的督促有具体职衔的议政臣工勤于政事……因为任期满后,调任的职位很可能没有议政席位。
    这还是没有出现被弹劾的情况,一旦有监察衙门介入,那就是由监察条例来决定了……这一点不受任期的限制。
    最后说朝会参政。这一级的则是由官员品级、差遣的具体职能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比如兵部四司,是确定进入朝会参政的,但同样在兵部任职,同样的官级,却未必能进入朝会参政,甚至说多数的兵部郎中是不可能进入朝会参政的,甚至有部分六部九卿的侍郎,也未必有机会成为参政。
    可对于地方官而言,则是根据州府郡县的丁口、税入、各种产业的发展、民生的促进等等各方面来分配名额。
    在一个州府,根据职能,不可能所有知县均为参政,也不是所有的州府佐官都是参政,这就需要从官级上来决定那个进入参政。
    对于内阁,赵曦可以做到熟悉,对于议政,赵曦也可以做到尽量熟悉,可参政这一级,赵曦是真的不可能了解。
    于是,对于参政这一级,赵曦采用了由州府主官提名,交于君王遴选的办法。
    在这一点上,跟内阁恰恰相反。
    整个三级决策制遴选设想,赵曦并没有公布,因为他不确定是否可以顺畅的运行,也不确定会不会有什么疏漏。
    赵曦的计划是,先用这种方法试运行几届,在运行中查缺补漏,争取能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机制。
    他的想法都是基于现行官制的情况下,去设定三级决策制人员遴选的方式,至于三级决策制实际运行后,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契合他不敢确定。
    赵曦也想过后世大明那种廷推的模式,考虑到大明君王和臣工的对立,最终还是息了那心思。
    他在位有能力压得住臣工,后辈子孙呢?
    至于他曾经那个时代的体制,就更不现实了,没那个土壤。
    所以,赵曦才有了这种并不比架床叠屋简单的三级决策官员的遴选流程。
    即便赵曦有了定论,也形成朋文字,但他并没有想过公布于众。
    对于赵曦而言,所有公布于众的,在一定时间内就必须遵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